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飞利

作品数:5 被引量:8H指数:2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篇细胞
  • 2篇预后
  • 2篇手术
  • 2篇外科
  • 2篇外科手术
  • 2篇显微手术
  • 2篇显微外科
  • 2篇显微外科手术
  • 2篇胶质
  • 2篇胶质瘤
  • 1篇蛋白
  • 1篇血管
  • 1篇血管母细胞瘤
  • 1篇氧化应激
  • 1篇抑制胶质瘤
  • 1篇症状
  • 1篇症状性
  • 1篇治疗及预后
  • 1篇神经胶质
  • 1篇神经胶质瘤

机构

  • 3篇第二军医大学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青岛市精神卫...

作者

  • 5篇刘飞利
  • 2篇谢天浩
  • 2篇骆纯
  • 2篇钱俊
  • 2篇马杰
  • 2篇卢亦成
  • 2篇姜伊昆
  • 1篇胡国汉
  • 1篇凌孝征
  • 1篇李奇峰
  • 1篇陈菊祥
  • 1篇丁学华
  • 1篇孟玮
  • 1篇王勤华

传媒

  • 2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中华神经外科...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3
  • 1篇2012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脊髓血管母细胞瘤的显微手术治疗及预后分析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总结脊髓血管母细胞瘤的诊疗经验,探讨其临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脊髓血管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4例,女9例;病变位于颈延髓交界区1例,颈段9例,颈胸段2例,胸段16例,胸腰段1例,腰段4例。术后长期随访患者预后情况,分析患者预后影响因素。结果肿瘤全切32例,近全切1例,无手术死亡病例。随访16个月至12年,术后神经功能维持术前水平或好转29例(87.9%),其中按照McCormick分级标准,好转15例(45.5%),维持术前水平14例(42.4%);按照Klekamp-Samii评分,好转24例(72.7%),维持术前水平5例(15.2%)。4例患者恶化(12.1%)。患者术前神经功能状态与预后密切相关(P=0.033)。结论脊髓血管母细胞瘤为富含血管的良性肿瘤,有症状者应早期手术;显微手术是首选治疗方法;术后大部分患者预后良好。术前神经功能状态与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相关。
谢天浩卢亦成钱俊姜伊昆刘飞利胡国汉丁学华陈菊祥骆纯
关键词:脊髓肿瘤血管母细胞瘤显微外科手术预后
黑色素细胞增多症一例报道及免疫治疗新进展
目的 黑色素细胞病变恶性程度高,预后差.其组织病理学包括弥漫性黑色素细胞增多症和神经皮肤黑色素细胞增多症、黑色素细胞瘤和恶性黑色素细胞瘤.方法 回顾新华医院小儿神经外科于2014年06月收治病例一例:男性,9岁.主要症状...
刘飞利马杰
症状性Rathke囊肿23例的诊断及显微手术治疗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探讨症状性Rathke囊肿的诊断及手术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23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症状性Rathke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9例、女性14例;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15例(65.2%),视力下降和(或)视野缺损8例(34.8%),下丘脑-垂体功能紊乱11例(47.8%)。头颅MRI检查发现完全鞍内型病变10例,鞍内-鞍上扩展型10例,完全鞍上型3例。16例采用经鼻中隔-蝶窦入路手术,7例经右侧翼点入路手术,术中彻底清除囊内容物,完整或部分切除囊壁,开放囊腔。结果随访14个月至10年,术后头痛缓解13例(13/15),下丘脑垂体功能紊乱缓解7例(7/11),视觉障碍均得到改善(8/8)。随访期间复发1例。结论症状性Rathke囊肿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表现多样,术前明确诊断较困难。一般可经鼻中隔-蝶窦入路清除病灶,完全鞍上型病变则需选择经颅入路。显微镜下手术清除囊内容物并在确保安全前提下切除囊壁组织,既可明确诊断,又能缓解症状;是有效的治疗策略。
谢天浩钱俊刘飞利姜伊昆卢亦成骆纯
关键词:RATHKE囊肿显微外科手术预后
STMN1参与调控胶质瘤细胞对TMZ化疗敏感性的机理研究
脑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约占颅内原发肿瘤的45~55%。尽管目前包括影响学、手术、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等综合诊疗水平不断提高,但脑胶质瘤患者的预后并未得到显著改善,GBM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不到1年。胶质瘤的...
刘飞利
关键词:胶质瘤细胞化疗敏感性
文献传递
Tubaein抑制胶质瘤细胞生长作用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探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6(HDAC6)选择性抑制剂tubacin对胶质瘤细胞增殖、迁移、运动和凋亡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以人胶质瘤U251细胞株为研究对象,设立空白对照组(CON组),替莫唑胺(TMZ)阳性对照组和tubacin组。采用MTF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高内涵筛选(HCS)技术观察细胞运动轨迹,流式细胞术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细胞凋亡率和相关凋亡蛋白的表达情况,DCFH—DA荧光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结果MTY结果表明,tubacin组U251细胞的增殖能力显著低于CON组(P〈0.05);与CON组相比,tubacin组细胞的迁移和运动能力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流式细胞术结果表明,与CON组相比,tubacin组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与CON组相比,tubacin组Caspase-3和Bax表达均显著升高(均P〈0.05),而Bcl-2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ROS检测结果发现,tubacin作用后U251细胞内ROS水平显著增高(P〈0.05),且tubacin的这一作用具有剂量依赖性。结论Tubacin能够抑制胶质瘤细胞的增殖、迁移和运动,并促进其凋亡;其作用可能是通过诱导细胞释放ROS而产生的。
凌孝征卢豪忠李奇峰刘飞利孟玮王勤华马杰
关键词:神经胶质瘤组蛋白脱乙酰基酶类氧化应激活性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