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锦峰
- 作品数:31 被引量:138H指数:7
- 供职机构:扬州大学农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农业三新工程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文化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 乡村振兴战略下高素质农民培育路径探究--以江苏省宿迁市为例被引量:10
- 2022年
- 针对当前高素质农民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围绕促进产业发展、聚焦内生需求、瞄准成果转化等方面,提出了精准选定培训方向、精心遴选培训对象、切实改进培训方式、有效提升培训实效、着力塑造培训品牌等路径措施,为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训提供有益借鉴和思考。
- 袁权刘士武武秀伟梁盼王茜李丽朱琨丁锦峰
- 基于应用创新性人才培养的《作物栽培学》实验和实践教学的探索与思考被引量:7
- 2015年
- 为更好地发挥《作物栽培学》实验和实践教学在培养农科专业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中的作用。本文从多个方面阐述了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必要性,从当前实验和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教学按时效性、系统性整合,授课过程中强调"思考"与"动手"能力,并引入新的授课和评价方法,为培养农科专业应用创新性人才提供参考。
- 丁锦峰郭文善朱新开李春燕
- 关键词:作物栽培学应用创新型人才
- 小麦籽粒品质遥感预测研究综述
- 该文介绍了小麦籽粒品质的定义、划分标准及评价指标,概括了利用遥感技术预测小麦籽粒品质的生理机制及国内外研究进展,分析和总结了本研究的存在问题,并对其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 谭昌伟郭文善朱新开李春燕张旭东丁锦峰
- 关键词:遥感技术籽粒品质小麦生理机制评价指标
- 农科专业全程研究性教学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农学专业为例被引量:1
- 2015年
- 研究性教学是大学教学改革的方向,文章分析了研究性教学的本质特征,探讨了农学专业全程研究性教学在不同阶段应用的具体模式,分析了"教"与"学"的评价体系与成效,明确了全程研究性教学模式对培养创新素质的农业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性教学是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农学专业开展研究性教学,推进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学习方式等方面改革,改变课程教学单一模式,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将有助于提升农科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 李春燕朱新开丁锦峰郭文善
- 关键词:农科专业
- 融合虚拟仿真实验技术的作物栽培学教学新模式探讨被引量:4
- 2023年
- 虚拟仿真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已在不同课程中开始应用。该文以作物栽培学为例,探讨了现阶段作物栽培学信息化教学中的制约因素,从作物生长的时空限制性、学生学习的时效性、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实验教学的安全性等方面明确了整合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作物栽培学教学体系的优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融合虚拟仿真实验技术的作物栽培学教学体系深度建设的对策,认为虚拟仿真教学安排要适度,内容设计要体现农科专业特色与整体协同,系统更新要紧跟新农科建设要求,师资配备要体现多学科融合,评估管理要有新评价指标。
- 朱新开朱敏刘涛丁锦峰
- 关键词:作物栽培学教学模式
- 稻茬小麦机械化优质高产栽培技术体系
- 我国稻茬小麦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冬麦区、黄淮冬麦区南部和西南冬麦区,年种植面积6000~7000万亩。江苏省小麦种植面积的70%以上为稻茬小麦,是全国最大的稻茬小麦生产省。一、江苏稻茬小麦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小麦难...
- 郭文善朱新开李春燕丁锦峰朱敏
- 关键词:稻茬小麦高产
- 麦/稻秸秆还田氮在后茬稻/麦植株中的分配去向探析被引量:1
- 2023年
- 为探究秸秆还田氮在后茬稻/麦中的有效性及其去向,运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设置秸秆直接还田、秸秆添加腐熟剂还田两个处理,采用大田微区试验连续种植一季冬小麦和一季水稻,分析15N标记的水稻和小麦秸秆氮在后茬小麦、水稻不同生育时期植株各器官的分配及去向特征。结果表明,秸秆直接还田处理与秸秆添加腐熟剂还田处理下,稻田中小麦还田秸秆的当季腐解率分别为72.71%和80.18%,麦田中水稻还田秸秆的当季腐解率分别为58.53%和68.90%,水稻季显著高于小麦季;小麦季和水稻季植株吸收的氮素中,来自还田前茬秸秆15N-氮的比例不同,其中小麦季分别为3.13%~3.36%和3.72%~3.85%,水稻季分别为3.19%~3.84%和3.60%~4.20%,水稻季略高于小麦季。与秸秆直接还田处理相比,秸秆添加腐熟剂还田处理能显著促进秸秆腐解,增加小麦和水稻各时期植株对还田秸秆15N-氮的利用率,并提高还田标记15N-氮在土壤中的残留率,抑制还田秸秆中15N-氮的损失率,即采用秸秆添加腐熟剂还田能提高秸秆氮素转化率和有效性。
- 姚远马泉郑国利李春燕丁锦峰丁锦峰郭文善朱新开
- 关键词:秸秆还田腐熟剂氮素分配
- 喷施草甘膦对抗草甘膦油菜糖氮积累的影响
- 2017年
- [目的]探讨喷施草甘膦对抗草甘膦油菜糖氮代谢的影响,为抗除草剂油菜品种的选育和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小区试验研究喷施草甘膦对抗草甘膦油菜各器官糖氮含量的影响。[结果]抽薹期喷施草甘膦,抗草甘膦油菜初花期、终花期和成熟期各器官的可溶性糖含量和可溶性糖总量均明显增加;各器官的氮素含量和氮素总量明显减少;各器官的糖氮比明显提高。施N、施P、施K和不施肥条件下,喷施草甘膦上述各指标均有相似的变化趋势。[结论]各器官中呈现出糖增氮降的变化可能主要是由于含氮物质合成能力的下降所致。
- 袁权丁锦峰左青松冷锁虎
- 关键词:油菜草甘膦
- 稻茬小麦公顷产量9000kg群体糖氮代谢特征被引量:5
- 2014年
- 【目的】探讨稻茬小麦籽粒产量9 000 kg·hm-2群体糖氮代谢特征及关键生育期糖氮营养诊断指标。【方法】2010—2012年,在稻麦两熟条件下,以中筋小麦扬麦20为材料,采用三因素裂区设计,以施氮量(纯N)为主区,设210 kg·hm-2、262.5 kg·hm-2两个水平;以施氮比例为副区,设基肥﹕壮蘖肥﹕拔节肥﹕穗肥分别为3﹕1﹕3﹕3、5﹕1﹕2﹕2两个水平;以穗肥追氮时期为裂区,设剑叶露尖、孕穗期、抽穗期和开花期4个水平。通过试验构建稻茬小麦不同产量群体,分析不同产量群体植株可溶性糖、氮含量及糖氮比动态特征及其与产量的关系,提出籽粒产量9 000 kg·hm-2左右稻茬小麦关键生育期糖氮代谢诊断指标。【结果】随小麦生育进程推移,不同产量群体植株可溶性糖含量及糖氮比在越冬始期和孕穗至开花期出现峰值,返青期出现低谷,花后下降直至成熟;植株氮含量逐渐下降,其中越冬始期至拔节期迅速降低,拔节至孕穗期降幅减慢,孕穗期至成熟期缓慢下降。籽粒产量9 000 kg·hm-2以上群体孕穗期植株可溶性糖、氮含量及开花期植株氮含量显著高于籽粒产量9 000 kg·hm-2以下群体;成熟期植株可溶性糖含量低于籽粒产量9 000 kg·hm-2以下群体,2010—2011年度差异达显著水平,2010—2011年度差异未达显著水平;成熟期植株糖氮比显著低于籽粒产量9 000 kg·hm-2以下群体;其他生育期植株可溶性糖、氮含量及糖氮比群体间差异均未达显著水平。孕穗期植株可溶性糖、氮含量及开花期植株氮含量与产量呈线性正相关,乳熟期植株可溶性糖及氮含量与产量呈抛物线关系,成熟期植株可溶性糖含量与产量呈线性负相关。籽粒产量9 000 kg·hm-2左右群体孕穗期、开花期、乳熟期及成熟期植株可溶性糖含量分别为14.56%—16.78%、14.52%—16.82%、10.59%—11.23%、1.62%—1.76%,氮含量分别为1.55%—1.64%、1.47%—1.57%、1.28%—1
- 丁锦峰訾妍成亚梅潘婷封超年朱新开李春燕彭永欣郭文善
- 关键词:稻茬小麦高产
- 氮肥不同运筹模式对淮北地区稻茬晚播小麦产量的影响试验
- 2020年
-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氮肥不同运筹模式对淮北地区稻茬晚播小麦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基肥∶返青肥∶拔节肥∶孕穗肥=3∶2∶2.5∶2.5的近似"V"型施肥方式产量高,两个年度的平均亩产为538.1 kg。
- 杨超吴优杜小凤顾大路陈之政张洪树丁锦峰张国良韩必荣刘海红何井瑞赵海霞
- 关键词:小麦氮肥运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