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余莉

作品数:24 被引量:76H指数:6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湖北省计生委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胰腺
  • 8篇胰腺炎
  • 8篇腺炎
  • 8篇急性胰腺炎
  • 5篇细胞
  • 5篇基因
  • 4篇肠癌
  • 4篇大肠
  • 4篇大肠癌
  • 3篇胆囊
  • 3篇抑制物
  • 3篇手术
  • 3篇免疫
  • 3篇灌注
  • 3篇腹腔
  • 3篇C-ERBB...
  • 3篇病理
  • 2篇胆囊结石
  • 2篇蛋白
  • 2篇亚群

机构

  • 23篇武汉大学
  • 4篇长治医学院附...
  • 1篇武汉大学人民...

作者

  • 24篇余莉
  • 7篇成雨
  • 6篇李锟
  • 5篇严际慎
  • 5篇吴冰
  • 4篇谢忆山
  • 4篇胡文庆
  • 3篇罗建飞
  • 2篇沈世强
  • 2篇丁佑铭
  • 2篇王卫星
  • 2篇张伟
  • 2篇杨笔耕
  • 2篇汪斌
  • 1篇洛若愚
  • 1篇程邦昌
  • 1篇荣愈平
  • 1篇陈晓燕
  • 1篇戴敏
  • 1篇范明霞

传媒

  • 3篇腹部外科
  • 2篇微循环学杂志
  • 2篇中国现代医学...
  • 2篇医药导报
  • 2篇武汉大学学报...
  • 1篇中华肝胆外科...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中西医结合肝...
  • 1篇临床外科杂志
  • 1篇肿瘤防治研究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广西医学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医疗卫生装备
  • 1篇中华普通外科...
  • 1篇湖北预防医学...
  • 1篇消化外科
  • 1篇公共卫生与预...

年份

  • 2篇2011
  • 3篇2007
  • 5篇2006
  • 2篇2005
  • 6篇2004
  • 2篇2003
  • 1篇2002
  • 3篇2001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丙泊酚在缺血性脑损伤中的保护作用被引量:10
2007年
目的在家兔失血性休克模型基础上观察静脉麻醉药丙泊酚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的保护作用。方法30只家兔随机分为3组各10只,假手术组仅经股动、静脉穿刺置管,不放血;对照组为失血性休克组;丙泊酚组在失血性休克前10 min腹腔内注射丙泊酚100 mg.kg-1。结果对照组与假手术组比较,休克90 min,再灌注后0.5,2,4 h血清MDA含量明显升高(P<0.05),尤以再灌注后明显(P<0.01);丙泊酚组在休克90 min时血清MDA含量明显升高(P<0.05);再灌注后0.5,2,4 h血清MDA含量降低,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照组脑组织MDA含量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机体脂质过氧化水平升高,丙泊酚能显著抑制再灌注引起的MDA含量的增高,对缺血-再灌注后的脑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余莉柳亮李锟
关键词:丙泊酚脑缺血-再灌注失血性休克脂质过氧化
姜黄素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早期肝组织一氧化氮和内皮素-1水平的影响被引量:2
2006年
目的探讨姜黄素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早期损伤(再灌注1 h)的微循环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对照组(B组)和实验组(C组)。通过检测再灌注早期1 h血清转氨酶的水平、肝组织中NO和ET-1水平来评价姜黄素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早期损伤(再灌注1h)的微循环影响。结果姜黄素可降低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早期损伤血清转氨酶的水平,减少肝组织中NO水平和抑制肝组织中ET-1生成。且肝组织中NO生成与血清ALT存在正相关,肝组织ET-1水平与血清ALT存在正相关。结论姜黄素可通过减少肝组织中NO生成、降低肝组织中ET-1表达来改善肝缺血再灌注早期损伤中微循环的紊乱,从而减少对肝缺血再灌注肝实质细胞的损伤。
向进见沈世强熊成龙余莉荣愈平
关键词:姜黄素一氧化氮
大肠癌EGFR,c-erbB-2,CD44v6及p53基因联合表达与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1
2001年
目的 探讨在大肠癌中 EGFR、c- erb B- 2、CD44v6和 p5 3基因蛋白联合表达与病理特征的关系 ,以及在各临床阶段的表达差异。方法 对 6 3例存档大肠癌石蜡组织标本进行重新切片 ,分别采用 EGFR、c- erb B- 2、CD44v6和 p5 3四种单克隆抗体进行免疫组化染色 (SABC法 )。染色结果与大肠癌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临床分期 (Dukes)进行比较。结果 EGFR、c- erb B- 2、CD44v6和p5 3联合阳性表达与大肠癌肿瘤大小、组织分级、浸润深度均无显著相关 ;而随着临床分期的进展 ,阳性表达的基因数目逐渐增多 ,二者之间具有显著线性相关趋势。结论 联合检测 EGFR、c- erb B-2、CD44v6和 p5 3对准确判断大肠癌浸润转移有所帮助。
谢忆山余莉胡文庆
关键词:大肠癌EGFRC-ERBB-2CD44V6病理分析
头颈部肿瘤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中的质量保证被引量:2
2006年
目的:介绍头颈肿瘤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实施过程中各环节质量保证措施。方法:从我科实施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患者中随机抽取30例,将患者按拓能固定装置进行体位固定,用面罩固定头颈部,并在面罩上开窗,标记复位标志,用GE螺旋CT定位,拓能计划系统设计治疗计划,治疗计划经过验证合格后治疗,记录摆位前后的参数,对摆位误差进行分析。结果:30例头颈肿瘤患者测试结果显示摆位误差为≤2mm。结论:QA是保证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精度极重要的措施,只有严格执行QA措施,才能取得精确而满意的疗效。
吴冰李莉余莉
关键词:头颈部肿瘤
大肠癌组织中EGFR、c-erbB-2、CD_(44)v6和p53异常表达与3年生存率分析被引量:8
2002年
目的:同时检测癌基因EGFR、c-erbB-2、CD44v6和p53在大肠癌组织中的异常表达,分析不同表达水平患者组的3年生存率差异。方法:对63例存档大肠癌石蜡组织标本进行重新切片,分别采用EGFR、c-erbB-2、CD44v6和p53单克隆抗体进行免疫组化染色(SABC法)。所有病例均随访3年以上。结果:全部63例大肠癌中除4例(6.3%)无任何1种癌基因蛋白表达外,11例(17.5%)表达1种癌基因蛋白的患者3年生存率88.8%;19例(30.2%)表达2种癌基因蛋白的患者3年生存率70.5%;15例(23.8%)表达3种癌基因蛋白的患者3年生存率57.8%;14例(22.2%)表达全部4种癌基因蛋白的患者3年生存率22.2%,与前3组患者的3年生存率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同时检测大肠癌组织4种癌基因蛋白异常表达可准确判断患者不良预后。
谢忆山杨笔耕余莉胡文庆
关键词:EGFRC-ERBB-2生存率基因异常表达大肠癌癌组织
吞噬刺激素及其抑制物对急性胰腺炎胰腺微循环的影响
2004年
目的探讨在急性胰腺炎 (acutepancreatitis,AP)发展过程中吞噬刺激素及其抑制物对胰腺微循环的影响。方法SD大鼠每组 2 4只 ,分别为对照组、吞噬刺激素组、AP组、AP +吞噬刺激素组、AP +吞噬刺激素抑制物组。按随机原则在 0、3、6、12h分批处死大鼠 ,光镜下观察胰腺病理改变程度 ,纤维素染色观察微血栓情况 ,计数微血栓数量。结果对照组与吞噬刺激素组在不同时段微血栓数量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意义 ;3、6、12h各组微血栓数量均比对照组和吞噬刺激素组明显升高 ;AP组、AP +吞噬刺激素组、AP +吞噬刺激素抑制物组在 3、6、12h各时间段之间比较微血栓数量逐渐增加 ,差异均有显著意义 ;AP +吞噬刺激素组在各时间段均较AP组微血栓数量明显增加 ;AP +吞噬刺激素抑制物组在 6、12h微血栓数量明显减少 ,与AP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AP时吞噬刺激素促使胰腺微血栓数量增加 。
成雨严际慎张伟余莉罗建飞
关键词:微血栓AP抑制物胰腺微循环急性胰腺炎胰腺病
外源性Tuftsin及其抑制物在急性胰腺炎中作用的实验研究
2003年
目的 探讨tuftsin及其抑制物在急性胰腺炎 (acutepancreatitis,AP)病情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SD大鼠分为 5组 ,每组 2 4只 ,分为对照组、单纯tuftsin组、AP组、AP +tuftsin组、AP +tuftsin抑制物组。胰胆管逆行注射 4%牛磺胆酸钠建立AP模型 ,tuftsin及其抑制物组 ,自制模 2 0min后从股静脉注入tuftsin或其抑制物 75 μg kg。随机于 0、3、6、1 2h分批处死 ,留取胰腺 (体部 )组织甲醛固定 ,HE染色光镜观察胰腺病理改变程度并进行病理学评分。结果 对照组与单纯tuftsin组在不同时段病理学评分差异均无显著性 (P >0 .0 5 ) ;制模后 0h各组胰腺病理学评分差异无显著性 ,制模后 3、6、1 2h各组胰腺病理学评分均比对照组和单纯tuftsin组明显升高 ;AP +tuftsin组各时间段均较单纯AP组病理改变明显加重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 ;AP +tuftsin抑制物组在制模后 6、1 2h明显减轻胰腺病理改变程度 ,与单纯AP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在制模后 3h对病变程度无明显影响。结论 在胰腺炎病情发展过程中tuftsin加重胰腺病理改变 ,应用tuftsin抑制物可减轻胰腺病变程度 。
严际慎成雨余莉
关键词:抑制物急性胰腺炎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腹腔镜手术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指标的变化被引量:3
2006年
吴冰余莉李锟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腹腔镜手术T淋巴细胞亚群红细胞免疫功能腹腔镜诊断手术前后
H_1型调宁蛋白mRNA在胆道中的表达与妊娠豚鼠胆囊结石形成关系的实验研究
2006年
目的探讨妊娠胆囊结石形成过程中h1型调宁蛋白mRNA表达变化对胆道动力学改变的影响,从分子水平上阐明妊娠胆结石形成的机制。方法将30只成年雌性豚鼠随机等分为未孕组、孕30d组和孕60d组3组,每组各10只。实验组豚鼠按雌雄4∶1比例搭配同笼喂养交配,建立豚鼠妊娠胆结石模型。动物剖腹后穿刺胆囊收集胆汁;采集门静脉血,分离血清;取除胆囊及Oddi括约肌。分别测定胆汁中总胆固醇(TC)、总胆红素(TBiL)、总胆汁酸(TBA)浓度,血清雌二醇(E2)及孕酮(Pg)含量,应用半定量RT-PCR法测定胆囊平滑肌和Oddi括约肌中h1型调宁蛋白(h1-Calponin)mRNA的表达量变化。结果妊娠豚鼠胆汁呈成石性胆汁生化改变。孕60d组胆汁TC、TbiL较非孕组明显增高(P<0.05),TBA浓度显著降低(P<0.01);血清E2、Pg含量较非孕组明显升高(P<0.001);孕60d组豚鼠胆囊平滑肌中h1-calponinmRNA表达量明显高于非孕组(P<0.001),而Oddi括约肌中h1-calponinmRNA表达量较非孕组明显降低(P<0.01)。结论妊娠豚鼠h1-calponinmRNA表达在胆囊平滑肌中增高,在Oddi括约肌中下降,导致胆道运动功能紊乱和胆汁淤滞,可能是妊娠胆囊结石形成的关键因素。
汪斌丁佑铭王卫星余莉洛若愚程邦昌汪炳华
关键词:基因表达胆囊结石妊娠
兔动脉粥样硬化的动物模型研究被引量:6
2004年
戴敏范明霞余莉徐红新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血脂代谢巨噬细胞源性泡沫细胞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