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作亮
- 作品数:16 被引量:64H指数:5
-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南京市医学科技发展项目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抑制蛋白激酶Cα活性增加TNF-α对小鼠肝癌细胞毒性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 2006年
-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及联合蛋白激酶Cα (protein kinase C alpha,PKC-α)抑制剂Go6976对小鼠肝癌(H22)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将处于对数生长期的H22细胞分成两组,每组分四部分,一组仅以不同浓度的TNF-α(0,20、40、60 ng/ml)处理,另一组TNF-α处理同时以Go6976(4.6 nmol/ml)抑制PKC-α活性,分别于4 h,8 h,16 h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小鼠肝癌细胞的凋亡率,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PKC—α和磷酸化PKC-α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TNF-α(0、20、40、60 ng/ml)处理H22细胞4 h,细胞凋亡率分别为2.44%±0.31%、 1.80%±0.32%、2.73%±0.14%、3.05%±0.78%,PKC-α和磷酸化PKC-α表达无显著改变;同时用 TNF-α和Go6976处理H22细胞,凋亡率、PKC-α和磷酸化PKC-α的表达与单独使用TNF-α的结果相似。TNF-α处理8 h,细胞凋亡率分别为2.11%±0.43%、1.83%±0.31%、3.40%±0.47%、6.05%± 0.78%,PKC-α及磷酸化PKC-α的表达随TNF—α浓度增加而上调;TNF—α处理同时抑制PKC-α活性,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分别为2.90%±0.39%、7.76%±0.35%、11.43%±1.05%、12.96%± 2.44%,PKC-α和磷酸化PKC-α表达相应下调。仅以TNF-α处理或TNF—α处理同时抑制PKC-α活性16 h,其结果与8 h的结果基本一致;于Go6976抑制细胞PKC-α活性组,TNF-α60 ng/ml时细胞凋亡率较TNF-α40 ng/ml时有所下降,但坏死细胞的比例却明显升高。结论 TNF-α上调PKC—α和磷酸化PKC-α表达;抑制PKC-α活性,显著增加TNF-α对H22细胞的细胞毒性。
- 侍作亮陈孝平张万广关剑靖凯
- 关键词:蛋白激酶C肝癌细胞毒性
- 干扰素α-2b抑制肝癌裸鼠移植瘤的生长作用被引量:1
- 2005年
- 目的:探讨干扰素α-2b对人肝细胞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中肿瘤组织环氧合酶-2(COX-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及肿瘤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方法:将32只人肝癌皮下移植瘤裸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实验按IFN-α-2b不同用量分为治疗A组(10000IU/d),治疗B组(20000IU/d),治疗C组(40000IU/d),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连续用药35d,观察4组裸鼠肿瘤组织生长增殖状况。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肿瘤组织COX-2和VEGF的蛋白表达;CD34标记血管内皮细胞测定肿瘤微血管密度(MVD);应用TUNEL方法检测肿瘤细胞凋亡的变化。结果:干扰素-α-2b治疗组肿瘤重量和体积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抑瘤率分别为27.78%,65.22%和49.64%;治疗组肿瘤组织COX-2和VEGF表达水平及MVD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肿瘤组织中凋亡细胞的比例明显增加,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B组肿瘤重量和体积、COX-2和VEGF表达水平及MVD、凋亡指数与A组和C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抑瘤效果显著;A组和C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干扰素-α-2b抑制荷瘤裸鼠肝癌细胞的生长,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可能与其下调COX-2和VEGF表达有关;干扰素-α-2b治疗肝癌呈一定的量效关系,中等剂量(20000IU/d)抑瘤作用最明显。
- 曹斌陈孝平朱鹏丁磊关剑侍作亮
- 关键词:肝细胞癌干扰素Α-2B环氧合酶-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微血管密度
- 胰十二指肠联合门静脉切除治疗胰头癌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是治疗胰头癌的常用方法,经典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常因血管受侵犯而放弃根治性切除,因而切除率低。近年来联合门静脉切除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在逐渐增多,提高了根治性切除率,但临床疗效仍有争议。本文回顾分析某...
- 杨坤兴时开网席鹏程侍作亮
- 关键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头癌临床疗效门静脉手术治疗
- 文献传递
- 胰体尾癌69例诊断分析
- 2008年
- 目的:探讨胰体尾癌各种诊断方法的价值和误诊的原因。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0 a内收治的69例胰体尾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胰体尾癌的首发症状为上腹痛(88.4%)、腹胀不适(34.5%),血清CA 19-9阳性率84.1%,影像学检查的诊断符合率CT(92.5%)、B超(79.7%),误诊率为33.3%。结论:上腹痛和腹胀不适是胰体尾癌的最常见的首发症状,误诊率高,对年龄超过40岁,出现上腹痛、腹胀不适,应警惕胰腺癌的可能,肿瘤标志物的检测联合B超、CT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
- 杨坤兴侍作亮时开网席鹏程
- 关键词:误诊
- 胰十二指肠联合门静脉切除治疗胰头癌被引量:5
- 2010年
- 目的探讨联合门静脉和(或)肠系膜上静脉(PV/SMV)切除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治疗胰头癌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2例胰头癌施行包括受侵PV/SMV在内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40例胰头癌行标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进行比较。结果联合PV/SMV切除的12例中3例行血管段切除、人造血管移植,3例行血管段切除、血管端端吻合,6例行血管壁部分切除后修复。与同期40例行标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进行比较,两组在年龄、性别、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手术并发症、手术病死率、肿瘤大小、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切缘阳性率及中位生存期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联合PV/SMV切除的胰十二指肠术不会增加手术病死率和手术并发症,是安全可行的术式;胰头癌单纯侵犯PV/SMV不是手术的禁忌证,联合PV/SMV切除能获得较好的疗效。
- 杨坤兴时开网席鹏程侍作亮
- 关键词:胰腺肿瘤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 肝切除、冷冻及射频治疗对肝细胞癌血源性播散影响的研究被引量:1
- 2005年
- 目的评价肝切除术、冷冻及射频治疗对肝癌细胞的血源性播散的影响。方法分别于手术前后采取接受肝切除术、冷冻及射频治疗的36例、11例及13例原发性肝癌病人的外周血,提取有核细胞总RNA,采用逆转录后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olym erase chainreaction,FQ-PCR)检测外周血甲胎球蛋白(α-fetoprote in,AFP)mRNA。结果肝切除组阳性例数由术前的11例增加到术后的13例,冷冻治疗组由4例增加到5例,射频治疗组无变化;各组的阳性率分别由术前的30.56%、36.36%、38.46%升至术后的36.11%、45.45%、38.46%。经统计学分析AFPmRNA的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肝切除术、冷冻及射频治疗没有造成原发性肝癌的血源性扩散,是原发性肝癌可靠的外科治疗方法。
- 侍作亮陈孝平张志伟罗鸿萍曹斌张万广
- 关键词:甲胎蛋白类冷冻疗法
- 活体细胞凋亡检测筛选肝癌敏感化疗药物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探讨99 Tcm-HYNIC-Annexin V活体细胞凋亡检测筛选肝癌敏感化疗药物的可行性。方法:20只VX-2荷瘤免随机分为4组,通过治疗剂量的紫杉醇(PAC,n=6),5-氟尿嘧啶(5-FU,n=5),表柔比星(EPI,n=5)分组干预治疗,同时建立对照组(C,n=4)。分别予化疗前2h、化疗后46h静脉注射99 Tcm-HYN-IC-Annexin V,2h后再以单光子发射计算体层摄影(SPECT)成像,选取肿瘤部位放射性计数(T)及腿部非肿瘤区部位放射性计数(NT),计算其比值(T/NT),进行半定量分析,确定敏感化疗药物。取肿瘤组织,分别予免疫组化(Tunel)和流式细胞仪(FCM)分析组织细胞凋亡率,放射性核素聚集显像与肿瘤细胞凋亡进行相关性分析。实验数据以SPSS 17.0软件分析。结果:99 Tcm-HY-NIC-Annexin V放射显像显示,化疗前各组肿瘤部位均无明显显像(F=0.025,P=0.980),放射性核素分布主要聚集在肾脏及膀胱区。药物干预48h后,对照组仍无显像,而药物干预组显像清楚,放射性计数显著高于对照组(F=16.52,P<0.001)及化疗前(P<0.01)。药物干预组中,PAC组肿瘤组织放射性显像显著高于5-FU组和EPI组(P值分别为0.042和0.003),而5-FU组与EPI组间放射性显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4)9。9 Tcm-HYNIC-Annexin V活体细胞凋亡检测结果与免疫组化及流式细胞检测结果一致(R2=0.537 7,P=0.002;R2=0.695 4,P<0.001)。结论9:9 Tcm-HYNIC-Annexin V核素显像检测能够反映活体组织细胞凋亡情况,该方法能够在活体状态下筛选敏感化疗药物。
- 侍作亮胡斌斌王峰杨坤兴张蕴春时开网卞建民
- 关键词:肝肿瘤放射性核素显像药物筛选试验抗肿瘤VX-2
- 肿瘤坏死因子信号传导及其旁路在小鼠肝癌细胞凋亡过程中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
-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信号传导通路及其旁路蛋白激酶Cα(PKC-α)在小鼠肝癌细胞(H22)凋亡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不同浓度的TNF-α作用于H22细胞后于不同时间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的...
- 侍作亮
- 关键词:肿瘤坏死因子信号传导肝癌细胞凋亡
- 小剂量白细胞介素2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和CT引导下射频消融术治疗大于5 cm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和安全性被引量:15
- 2015年
- 目的 探讨小剂量白细胞介素2(IL-2)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在CT引导下行射频消融术(RFA)对大于5 cm的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初治的5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入小剂量IL-2联合RFA +TACE组(A组)或单纯RFA+ TACE组(B组),各25例.患者至少有1个肿瘤最大直径≥5 cm.第1天行TACE.第(5±2)天行RFA.A组患者白第10天连续皮下注射重组人IL-2 250万单位,隔日皮下注射,共8周.主要观察终点为随机化开始至疾病进展时间(TTP);次要观察终点为客观有效率(ORR)、总生存期和安全性.结果 患者中位年龄为55岁.中位随访期为518 d(91 ~1 227 d).IL-2相关的不良事件主要为注射部位硬结[64.0% (16/25)]、低热[48.0% (12/25)]和乏力[36.0% (9/25)].TACE联合RFA治疗相关的不良事件包括发热[88.0%(44/50)]、丙氨酸转氨酶(ALT)及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升高[均为80.0% (40/50)]、疼痛[76.0%(38/50)]和胆红素升高[66.0% (33/50)].其中Ⅲ度疼痛10例,Ⅲ度ALT和AST升高各5例.2组之间在微创治疗的安全性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2).总ORR均为74.0% (37/50),其中完全缓解11例,部分缓解26例.A组TTP较B组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年和2年生存率分别为67.8%(34例)和52.9%(26例).结论 小剂量IL-2可能会进一步提高RFA+ TACE治疗大于5 cm的原发性肝癌的临床效果,且耐受性良好.
- 侍作亮张蕴春卞建民时开网
-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白细胞介素2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射频消融术
- Blumgart吻合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防治中的作用被引量:8
- 2016年
- 目的评价Blumgart吻合方法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的影响。方法回顾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2005年1月-2011年12月实施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19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按照不同的吻合方式为3组:Blumgart吻合组(A组)55例,胰管空肠黏膜端侧吻合组(B组)65例,套入式吻合组(C组)70例。比较不同吻合方法术后胰瘘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各组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采用行×列χ2检验。结果全部患者均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8.4%(92/190),其中A组为25.5%(14/55),B组为52.3%(34/65),C组为62.9%(44/70),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850,P<0.05)。术后胰瘘发生率20.5%(39/190),其中A组为5.5%(3/55),B组为20%(13/65),C组为32.9%(23/70)。在胰管内径<3 mm的患者中,不同吻合方式的患者胰瘘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89,P<0.05),在≥3mm的患者时,不同吻合方式患者胰瘘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436,P>0.05)。结论 Blumgart胰肠吻合方法安全、简单、省时,明显降低胰瘘的发生率,值得推广。
- 潘超席鹏程侍作亮卞建民杨坤兴刘子君倪绍忠杨士勇时开网
- 关键词:胰腺瘘胰管空肠吻合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手术后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