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螺旋CT
  • 2篇成像
  • 1篇胆脂瘤
  • 1篇多平面
  • 1篇硬纤维瘤
  • 1篇脂瘤
  • 1篇中耳
  • 1篇中耳炎
  • 1篇三维成像
  • 1篇神经管
  • 1篇神经疾病
  • 1篇侵袭型
  • 1篇曲面
  • 1篇重建成像
  • 1篇先天
  • 1篇先天性
  • 1篇先天性耳畸形
  • 1篇纤维瘤
  • 1篇纤维瘤病
  • 1篇显示技术

机构

  • 4篇华中科技大学

作者

  • 4篇刘刚
  • 3篇徐向阳
  • 3篇田志梁
  • 3篇代文
  • 3篇韩萍
  • 3篇史河水
  • 3篇刘永华
  • 3篇冯敢生
  • 1篇吴爱兰
  • 1篇刘定西
  • 1篇于群
  • 1篇徐海波
  • 1篇梁明
  • 1篇熊茵
  • 1篇孔祥泉

传媒

  • 2篇放射学实践
  • 1篇中华放射学杂...
  • 1篇临床放射学杂...

年份

  • 1篇2007
  • 2篇2004
  • 1篇2002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先天性耳畸形和正常颞骨的螺旋CT三维成像分析被引量:5
2002年
目的 :探讨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成像技术在先天性耳畸形和正常颞骨的临床应用。方法 :采用螺旋高分辨CT扫描技术 ,对 16侧先天性外、中耳畸形及 40侧正常耳行多平面重建、曲面重建和三维表面成像。结果 :16侧患耳畸形为 :外耳道骨性闭锁 ,鼓室狭小 ,听小骨发育不良 ,面神经管异常等。小视野密集重建清晰显示了细微结构 ,多平面重建提供多方位信息 ,三维表面成像立体直观地显示形态结构。结论 :螺旋高分辨CT及三维重建成像技术有利于外、中、内耳正常结构的显示和先天畸形的诊断 ,三维重建成像技术能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 。
徐向阳韩萍冯敢生史河水田志梁刘永华刘刚代文
关键词:先天性耳畸形螺旋CT三维成像
听骨链螺旋CT三维表面遮盖显示技术的临床应用被引量:12
2004年
目的 探讨听小骨螺旋CT三维表面遮盖显示技术 (SSD)的临床应用价值及相关的技术要点。资料与方法 对 4 3例患者进行螺旋高分辨率CT扫描 ,利用密集放大的重建图像 ,采用手动编辑 ,先移去听小骨周围的骨质 ,仅保留听小骨 ,用经编辑的轴位图像进行SSD三维成像。结果  4 0侧正常耳的听小骨三维SSD显示了听小骨的细微结构 ,还反映了听小骨之间的关系。病变听小骨的三维SSD重建图像与轴位图像的表现基本相符 ;慢性中耳炎 2 5耳中 ,2 2耳进行了听小骨SSD成像 ,10耳见有骨质破坏 ;先天性外、中耳畸形 16耳均见有听小骨发育不良 ;外伤后听力下降 5耳中 ,1耳锤砧关节脱位和 1耳并有移位的锤骨骨折在听小骨三维SSD成像直观地显示。
徐向阳韩萍史河水冯敢生田志梁刘永华刘刚代文
关键词:慢性中耳炎胆脂瘤
面神经管螺旋CT多平面和曲面重建成像的临床应用被引量:18
2004年
目的 探讨螺旋CT多平面和曲面重建成像对面神经管显示的临床应用。方法 对1具尸体头颅标本、2个颅骨标本及 4 3例患者进行颞骨螺旋高分辨CT扫描 ,层厚 1 0mm、间距0 2mm、螺距为 1。然后进行冠状面、矢状面及斜面的多平面重建 (MPR)和面神经管全程的曲面重建成像 ,对尸体标本解剖面神经管 ,并与其断面图像对比。结果 CT图像所见与标本解剖一致 ,4 0侧正常耳的面神经管迷路段、水平段在轴面扫描图像上显示最优 ,面神经管垂直段在矢状面及斜面重建图像上显示最优 ,曲面重建能显示面神经管连续的全程。中耳乳突炎 2 5耳中 ,面神经管水平段及垂直段有破坏者分别为 6耳及 5耳 ;先天性外耳道闭锁的 16耳中 ,面神经管异常达 10耳 ;外伤后面瘫的 5耳中 ,3耳见有面神经管骨折。面神经管在螺旋CT多平面和曲面重建图像上的表现与临床手术所见相符。结论 螺旋CT多平面和曲面重建成像技术有利于面神经管的显示及其病变的诊断。
徐向阳韩萍冯敢生史河水田志梁刘永华刘刚代文
关键词:面神经疾病螺旋CT
腹部外硬纤维瘤的磁共振成像诊断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了解腹部外硬纤维瘤的MR成像特征。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硬纤维瘤的MR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的病例均采用Siemens Magnetom Vision1.5T超导全身MR扫描仪,10例常规行T1WI和T2WI,9例行MR增强扫描。结果:10例腹部外硬纤维瘤中,韧带状纤维瘤1例;侵袭性纤维瘤病9例,其中颈项部3例,右肩背部3例,右大腿2例,左上臂2例。肿瘤的平均大小约为10cm×7cm×5cm。除1例韧带状纤维瘤有包膜,边缘清楚外,其余肿块没有包膜,边界不清。所有肿块的信号欠均匀,在T1WI、T2WI及增强扫描像上可见低信号的纤维成分,肿块的非纤维成分在T1WI上与肌肉信号相同,在T2WI上的信号高于肌肉小于脂肪,呈明显强化。1例颈项部侵袭性纤维瘤病伴有邻近肌肉的广泛浸润,1例侵犯右肩胛骨部分内缘。结论:虽然硬纤维瘤与恶性肿瘤的MR信号有相似之处,但它在T1WI和T2WI上及增强扫描像上显示的低信号纤维成分,可以与软组织恶性肿瘤相鉴别。
吴爱兰孔祥泉徐海波刘定西于群熊茵刘刚梁明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