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冯秀艳

作品数:12 被引量:14H指数:3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系膜
  • 6篇系膜细胞
  • 5篇蛋白
  • 5篇蛋白聚糖
  • 5篇信号
  • 5篇肾系膜细胞
  • 5篇饰胶蛋白聚糖
  • 5篇鼠肾
  • 5篇转导
  • 5篇聚糖
  • 5篇大鼠肾系膜细...
  • 4篇信号转导
  • 4篇转导途径
  • 4篇儿童
  • 3篇信号转导途径
  • 3篇受体
  • 2篇蛋白激酶
  • 2篇豆状核
  • 2篇豆状核变性
  • 2篇预警

机构

  • 8篇上海交通大学...
  • 4篇复旦大学上海...
  • 1篇复旦大学
  • 1篇温州医学院

作者

  • 12篇冯秀艳
  • 6篇卫敏江
  • 6篇吴伟岚
  • 6篇沈加
  • 4篇郭慕依
  • 4篇张志刚
  • 2篇苏宛华
  • 2篇鲍克容
  • 2篇陈琦
  • 2篇赵仲华
  • 2篇陈慧敏
  • 2篇吴洁
  • 2篇葛欣
  • 2篇王廉文
  • 1篇陈敏仪

传媒

  • 3篇中华肾脏病杂...
  • 1篇实用儿科临床...
  • 1篇上海医学
  • 1篇国际病理科学...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2篇2008
  • 2篇2007
  • 4篇2006
  • 4篇2005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DCN与TGF-β1对大鼠肾系膜细胞生长的影响及信号转导途径相互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饰胶蛋白聚糖(decorin,DCN)与外源性小剂量(2ng/ml)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 对大鼠肾系膜细胞(MsC)生长的影响及二者对MsC相关信号转导途径的相互作用。方法经脂质体介导将DCN转染体外...
冯秀艳卫敏江吴伟岚沈加陈慧敏苏宛华
文献传递
饰胶蛋白聚糖对大鼠肾系膜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其信号转导途径的研究被引量:4
2005年
目的探讨饰胶蛋白聚糖(DCN)对大鼠系膜细胞(MsC)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其信号转导分子MAPKs和p21表达的影响。方法经脂质体介导将DCN基因转染体外培养的大鼠MsC,筛选和鉴定后,收集阳性细胞克隆的培养上清(DCN上清),将其加入正常MsC的培养液中,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用Western印迹法分别检测MAPKs,包括细胞外调节激酶(ERK)1/2、应激活化蛋白激酶(SAPK),氨基末端激酶(JNK)和p38和p21蛋白表达;用免疫荧光法观察p21在细胞中的表达。结果DCN上清明显抑制正常MsC的增殖,G2-M期细胞数明显减少,仅为对照组的35%(P<0.05);磷酸化ERK1/2及SAPK/JNK表达增强,分别为对照组的2.2倍、1.4倍及1.7倍、1.8倍;磷酸化p38无明显变化。DCN抗体呈浓度依赖性抑制磷酸化ERK1/2、SAPK/JNK的表达上调。DCN上清还可使细胞p21的表达明显增强,而DCN抗体也同样呈浓度依赖性地抑制其上调表达的作用,ERK1/2及SAPK/JNK通路抑制剂U0126和circumin均可抑制其上调表达的作用,分别为对照组的64%和61%;而p38通路抑制剂SB203580则对其无影响。结论DCN对肾MsC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经ERK1/2、SAPK/JNK和p21蛋白介导。
冯秀艳张志刚赵仲华陈琦郭慕依
关键词:蛋白聚糖类信号转导丝裂素激活蛋白激酶系膜细胞饰胶蛋白聚糖信号转导途径
泌尿道感染患儿膀胱输尿管返流和肾瘢痕的发生情况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分析不同年龄泌尿道感染儿童膀胱输尿管返流(VUR)和肾瘢痕的发生情况,加强对VUR的认识,提高检出率。方法选择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儿科2001年1月-2006年12月因泌尿道感染入院患儿90例,通过排泄性膀胱尿道造影(VCUG)和(或)直接放射性核素膀胱造影(DRNC)明确诊断VUR共40例。分别根据泌尿道感染发生次数及不同年龄,分为首次泌尿道感染和1次以上泌尿道感染组,>5岁和≤5岁组;分析VUR在首次泌尿道感染和1次以上泌尿道感染组、不同年龄组发病率情况。通过肾静态皮质显像(DMSA)检测肾瘢痕,分析年龄与VUR的级别、肾瘢痕的关系。剖析胎儿超声检查异常、生后VUR和肾瘢痕的发生情况。结果VUR的发病率在首次泌尿道感染和1次以上泌尿道感染组、>5岁和≤5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0.627,4.409Pa<0.05)。年龄与VUR的级别、年龄与肾瘢痕均呈负相关(r=-0.342,-0.348Pa<0.05)。反复泌尿道感染、≤5岁的泌尿道感染患儿VUR的发生率高。年龄越小发生肾疤痕和高级别VUR的可能性越大。胎儿B超检查显示肾积水患儿,发生高级别VUR和肾瘢痕的可能性大。结论反复泌尿道感染、≤5岁的泌尿道感染患儿、胎儿B超检查显示肾积水的患儿应及时行VCUG和DMSA,及时发现、监测VUR和肾瘢痕。
吴伟岚卫敏江陈敏仪冯秀艳沈加
关键词:膀胱输尿管返流泌尿道感染儿童
儿童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误诊及预警分析
目的:通过分析儿童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误诊原因,找出预警因素,降低临床的误诊率,提高儿童肝豆状核变性的疗效,改善预后。方法:按明确诊断、正规治疗之前有无临床误诊分为及时诊断和临床误诊二组,并对二组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提...
王廉文吴洁葛欣鲍克容冯秀艳
文献传递
饰胶蛋白聚糖基因转染对大鼠肾系膜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Ⅰ、βⅡ型受体表达的影响被引量:4
2005年
目的探讨饰胶蛋白聚糖(DCN)拮抗肾小球硬化进展的作用是否与其抑制系膜细胞(MsC)转化生长因子βⅠ、βⅡ型受体(TGF—βRⅠ、TGF—βRⅡ)表达有关。方法经外源性TGF—β1刺激培养的大鼠肾MsC,采用RT—PCR、Western印迹法检测其TGF—βRⅠ、TGF—βRⅡ的表达。用脂质体介导法将DCN基因转染MsC,经筛选和鉴定,用RT—PCR、Western印迹法和免疫荧光法分别观察DCN基因转染对TGF—βRⅠ、TGF—βRⅡ表达的影响。结果经外源性TGF—β1刺激的正常MsC,其TGF—βRⅠ、TGF—βRⅡ基因转录及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且呈时间依赖性,于作用24h达高峰。与转染空载体的MsC(1P-1)相比,转染DCN基因的MsC克隆(3D-5,7D-1)的TGF-βRⅠmRNA表达分别为对照组的20%和32%,TCF-βRⅡmRNA表达分别为对照组的64%和59%;TGF—βRⅠ蛋白表达分别为对照组的34%和25%,TGF—βRⅡ蛋白表达分别为对照组的49%和57%。同时转染DCN基因也能阻止MsC对外源性TGF-β1刺激所致的两种受体表达升高作用。结论过表达DCN基因的MsC,其TGF-βRⅠ、TGF—βRⅡ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这可能是DCN拮抗由TGF-β介导的肾小球硬化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
冯秀艳张志刚赵仲华陈琦郭慕依
关键词:饰胶蛋白聚糖受体表达WESTERN印迹法肾小球硬化免疫荧光法系膜细胞
儿童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误诊及预警分析
目的通过分析儿童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误诊原因,找出预警因素,降低临床的误诊率,提高儿童肝豆状核变性的疗效,改善预后。方法按明确诊断、正规治疗之前有无临床误诊分为及时诊断和临床误诊二组,并对二组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提出有...
王廉文吴洁葛欣鲍克容冯秀艳
文献传递
儿童C1q肾病的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C1q肾病是一种比较少见的肾小球疾病,其特征是肾组织免疫荧光显示在肾小球系膜区以C1q沉积为主,可伴有其他补体和免疫复合物的沉积,同时必须排除系统性红斑狼疮。本文主要探讨C1q肾病在临床表现、病理改变、治疗效果和随访...
卫敏江吴伟岚冯秀艳沈加
文献传递
饰胶蛋白聚糖的多种生理功能及其作用机制被引量:3
2005年
饰胶蛋白聚糖(decorin,DCN)是一种小分子蛋白聚糖,广泛存在于细胞外基质中,富含亮氨酸,因其能够修饰胶原原纤维而得名。近年来对DCN抑制器官纤维化、抗肿瘤生长及其他生理作用等研究,尤其是可能的作用机制方面均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冯秀艳张志刚郭慕依
关键词:饰胶蛋白聚糖转化生长因子-ΒERBBP21信号转导
DCN与TGF-β1对大鼠肾系膜细胞生长的影响及信号转导途径相互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饰胶蛋白聚糖(decorin,DCN)与外源性小剂量(2ng/ml)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 对大鼠肾系膜细胞(MsC)生长的影响及二者对MsC相关信号转导途径的相互作用。方法:经脂质体介导将DCN转染...
冯秀艳卫敏江吴伟岚沈加陈慧敏苏宛华
文献传递
饰胶蛋白聚糖与转化生长因子β1对大鼠肾系膜细胞生长及相关信号途径的影响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探讨饰胶蛋白聚糖(DCN)与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对大鼠肾系膜细胞(MsC)生长及相关信号途径的影响。方法经脂质体介导将DCN基因转染体外培养的大鼠肾MsC,经筛选和鉴定后,收集阳性细胞克隆的培养上清(DCN上清)。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经TGF-β1(2μg/L)和(或)DCN上清作用后MsC细胞周期的变化。采用Western印迹法分别检测两者单独或联合作用后,MsC磷酸化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MAPK)、磷酸化Smad2 (p-Smad2)和p21蛋白表达情况。采用免疫共沉淀方法检测阳性细胞克隆上清中DCN与TGF-β1的结合情况。结果TGF-β1或DCN上清单独作用时均可抑制MsC的增殖,G_2-M期细胞数分别为对照组的81%及86.5%,而两者共同作用时G_2-M期细胞数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TGF-β1和DCN上清单独作用12 h后,p-ERK1/2表达为对照组的4.4、3.7倍和3.2、3.7倍;p-SAPK/JNK表达为对照组的2.0、1.5倍和1.9、1.5倍;而两者共同作用组p-ERK1/2和p-SAPK/JNK表达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GF-β1单独作用12 h后,MsC p-Smad2的表达为对照组的2.6倍,而DCN单独作用组及2者联合作用组其表达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CN单独作用12 h后p21蛋白的表达为对照组的2.6倍,而TGF-β1单独作用及2者联合作用组其表达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阳性细胞克隆上清中DCN可以直接与TGF-β1结合。结论TGF-β1与DCN单独作用均可抑制MsC增殖及激活MAPK信号途径,但2者共同作用时其作用相互抵消。TGF-β1激活Smad信号途径作用可被DCN阻断;DCN上调p21蛋白作用可被TGF-β1阻断。2者通过不同信号分子抑制细胞生长,其作用可能与两者相互结合有关。
冯秀艳卫敏江张志刚吴伟岚沈加郭慕依
关键词:饰胶蛋白聚糖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SMAD2系膜细胞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