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单莎瑞

作品数:23 被引量:162H指数:7
供职机构:广东药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3篇医药卫生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15篇卒中
  • 15篇脑卒中
  • 9篇卒中后
  • 7篇步态
  • 6篇偏瘫
  • 6篇脑卒中后
  • 4篇生物反馈
  • 4篇脑卒中偏瘫
  • 4篇康复
  • 4篇肌肉
  • 3篇日常生活活动
  • 3篇日常生活活动...
  • 3篇上肢
  • 3篇生活活动能力
  • 3篇偏瘫患者
  • 3篇痉挛
  • 3篇肌电
  • 3篇肌电生物反馈
  • 3篇肌肉刺激
  • 3篇步态分析

机构

  • 16篇广东药科大学
  • 4篇广东药学院附...
  • 3篇南方医科大学
  • 2篇广州中医药大...
  • 1篇华南理工大学
  • 1篇暨南大学附属...
  • 1篇广州医科大学

作者

  • 23篇单莎瑞
  • 9篇石艺华
  • 7篇黄旭明
  • 6篇张明兴
  • 5篇洪峰
  • 4篇黄旭明
  • 4篇王秀坤
  • 2篇张明兴
  • 2篇李可一
  • 2篇黄国志
  • 2篇曾垂魁
  • 1篇陈卓铭
  • 1篇曾庆
  • 1篇凌卫新
  • 1篇周钰
  • 1篇陈艳
  • 1篇汪孝红

传媒

  • 6篇中国组织工程...
  • 3篇按摩与康复医...
  • 2篇吉林医学
  • 2篇反射疗法与康...
  • 1篇中国民间疗法
  • 1篇广东医学
  • 1篇中国康复医学...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大医生
  • 1篇当代医药论丛

年份

  • 2篇2025
  • 5篇2024
  • 1篇2023
  • 3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4篇2015
  • 3篇2013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肌电生物反馈联合虚拟情景互动训练对脑卒中后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步态的影响研究
2024年
目的观察肌电生物反馈联合虚拟情景互动训练对脑卒中后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步态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3年9月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62例脑卒中后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治疗,31例)和联合组(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肌电生物反馈联合虚拟情景互动训练,31例)。比较两组患者患侧股四头肌及胫骨前肌肌电信号值、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FMA-L)评分、三维步态分析参数。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患侧股四头肌及胫骨前肌肌电信号值均增加,且联合组均大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MA-L评分均升高,且联合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步速均加快,且联合组快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步长偏差均减小,且联合组小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支撑相百分比均升高,且联合组高于对照组;双支撑相百分比均降低,且联合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采用肌电生物反馈联合虚拟情景互动训练能有效提高脑卒中后患者患侧下肢肌电信号,提升下肢运动功能,改善三维步态参数,值得临床应用。
张锦为张其明单莎瑞温加浩杨杏萍胡天来
关键词:肌电生物反馈脑卒中下肢运动功能步态
生物反馈助力电刺激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下肢步行功能的改善
2025年
背景:国内外关于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生物反馈疗法和三维步态功能分析的相关研究已开展很多,但是对二者结合的研究少有报道。目的:利用三维步态分析采集步态参数数据,研究生物反馈助力电刺激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步行能力的改变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6月至2022年9月在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60例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男34例,女26例,年龄32-58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n=30)与试验组(n=30),两组患者均接受腰部动态干扰电的常规治疗(20 min/次,1次/d,每周5次,持续治疗20次),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仰卧搭桥和俯卧搭桥的悬吊核心肌群训练(每周5次,持续治疗20次),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生物反馈助力电刺激治疗(20 min/次,1次/d,每周5次,持续治疗20次)。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腰痛评分、肌电信号平均值和步态参数。结果与结论:①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的数字类比表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试验组治疗结束后的数字类比表评分、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均优于对照组(P<0.05);②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的腹直肌、臀大肌、竖脊肌表面肌电平均值均高于治疗前(P<0.05),试验组治疗结束后的腹直肌、臀大肌、竖脊肌表面肌电平均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③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的步宽、步速、步频、健患侧步长比值、健患侧支撑相比值、患健侧摆动相比值、健患侧髋关节及膝关节矢状面活动度和健患侧足偏角均优于治疗前(P<0.05),试验组治疗结束后的上述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④结果表明,生物反馈助力电刺激能明显缓解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改善了患者下肢步行功能。
郑翔张明兴黄雅单莎瑞
关键词:慢性非特异性腰痛
居家康复管理对帕金森病患者平衡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生存质量的影响
2024年
目的:探讨居家康复管理对帕金森病(PD)患者平衡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PD患者4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模组、试验组,每组各22例。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均接受康复治疗,出院前进行康复指导,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开展康复居家管理,包括学习技巧、实地教学、无障碍改造、定期随访等。比较两组患者的平衡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生存质量。结果:出院当日,两组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帕金森病生活质量问卷(PDQ-39)评分相比差异较小(P>0.05)。与出院当日比较,两组出院3个月后BBS评分、MBI评分、PDQ-39评分均有所改善,且试验组改善幅度更大(P<0.05)。结论:居家康复管理可提高PD患者出院后的平衡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其效果优于单纯康复指导,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易文俊温加浩单莎瑞
关键词:帕金森病日常生活能力
综合吞咽训练对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探讨综合吞咽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选择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5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8例,对照组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并予单纯Vital Stim吞咽障碍治疗仪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综合吞咽训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分别予饮水试验和吞咽障碍等级评定。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比较,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吞咽训练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王秀坤黄旭明石艺华张明星单莎瑞
关键词:脑卒中吞咽障碍
深层肌肉刺激与肌电生物反馈干预脑卒中后患者小腿三头肌痉挛和步态的改变被引量:2
2025年
背景:深层肌肉刺激疗法具有松解粘连、缓解痉挛、改善和恢复肌肉顺应性和弹性等作用;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能有效促进神经恢复和改善下肢运动功能和步态。目的:利用数字化肌肉检测仪和三维步态分析仪等手段综合评估深层肌肉刺激联合肌电生物反馈对脑卒中后小腿三头肌痉挛及步态改变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0月至2023年10月在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科住院且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7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每组36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肌电生物反馈+假性深层肌肉刺激,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真性深层肌肉刺激治疗,5次/周,连续4周。统计分析两组治疗前、后患侧腓肠肌内外侧振荡频率和动态刚度、踝背屈主动关节活动度、胫骨前肌肌电信号、下肢Fugl-Meyer评分量表和三维步态分析相关参数。结果与结论:①两组患者治疗后患侧腓肠肌内外侧的振荡频率和动态刚度值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联合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5);②两组患者治疗后踝背屈主动活动度、胫骨前肌肌电信号和下肢Fugl-Meyer量表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增大或提高(P<0.05),联合组较对照组增大或提高更明显(P<0.05);③两组患者步速、步频、步幅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大(P<0.05),联合组较对照组增大更明显(P<0.05);健患侧支撑相百分比时间较治疗前降低(P<0.05),联合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5);④除健侧支撑百分比治疗前后变化量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外,其余指标治疗前后的变化量联合组均较对照组效果更明显(P<0.05);⑤结果说明,深层肌肉刺激治疗仪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短期内能有效缓解脑卒中后小腿三头肌痉挛、改善踝背屈功能和提高下肢运动功能及改善步态,治疗效果显著。
张其明廖迪钟志亮林利华郑翔李琼单莎瑞
关键词:脑卒中痉挛步态
基于三维步态分析仪对社区老人平衡能力与步态时空参数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12
2021年
目的通过三维步态分析仪系统采集社区老人步态时空参数,探讨其中影响老人平衡能力的相关指标。方法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选择在广州市区内居住的社区老人94例,有跌倒史39例,无跌倒史55例,进行Berg(Bergbalancescale,BBS)量表评分,通过三维步态分析仪系统采集社区老人步态时空参数,采用t检验、Person相关性分析及逐步多元回归分析研究步态时空参数中影响平衡能力的相关指标。结果有跌倒史老人与无跌倒史老人Berg评分、步态周期、步速、步幅、步频、左步长、右步长、左支撑相、左摆动相、右支撑相、右摆动相、双支撑相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提示:步态周期、左支撑相、右支撑相、双支撑相与Berg量表评分负相关(P<0.05),步速、步幅、步频、左步长、右步长、左摆动相、右摆动相与Berg量表评分呈正相关(P<0.05)。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提示步速、双支撑相是影响老人平衡能力的主要因素(P<0.05),步态周期、步幅、步频、左步长、右步长、左支撑相、左摆动相、右支撑相、右摆动相不是老人平衡能力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步态时空参数中步速、双支撑相是影响老人平衡能力的主要因素。
单莎瑞黄旭明张明兴石艺华浦娟郑翔刘联琦
关键词:跌倒
温针灸结合现代康复技术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的临床观察
2024年
目的:探究温针灸结合现代康复技术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的疗效。方法:选择脑卒中后肩痛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现代康复技术治疗,治疗组采用温针灸结合现代康复技术治疗。治疗前、治疗4周后评估两组患者肩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上肢运动功能[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改善情况,并比较临床疗效。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FMA、M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FMA、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0%(45/50),高于对照组的72.00%(36/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针灸结合现代康复技术治疗脑卒中后肩痛患者,可降低肩痛程度,改善上肢运动功能及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宋海泳罗丹萍张明兴石艺华单莎瑞洪峰姚恩平
关键词:温针灸现代康复技术脑卒中肩痛痹证
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影响的临床研究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通过步态分析,观察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偏瘫患者步态的影响。方法:将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均予常规药物及康复治疗,试验组则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采用三维步态分析仪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集两组患者步态参数评估疗效。结果:治疗后,试验组步速、步幅、步频、步行周期、步宽、双向支撑期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能有效改善患者偏瘫步态,提高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
单莎瑞张明兴石艺华李可一洪峰黄旭明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步态分析
电动深层肌肉刺激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竖脊肌的张力及硬度变化的数字化肌肉检测被引量:12
2023年
背景:电动深层肌肉刺激主要是通过特定频率产生机械波击打痛点,松解肌肉筋膜粘连,缓解疼痛的一种局部肌肉振动刺激疗法,但其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作用后,其竖脊肌的张力和硬度改变的研究报道相对不足。目的:利用数字化肌肉检测仪检测深层肌肉刺激慢性非特异性腰痛后患者竖脊肌张力、硬度变化和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9年9月至2021年6月在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60例,采用随机单盲对照试验设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物理治疗,包括核心肌群练习、立体动态干扰电疗法和健康宣教,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深层肌肉刺激治疗,每周5次,连续4周。统计分析两组治疗前、第一次治疗后、全部治疗后及治疗后4周的疼痛程度、腰部功能、竖脊肌的张力和硬度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与结论:①首次治疗后,对照组中振荡频率(F值)无明显降低(P>0.05),试验组的振荡频率及两组患者的目测类比评分、动态刚度(S值)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全部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目测类比评分、振荡频率、动态刚度和魁北克腰痛障碍评分(QBPDS)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结束后4周回访,两组魁北克腰痛障碍评分较全部治疗后有提高(P<0.05),但对照组较试验组有明显提升(P<0.05);②全部治疗后,试验组显效例数和总有效例数均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总有效率(97%)优于对照组(80%)(P<0.05);4周后回访时,试验组显效例数和总有效例数均优于对照组(P<0.01),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下降明显(63%),试验组虽有下降(93%)(P<0.05),但总体能够维持疗效;③深层肌肉刺激联合常规疗法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能更有效地缓解疼痛,降低竖脊肌张力、改善肌肉硬度,提高和保持临床疗效�
张其明鲍赛荣单莎瑞钟志亮刘春龙
关键词:慢性非特异性腰痛
基于肌骨超声定位下体外冲击波联合磁振热治疗肱骨外上髁炎患者的临床效果
2024年
目的观察肌骨超声定位下体外冲击波联合磁振热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7月—2023年12月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66例肱骨外上髁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3例.对照组采用手法康复训练联合磁振热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体外冲击波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肘关节功能、患肢手臂力量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研究组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纽约特种外科医院肘关节评分系统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握力指数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94%,高于对照组的75.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骨超声引导下体外冲击波联合磁振热治疗肱骨外上髁炎可更有效地缓解患者疼痛,改善其握力并恢复肘关节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张锦为张其明单莎瑞洪峰杨杏萍梁炎
关键词:肱骨外上髁炎体外冲击波磁振热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