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永欢
- 作品数:42 被引量:133H指数:8
- 供职机构: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江西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电子电信机械工程更多>>
-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10例临床分析
- 肖卫东廖国良李勇蔡军郑东辉余永欢
- 纤维胆道镜下等离子体冲击波碎石在58例肝内外胆管结石中的应用被引量:11
- 2010年
- 目的探讨纤维胆道镜下等离子体冲击波碎石在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2007年1月至2009年4月间开腹胆道探查中运用纤维胆道镜下等离子体冲击波碎石的58例肝内外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完全取净结石55例,结石取净率94.8%(55/58)。术中胆道少量出血者2例(3.4%,2/58)。无胆道穿孔、胆瘘及胆道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发生。3例碎石后仍有结石残留,2例行左肝外叶切除术,1例行肝实质切开取石后取净结石。结论纤维胆道镜下等离子体冲击波碎石技术安全可行,适用于嵌顿的难以取出的胆道结石。该技术的应用提高了肝内外胆管结石清除率,值得临床推广。
- 蔡军蒋志斌肖卫东吴安涛余永欢李勇
- 关键词:肝内外胆管结石纤维胆道镜
- 肝脏少见良性肿瘤21例临床分析
- 肖卫东胡伟李勇蔡军李学明万仁华余永欢
- 胰腺良性肿瘤外科治疗的多模式策略
- 目的 探讨胰腺良性肿瘤的手术治疗方式.方法 回顾分析2003年1月~2013年2月间我院收治的64例胰腺良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胰岛素瘤38例,31例行肿瘤摘除术,5例行胰体尾联合脾脏切除术,2例行保留脾脏的胰体尾...
- 李勇肖卫东蔡军李学明郑东辉吴安涛余永欢
- 肝脏少见良性肿瘤21例临床分析
- 肖卫东李勇胡伟蔡军李学明万仁华余永欢
- 巨噬细胞抑制因子-1作为血清肿瘤标志物对胰腺癌的临床诊断价值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抑制因子-1(MIC-1)作为血清肿瘤标志物对胰腺癌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35例胰腺癌和30例胰腺良性疾病及30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清MIC-1水平,并与CA19-9作比较。结果胰腺癌患者的血清MIC-1水平[(1 589.8±838.5)pg/mL]显著高于胰腺良性疾病者[(400.6±104.3)pg/mL]及健康对照者[(386.1±145.5)pg/mL](均P<0.01),而胰腺良性疾病者与健康对照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IC-1检测诊断胰腺癌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85.7%,93.3%,93.8%,84.9%和0.973,分别高于CA19-9的对应值74.3%,90.0%,89.6%,75.0%和0.862。两者联合检测对胰腺癌诊断的敏感性为91.4%,特异性为83.3%。在胰腺良性疾病患者中,MIC-1阳性率显著低于CA19-9阳性率(3.3%vs.26.7%,P<0.05);伴有黄疸者的CA19-9阳性率显著高于无黄疸者(55.6%vs.14.3%,P<0.05),而有无黄疸对MIC-1阳性率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血清MIC-1对胰腺癌的综合诊断能力优于CA19-9,有望成为胰腺癌新的血清肿瘤标志物。
- 曾林山肖卫东李勇蔡军余永欢李学明
- 关键词:巨噬细胞抑制因子-1肿瘤标志物
- 游离空肠通道式胆道造口成形术治疗肝胆管结石(附81例报告)被引量:2
- 1997年
- 本文试用一段约10cm长带系膜的游离空肠,在腹壁与胆道之间建立一条潜在的永久性通道,为术后胆石病复发时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一条便捷的途径。本组81例病人中11例(13.58%)因术后急性梗阻性胆管炎再住院,全部经此通道做经皮穿刺胆道引流。避免了急诊手术。17例(20.99%)术后残余(或复发)结石中的16例,经游离空肠通道(以下简称通道)取石治愈,治愈率94.12%,避免了经腹胆道再手术。1例经通道取石失败,改做经腹胆道再手术取石,占本组需再手术取石的5.88%,为全组病人的1.23%(1/81)。本术式在肝门胆管狭窄切开成形后亦可完成空肠内引流而与各种形式胆肠内引流的主要区别在于不改变胆道解剖与生理,因此,成功地避免了逆行性胆道感染、消化性溃疡和盲端综台征等重要并发症。
- 王子健李勇余永欢杨业发
- 关键词:肝胆管结石胆道造影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再手术处理:附12例报告被引量:9
- 2010年
- 目的总结再手术处理胰十二指肠切除(PD)术后并发症的经验教训。方法回顾性分析施行的239例PD术的临床资料,分析再手术的原因、处理方式及转归。结果总并发症发生率为30.5%(73/239),病死率为4.6%(11/239)。12例(5.0%,12/239)再手术,其中腹腔内出血6例,切口裂开2例,胰瘘并腹腔感染1例,胰瘘并腹腔内出血1例,胰腺断面出血1例,腹腔感染1例。再手术时间为术后1 h至13 d;再手术病死率为25.0%(3/12)。结论导致PD术后再手术的主要并发症有出血、胰瘘和切口裂开。及时而果断的再手术是处理PD术后并发症的重要手段,但伴随较高的病死率。
- 肖卫东蔡军李勇余永欢李学明揭志刚彭承宏
- 关键词:再手术
- 基于统一定义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腹部并发症的危险因素被引量:14
- 2012年
- 目的基于统一定义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PD)术后腹部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1月~2010年7月间295例PD术的临床资料,采用国际胰腺外科研究协作组和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胰腺外科学组制定的标准诊断腹部并发症,并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腹部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总的腹部并发症发生率为45.4%,病死率为3.4%,再手术率为5.1%。胃排空延迟49例(16.6%),胰瘘37例(12.5%),出血18例(6.1%),腹腔感染16例(5.4%),切口感染或裂开8例(2.7%),胆瘘4例次(1.4%),胃肠吻合口瘘1例(0.3%),不全性肠梗阻1例(0.3%)。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胰腺质地(OR=3.310)和胰管直径(OR=2.278)是胰瘘的独立危险因素;胰瘘(OR=2.945)和术前高胆红素水平(OR=1.062)是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胰瘘(OR=2.104)和腹腔感染(OR=1.326)是B/C级胃排空延迟的独立危险因素;消化道瘘(OR=1.965)是腹腔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临床上推行统一定义来评价PD术后并发症,有助于并发症的诊治,也有利于学术交流。针对各自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有望减少PD术腹部并发症的发生。
- 肖卫东李勇蔡军李学明余永欢武彪揭志刚
- 关键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手术并发症
-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10例临床分析
- 目的 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的临床特征、治疗及其预后.方法 对我院2007年1月至2013年2月经术后病理检查证实的10例SPTP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男性3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29.7岁.肿瘤位...
- 肖卫东廖国良李勇蔡军郑东辉余永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