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何伟

作品数:14 被引量:71H指数:6
供职机构:成都市儿童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四川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新生儿
  • 5篇通气
  • 4篇肺炎
  • 3篇血小板
  • 3篇衰竭
  • 3篇凝血
  • 3篇重症肺炎
  • 3篇佐治
  • 3篇危重
  • 3篇危重患儿
  • 3篇小剂量
  • 3篇小剂量肝素
  • 3篇小剂量肝素佐...
  • 3篇呼吸衰竭
  • 3篇患儿
  • 3篇机械通气
  • 3篇肝素
  • 2篇低氧
  • 2篇新生儿呼吸
  • 2篇新生儿呼吸衰...

机构

  • 14篇成都市儿童医...

作者

  • 14篇何伟
  • 10篇郑静
  • 9篇张国英
  • 5篇王晓蕾
  • 5篇廖霓
  • 4篇罗苇
  • 2篇曾萍
  • 2篇樊映红
  • 2篇魏艳
  • 2篇涂国芳
  • 1篇徐鸣
  • 1篇张宁
  • 1篇左立冥
  • 1篇王献民
  • 1篇张兴圆

传媒

  • 2篇四川医学
  • 2篇华西医学
  • 2篇中国小儿急救...
  • 1篇实用儿科临床...
  • 1篇重庆医学
  • 1篇小儿急救医学
  • 1篇四川省卫生管...
  • 1篇中国呼吸与危...
  • 1篇现代临床医学
  • 1篇2005急危...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3篇2009
  • 3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6
  • 3篇2005
  • 1篇2004
  • 1篇1999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有创-无创序贯性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临床研究被引量:6
2007年
目的研究新生儿呼吸衰竭患儿的撤机过程中,采用有创-无创序贯性通气能提高撤机的成功率。方法将34例新生儿呼吸衰竭患儿随机分成两组,17例患儿接受有创-无创序贯通气治疗为治疗组,17例患儿接受传统脱机治疗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撤机成功率、总用氧时间,并同时观察两组患儿的呼吸暂停及漏斗胸的患病率。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撤机成功率分别为94.1%和70.6%(P<0.05);总用氧时间分别为(15±6)d和(21±8)d(P<0.05);呼吸暂停的患病率分别为5.9%和23.5%(P<0.05);漏斗胸的患病率分别为0和17.6%(P<0.05)。结论使用有创-无创序贯性通气模式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较传统脱机模式更有效,提高了撤机成功率,并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
张国英郑静王晓蕾魏艳张兴圆何伟廖霓樊映红
关键词:呼吸衰竭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有创通气
重症监护病房2002-2007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病原菌流行分布和耐药监测被引量:8
2009年
目的探讨成都市儿童医院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病原菌分布和耐药趋势的变化规律。方法对本院2002年1月-2007年12月ICU病房收治的机械通气>48 h的326例患儿中发生VAP的182例进行痰培养,对病原学及抗菌药物敏感性结果进行分析。呼吸机通气48 h后,采用一次性吸痰管经气管插管管道从下呼吸道采集分泌物标本立即送检。标本均按标准微生物学方法进行定量、定性培养。连续2次培养,同一优势菌株为致病菌;并对鉴定所用试剂及药敏分析所用抗菌药物纸片进行质量控制。结果机械通气326例患儿中182例发生VAP,其中2002-2004年48例,2005-2007年134例。共分离出病原菌235株,其中G-杆菌196株(83.4%)、G+球菌31株(13.2%)、真菌8株(3.4%)。本组病原菌中前10位依次为肺炎克雷伯杆菌36株(15.32%)、大肠埃希菌30株(12.77%)、阴沟肠杆菌26株(11.06%)、铜绿假单胞菌23株(9.79%)、不动杆菌20株(8.51%)、产气杆菌18株(7.66%)、表皮葡萄球菌17株(7.49%)、黏质沙雷菌15株(6.38%)、嗜麦芽假单胞菌13株(5.53%)、金黄色葡萄球菌12株(5.11%)。占G-杆菌构成比前5位的病原菌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较为敏感,而耐药率最高的药物为阿莫西林、氨苄西林、多种头孢菌素。2005-2007年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红霉素严重耐药,但对万古霉素、喹诺酮、阿奇霉素敏感性高。除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外,未发现耐亚胺培南的G-杆菌菌株;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及大肠埃希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检出率较2002-2004年明显上升。结论2005-2007年与2002-2004年相比,本院ICU中VAP发生率有增加趋势,常见病原菌耐药趋势呈多态性变化。及时监测ICU病原菌耐药趋势变化对指导危重患儿合理用药至关重要。
张国英王献民何伟郑静王晓蕾廖霓
关键词:重症监护病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病原菌耐药
磷酸肌酸治疗中重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观察及血气影响被引量:15
2004年
目的 探讨里尔统 ,即磷酸肌酸 (CP)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HIE)的疗效及其对血气的影响。方法 将有中重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患儿 6 0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各 30例。对照组常规治疗 ,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里尔统 1g ,1次 /d ,5~ 7d为一疗程。观察患儿的神经症状 ,包括意识状态 ,肌张力和原始反射及血气分析、阴离子间隙 (AG)的改变情况。结果 两组患儿的恢复情况有明显差异 ,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未发现该药的不良反应。结论 里尔统用于新生儿HIE是安全、有效的 。
张国英罗苇郑静何伟
关键词: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磷酸肌酸
成都市儿童医院1194例院前急救与转运的危重患儿疾病谱研究被引量:6
2009年
目的了解院前急救与转运危重患儿的疾病谱,进一步提高对院前急救危重病症的认识与应急处理能力。方法对我院1998至2007年十年间院前急救与转运危重患儿1194例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院前急救存在的问题,探讨院前急救最佳策略。结果院前急救与转运疾病谱排序:新生儿前5位疾病是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早产儿、新生儿窒息、肺炎及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婴幼儿前5位依次是重症肺炎、颅内感染、败血症、先天性心脏病、高热惊厥。结论实施危重患儿三级转诊是降低病死率的重要环节,主动转运方式可使危重儿在危重症的最初阶段得到及时治疗,从而全面提高救治质量;同时,可根据院前急救的疾病谱排序特征制定急救工作重点,对急救专业人员的培训有指导意义。
张国英涂国芳郑静何伟曾萍廖霓王晓蕾
关键词:院前急救转运危重患儿疾病谱
重症肺炎的血小板及凝血功能变化并小剂量肝素佐治效果研究
小儿重症肺炎是儿科常见危重症之一,除呼吸系统病变外,尚有循环、消化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合并症,是病死率很高的常见疾病且重症肺炎晚期常常出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表现.临床上早期由于严重低氧血症,病原微生物及其毒素可引起全...
张国英罗苇何伟郑静
关键词:重症肺炎血小板小剂量肝素佐治低氧血症高黏滞血症
文献传递
1194例院前急救与转运危重患儿疾病谱的研究
院前急救是完整急诊医疗体系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是抢救病人的前沿,院前急救工作直接关系到病人的生死存亡,具有很强的医疗性和社会性。本文对成都市儿童医院1194例院前急救与转运患儿的疾病谱进行了分析。
张国英涂国芳左立冥郑静何伟曾萍王晓蕾
关键词:儿科危重症院前急救急救转运急诊医疗体系
文献传递
重症肺炎的血小板及凝血功能变化并小剂量肝素佐治效果研究被引量:4
2005年
目的:观察重症肺炎患儿血小板参数、凝血的改变及探讨小剂量肝素对小儿重症肺炎的疗效。方法:对48例重症肺炎患儿和40例健康小儿的血小板数(PLT)、平均血小板容积(MPV)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及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进行了测定和比较,同时将重症肺炎患儿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小剂量肝素佐治组。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重症肺炎患儿多项指标显著改变使用小剂量肝素佐治可使异常的血小板恢复正常的时间明显缩短。结论:血小板参数及凝血功能的变化的检测有助于重症肺炎的预后评估,小剂量肝素佐治重症肺炎较显著。
张国英罗苇何伟郑静
关键词:重症肺炎血小板凝血功能肝素
新生儿呼吸衰竭64例病因分析及对策探讨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对我院治疗的新生儿呼吸衰竭病例进行病因分析及对策的探讨。方法对我院ICU病区2004年6月至2005年5月治疗的64例新生儿呼吸衰竭进行了病因分析,并对其常用处理方法进行总结。结果导致新生儿呼吸衰竭的常见病因占前4位的是:肺部感染(45.31%)、吸入性肺炎(34.38%)、呼吸窘迫综合征(32.8l%)、呼吸暂停(25.00%)。在对新生儿呼吸衰竭患儿进行治疗过程中予以辅助机械通气的占64.06%。结论新生儿呼吸衰竭是新生儿常见的危急重症,其主要的病因仍是呼吸系统疾病,机械辅助通气己是治疗新生儿呼吸功能衰竭主要的手段,且对提高新生儿呼吸功能衰竭患儿生存率有重要的意义。
何伟廖霓
关键词:新生儿呼吸衰竭机械辅助通气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32例临床分析
1999年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围生期新生儿因缺氧引起的脑部病变,主要由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缺氧引起。多见于足月儿,是围生期足月儿脑损伤的最常见原因。少数可发生于其他原因引起的脑损伤,轻者预后良好,严重者可致新生儿早期死亡或造成不可逆的脑损害,产生永久性神经功能缺陷。据国内外统计,重症窒息并脑病的病死率和神经系统后遗症在30%以上。
何伟徐鸣
关键词:新生儿缺氧围生期新生儿宫内窘迫神经系统后遗症神经功能缺陷脑部病变
6例婴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诊治体会
2006年
目的:探讨婴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诊治和转归。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3月~2003年12月我院IEU科收治的6例婴儿ARDS机械通气的时机、模式、时间及呼吸机参数的调节和并发症。结果:6例患儿中2例治愈,3例放弃治疗,l例死亡,开始用呼吸机的时间最短于发病后2h,最长于发病后18h,平均(10.7±6.3)h,平均通气时间(8.1±5.9)d,呼吸机参数最高PIP(27.1±8.8)cmH2O,PEEP平均(6.6±4.8)cmH2O,平均气道压(MAP)(15.6±6.4)cmH2O3FiO2(65±35)%,最高PIP持续时间(36.7±10.6)h,最高FiO2持续时间(26.8±12.7)h。合并气胸2例,多脏器损害3例。结论:ARDS患儿要早期诊断、早期机械通气治疗。选择保护性肺通气策略即最佳PEEP、限制性PIP(低潮气量)、短时间高氧浓度吸入后尽快降低氧浓度的模式,患儿病情逐渐好转,同时亦减少患儿呼吸机相关性肺损害发生的机会,提高治愈率。
何伟
关键词:婴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