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兰夕雨

作品数:13 被引量:29H指数:3
供职机构:四川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历史地理哲学宗教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政治法律
  • 3篇历史地理
  • 2篇哲学宗教
  • 1篇经济管理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社会学

主题

  • 5篇政治
  • 4篇主义
  • 3篇中国共产党
  • 3篇共产党
  • 3篇国共
  • 2篇政治话语
  • 2篇政治教育
  • 2篇治教
  • 2篇社会主义
  • 2篇思想政治
  • 2篇思想政治教育
  • 2篇马克思主义
  • 2篇马克思主义中...
  • 2篇教育
  • 1篇德意志意识形...
  • 1篇对话哲学
  • 1篇演进
  • 1篇异化
  • 1篇战时
  • 1篇战争

机构

  • 11篇华南师范大学
  • 1篇四川师范大学

作者

  • 12篇兰夕雨
  • 1篇陈金龙

传媒

  • 1篇中国特色社会...
  • 1篇中共党史研究
  • 1篇山西师大学报...
  • 1篇重庆教育学院...
  • 1篇福建党史月刊
  • 1篇科学社会主义
  • 1篇长春理工大学...
  • 1篇内蒙古农业大...
  • 1篇湖北经济学院...
  • 1篇陇东学院学报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3
  • 5篇2012
  • 1篇2011
  • 3篇2010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断裂”或“超越”——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德意志意识形态》被引量:3
2012年
马克思的思想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德意志意识形态》期间发生了重大变化,从肯定费尔巴哈到否定费尔巴哈,从人道主义向唯物史观的转变以及其"异化(劳动)"理论的变化。阿尔都塞所指认的马克思"认识论断裂"意指方法论的断裂,在两本著作中确实存在。但是方法论的"断裂"之外是马克思的人道主义思想的延续和演进,并且在两部著作中是一种后者"超越"前者的状态。
兰夕雨
关键词:认识论断裂人道主义唯物史观异化
论基于对话哲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被引量:2
2012年
阐释马丁·布伯的对话哲学是对人生和世界的二重性划分、强调关系的重要性、真正的对话是"我—你"的相遇。提出透过对话视野可以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建立起新的对话模式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并注意在具体实施中将面临的一些现实问题。
兰夕雨
关键词:马丁·布伯对话哲学思想政治教育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政治话语中的物质利益原则
2016年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政治话语建构中有一项极其重要且关键的原则,即物质利益原则。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到现在,对物质利益原则的把握呈现自身特有的变化轨迹。中国共产党通过为"物质利益"正名,促成自身政治话语体系中的物质利益原则确立。改革开放以来,这项原则在社会生产活动中出现个体化与具象化表现。针对这一原则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矛盾,中国共产党通过话语精神力量和制度协调相结合应对矛盾的产生,促进矛盾的消解。
兰夕雨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政治话语物质利益原则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社会主义”观念在中国的传入与发展
2012年
"社会主义"观念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主流政治话语之一,从十九世纪末传入中国,最初与中国本土词"群"相互作用,寻找到了与中国语境的结合点;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不同的话语背景和政治需求导致各历史立体对"社会主义"观念进行了不同解读。这些解读作为"社会主义"观念在中国的起源,为后来的"社会主义"思想的演进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兰夕雨
抗日战争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艾思奇与叶青论战为例
2012年
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矛盾最为复杂、尖锐的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这一时期随着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的论战而展开,特别是以艾思奇和叶青的论战最为典型。艾、叶之争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抗战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学理性与政治性、民族性与国际性兼容的特点。这一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独特的历史意义和经验启示。
兰夕雨
关键词:抗战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对斯皮瓦克底层人研究的再解读被引量:1
2010年
斯皮瓦克对"底层人能说话吗?"的研究开始于德里达的解构主义,贯穿整个底层人研究的也是解构主义。福柯与德勒兹的谈话成为斯皮瓦克解构整个印度后殖民主义时代的"社会文本"的突破口,同时由于分析底层人的阶级"代表"或"再现"的需要,马克思的阶级学说进入斯皮瓦克的理论视野。
兰夕雨
关键词:斯皮瓦克解构
中国共产党阶级划分词语之变迁--基于对土地革命和改革的主要法规和文件的文本考察被引量:5
2012年
1931年至1951年,中国共产党进行了数次土地革命和改革,颁布了一系列指导土地革命和改革的法规与文件。本文对一些相关的主要法规和文件的文本进行了梳理,考察了中共阶级划分词语及相关政治衍生词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迁,并分析了这些词语变迁的特点。通过这些分析,既可以看出不同历史时期中共进行土地革命和改革目标取向的差异,以及对不同阶级政治态度的变化,也可以看出中共建构政治话语的基础。
兰夕雨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阶级划分词语
中国大陆第三次农村土改与台湾20世纪70~80年代农村土改之比较
2010年
中国大陆在2008年即改革开放三十年时提出要推动土地改革,这与台湾在20世纪70-80年代推行的土地改革有较强可比性,本文着重从两次土地改革的背景和内容进行比较。并从台湾的土地改革的结果和路径中分析得出一些对中国大陆推动建国后第三次土地改革的有效经验和启示。
兰夕雨
土地改革运动的政治话语构建(1950-1953年)
本论文主要研究土地改革运动的政治话语构建。首先考察土地改革运动政治话语构建的背景;其次,分析土地改革运动的政治话语构建的一些主要的政治话语语词和主要内容;再次,从史料中挖掘土地改革运动政治话语构建的主要方式,从宣传手段将...
兰夕雨
关键词:土地改革运动社会阶层
网络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整合的反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符合网络时代的时代需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网络时代对其进行整合,需要在整合目标、内容、方法和过程上厘清一些基本概念和层次,破除和反思思想误区,并最终实...
兰夕雨
关键词:网络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政治教育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