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5篇医药卫生
  • 1篇电子电信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5篇角膜
  • 3篇智能手机
  • 3篇手机
  • 3篇显微镜
  • 3篇裂隙
  • 3篇裂隙灯
  • 3篇裂隙灯显微镜
  • 3篇膜炎
  • 3篇棘阿米巴
  • 3篇角膜炎
  • 2篇眼部
  • 2篇眼科
  • 2篇撕囊
  • 2篇人工晶状体
  • 2篇综合征
  • 2篇连续环形撕囊
  • 2篇囊袋
  • 2篇囊袋阻滞综合...
  • 2篇晶状体
  • 2篇环形撕囊

机构

  • 15篇首都医科大学...
  • 6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北京同仁医院

作者

  • 15篇高敏
  • 12篇肖扬
  • 7篇王育红
  • 5篇孙旭光
  • 4篇牛改玲
  • 3篇王智群
  • 3篇李坤
  • 3篇郭继虎
  • 2篇潘雪
  • 2篇罗时运
  • 2篇李然
  • 2篇高珍
  • 1篇马剑欣
  • 1篇张阳
  • 1篇许正杰
  • 1篇刘林
  • 1篇张琛

传媒

  • 3篇眼科
  • 3篇中华眼科杂志
  • 2篇眼外伤职业眼...
  • 2篇国际眼科纵览
  • 2篇中华眼外伤职...
  • 1篇眼科研究
  • 1篇眼科新进展
  • 1篇中华眼科医学...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7
  • 2篇2015
  • 3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7
  • 1篇2006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实体眼眶模型及个性化三维预塑成型钛网在眶区骨折重建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评价实体眼眶模型及个性化三维预塑成型钛网在眶区骨折重建中应用的价值。方法经眼眶CT扫描数据创建虚拟眼眶模型,将数据输入快速成型机制备出实体眼眶模型,以此为模板预塑个性化三维形态钛网,对12例眶区骨折患者施行眶区整复手术。结果眶重建手术后,9例复视完全消失,3例极周边残存复视,眼球突出度基本一致,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结论眼眶实体模型、三维预塑成型钛网技术能够提供更为完备及个性化的术前计划和治疗,有助于略去术中反复塑形以及试验性植入的冗余操作,有助于取得良好的眼眶重建疗效。
潘雪高敏郭继虎王育红肖扬刘林
关键词:修复外科手术钛网计算机模型计算机辅助设计
棘阿米巴对体外培养人角膜上皮细胞的损伤作用
2009年
目的观察棘阿米巴对体外培养人角膜上皮细胞(corneal epithelial cells,CECs)的损伤作用。方法以呈浓度梯度的棘阿米巴滋养体与体外培养人CECs作用,24h内在不同时间点观察细胞的受损程度。最终选用每孔1×106mL-1的棘阿米巴滋养体与CECs作用,于3h、6h、9h、24h在光镜和扫描电镜下观察棘阿米巴致人CECs损伤的过程。结果每孔10×103mL-1以下浓度的棘阿米巴不能引起明显的细胞损伤,每孔0.1×106mL-1和1×106mL-1的棘阿米巴可引起细胞损伤,且随时间的延长和棘阿米巴浓度的增加,人CECs受损程度加重。棘阿米巴与CECs共培养过程中,首先看到人CECs皱缩、细胞间隙形成,然后棘阿米巴变形,伸出吸盘样结构至细胞间缝隙处,并引起细胞肿胀、空泡形成、细胞崩解及核溶解等病理变化,且阿米巴分裂、增生活跃。结论CECs间紧密的缝隙连接是棘阿米巴侵袭人CECs的重要屏障,并引起一系列病理变化,同时CECs又可作为棘阿米巴良好的养料,促使其活跃分裂、增生,导致CECs的进一步损伤,形成恶性循环。
高敏罗时运肖扬李然王智群孙旭光
关键词:棘阿米巴角膜上皮细胞细胞培养超微结构
智能手机照相功能在裂隙灯显微摄影中的应用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探讨智能手机附带的照相功能在裂隙灯显微镜显微摄影中应用的价值。方法利用易获取的材料自制转接环,将智能手机的照相机与裂隙灯显微镜目镜接驳,在自制辅助照明光和弥散光配合下,进行裂隙灯显微镜眼前段摄影,对采集的图片进行数据库管理、利用互联网进行交流。结果自制接口能够精确接驳于裂隙灯显微镜的光学系统,能使智能手机附带的照相机顺利成像。所获得的照片清晰度、色彩还原度、对比度均较好。能够较为清晰地显示组织细节、病变特点。结论500~800万像素的智能手机采集的裂隙灯显微镜照片,在影像质量上可满足临床需求,能够丰富客观临床资料,有助于方便快捷地进行同行交流,直观地进行医患交流,在眼外伤方面,可为法医和医保鉴定提供图像资料。自制转接环成本低廉、易于普及。
马剑欣王育红肖扬高敏潘雪李坤高珍
关键词:裂隙灯显微镜智能手机
单剂量眼科表面麻醉剂盐酸丙美卡因的临床应用观察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单剂量眼科表面麻醉剂盐酸丙美卡因在眼科使用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期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眼科行检查、治疗、手术的患者430例(597只眼)。其中,住院患者204例(301只眼),门诊患者226例(296只眼)。所有患者常规给予单剂量眼科表面麻醉剂盐酸丙美卡因滴眼液,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局部麻醉的效果,采用频数和百分比进行描述。结果除2例慢性泪囊炎老年患者外,所麻醉患眼均获满意效果,且无角膜损伤和无交叉感染发生。(1)采用表面麻醉进行各种眼部手术的麻醉效果:白内障手术Ⅰ级94.92%(243/256),Ⅱ级5.08%(13/256),Ⅲ级0;抗青光眼手术Ⅰ级83.33%(5/6),Ⅱ级16.67%(1/6),Ⅲ级0;翼状胬肉切除术Ⅰ级62.50%(10/16),Ⅱ级37.50%(6/16),Ⅲ级0;玻璃体腔注药Ⅰ级100.00%(23/23),Ⅱ级0,Ⅲ级0。(2)采用表面麻醉进行各种眼部门诊操作的麻醉效果:角结膜异物取出Ⅰ级93.42%(71/76),Ⅱ级6.58%(5/76),Ⅲ级0;泪道探通Ⅰ级68.42%(26/38),Ⅱ级26.32%(10/38),Ⅲ级5.26%(2/38);角结膜拆线Ⅰ级92.31%(60/65),Ⅱ级7.69%(5/65),Ⅲ级0;眼科检查Ⅰ级100.00%(82/82),Ⅱ级0,Ⅲ级0。结论单剂量眼科表面麻醉剂盐酸丙美卡因表面麻醉剂临床应用安全、有效、便捷,值得推广使用。
高敏高珍
关键词:单剂量表面麻醉
迟发性囊袋阻滞综合征临床分析被引量:3
2015年
囊袋阻滞综合征( capsular block syndrome, CBS )是连续环形撕囊( continuous curvilinear capsulorhexis, CCC )、囊袋内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植入术相关的并发症[1]。迟发性囊袋阻滞综合征(late-onset CBS,LCBS)指术后2个月后发生的CBS,以晶状体后囊和IOL后表面之间出现半透明或奶白色液体为特征,较为罕见。患者可出现由于晶状体前移而产生浅前房和近视性漂移[2],部分患者可发生继发性闭角型青光眼[3]。LCBS也可能表现为无症状或称为隐匿性的,最终由于出现后发性白内障(posterior capsule opacification,PCO)影响视力而就诊或常规复诊而被发现。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北京朝阳医院7年来发生的6例迟发性囊袋阻滞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其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治疗现状。
高敏肖扬王育红李坤许正杰
关键词:囊袋阻滞综合征人工晶状体连续环形撕囊后发性白内障
棘阿米巴性角膜炎的发病相关因素
2021年
由于角膜接触镜的日益广泛使用,棘阿米巴性角膜炎在世界范围内呈上升趋势。本文就棘阿米巴性角膜炎发病相关因素包括人口学特征(性别、年龄、职业)、季节倾向和地理分布特征以及易感危险因素(角膜接触镜佩戴、眼部创伤、眼部手术、并存眼部疾病或混合感染)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高敏孙旭光
关键词:棘阿米巴性角膜炎发病相关因素
智能手机裂隙灯照相功能在眼科临床教学实践中的应用被引量:4
2015年
裂隙灯显微镜下眼部影像的实时呈现、采集是眼科临床教学的一大难题。智能手机裂隙灯照相功能与裂隙灯显微镜相接驳,可有效解决这一难题。本文介绍智能手机裂隙灯照相功能在眼科临床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分析其应用于眼科教学的优势及与传统教学方式的区别,指出智能手机裂隙灯照相功能在眼科临床教学实践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加强临床资料的采集、演示、收集,以及提高眼科教学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高敏肖扬
关键词:裂隙灯显微镜智能手机临床教学眼科学
COVID-19疫苗接种后眼部不良反应
2022年
疫苗接种依然是人类历史上对抗不同病毒感染的最有效干预手段。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疫苗在预防COVID-19方面的总体益处已得到充分证实。与此同时,也出现了COVID-19疫苗接种后眼部不良反应的报告,可累及眼部多种组织,如眼睑、角膜、巩膜、视网膜、葡萄膜、神经和血管等,临床表现为角膜炎、葡萄膜炎、视网膜炎、神经麻痹、血管阻塞等。眼科医生应关注COVID-19疫苗接种后眼部不良反应的发生。
高敏孙旭光肖扬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接种眼部表现
原发性虹膜基质囊肿一例被引量:2
2010年
患者女,14岁,蒙古族,因左眼红、视物模糊、畏光、流泪,伴瞬目时疼痛不适1个月,于2009年3月26日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眼科。追溯病史,父母诉自患者出生时即可见其左眼局部颜色较淡,有“小泡状物”,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小泡状物”缓慢增大。既往无羊膜穿刺、产伤、眼部外伤、或母孕期疾病史。
高敏肖扬王育红牛改玲
关键词:虹膜基质原发性囊肿患者年龄视物模糊疼痛不适
改良Ritleng泪道导管治疗泪道阻塞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描述对Ritleng泪道导管系统原有设计进行改良的可行性,并评价其疗效。方法采用镍钛形态记忆导丝等对Ritleng泪道导管进行改良,并应用于25例(26眼)严重阻塞性溢泪(Munk分级法,3~4级)。进行泪道诊断试验,随访评估泪道解剖及功能性开放。观察镍钛导丝引出鼻腔的方式。随意选择2例(2眼)进行计算机断层扫描泪道造影( computed tomography-dacryocystography, CT-DCG)。结果拔管后随访4~12月,平均(7.1±3.7)月。拔管后末次随访,24眼(92.31%)溢泪症状完全消失。在经52个泪点的52次镍钛导丝导引操作中,46次(88.46%)镍钛导丝自动弹出鼻孔或进入鼻前庭。CT—DCG显示导管内造影剂充盈均匀、管腔开放。结论改良的导管系统,操作简便,有较高的泪道再涌室.
郭继虎肖扬王育红高敏牛改玲
关键词:泪道狭窄泪道阻塞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