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东丽

作品数:90 被引量:568H指数:13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4篇期刊文章
  • 17篇专利
  • 4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2篇农业科学
  • 14篇天文地球
  • 12篇自动化与计算...
  • 10篇生物学
  • 10篇环境科学与工...
  • 6篇电子电信
  • 5篇经济管理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3篇冬小麦
  • 13篇小麦
  • 12篇土壤
  • 11篇干旱
  • 9篇气候
  • 8篇植被
  • 8篇水分
  • 8篇土壤水
  • 8篇土壤水分
  • 8篇雷达
  • 7篇气象
  • 6篇野生
  • 6篇作物
  • 6篇回波
  • 5篇冬小麦干旱
  • 5篇野生大豆
  • 5篇植物
  • 5篇生大豆
  • 5篇湿地
  • 5篇碳通量

机构

  • 76篇中国气象局
  • 19篇南京信息工程...
  • 14篇中国气象科学...
  • 9篇北京师范大学
  • 8篇山西大学
  • 5篇首都师范大学
  • 4篇中国气象局国...
  • 3篇内蒙古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大...
  • 3篇河南中原光电...
  • 2篇北京大学
  • 2篇北京理工大学
  • 2篇中国气象局兰...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中国电子科技...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安阳师范学院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成都信息工程...
  • 1篇江苏省农业科...

作者

  • 88篇吴东丽
  • 18篇李琪
  • 18篇薛红喜
  • 16篇杨大生
  • 15篇刘聪
  • 12篇王连喜
  • 10篇邵长亮
  • 8篇王春乙
  • 8篇张金屯
  • 7篇上官铁梁
  • 6篇曹婷婷
  • 6篇马舒庆
  • 6篇张静
  • 6篇沈超
  • 5篇郭逍宇
  • 5篇雷勇
  • 4篇张雪芬
  • 4篇王云龙
  • 3篇邵楠
  • 3篇秦世广

传媒

  • 4篇现代农业科技
  • 3篇安徽农业科学
  • 3篇农业环境科学...
  • 2篇应用与环境生...
  • 2篇中国环境科学
  • 2篇江苏农业学报
  • 2篇作物杂志
  • 2篇地理科学
  • 2篇气象科技
  • 2篇应用气象学报
  • 2篇草地学报
  • 2篇遥感信息
  • 2篇自然灾害学报
  • 2篇气象水文海洋...
  • 1篇生态学报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气象科学
  • 1篇气象
  • 1篇科技导报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年份

  • 1篇2024
  • 5篇2023
  • 11篇2022
  • 7篇2021
  • 6篇2020
  • 10篇2019
  • 8篇2018
  • 6篇2017
  • 5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4篇2012
  • 2篇2011
  • 9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9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气候变暖背景下京津冀地区冬小麦种植北界变化被引量:2
2017年
气候变暖使冬小麦种植区域发生北扩现象。为研究近几十年来京津冀冬小麦可种植北界变化以及气温变化对该地区实际冬小麦种植北界的影响,采用指标计算法对热量资源条件下的冬小麦可种植北界进行了模拟与分析,同时结合遥感数据和决策树模型提取了该区域冬小麦的实际种植北界,比较了两者间的差异。结果表明,热量资源条件下,京津冀地区冬小麦可种植北界纬度以每10年0.0427°的速率向北移动;温度是冬小麦实际种植北界北移的基础且与其呈正相关。
王连喜刘畅李琪吴东丽王清成威
关键词:冬小麦热量资源
高度人工化城市河道微生物优势和稀有组分扩散过程分析——以北运河为例
2023年
以微生物定性和定量数据类型作为原始数据矩阵,采用陆地扩散模型(PCNM)、不对称分层分支扩散模型(MEM)和单一方向扩散模型(AEM)对北运河浮游微生物群落中优势和稀有组分空间扩散过程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优势组分基于不同类型扩散模型的拟合度明显高于稀有组分.AEM模型与优势组分空间分布拟合度较高,不同类型模型在拟合稀有组分的空间分布方面不具有显著差异.与MEM模型相比较,本研究中的优势组分和稀有组分的PCNM模型与AEM模型具有更高的协同解释率.基于定量数据矩阵的优势和稀有类群拟合模型精度均高于定性数据矩阵,表明高度人工化的城市河道水体优势和稀有组分微生物扩散作用均独立于环境选择起作用.这与方差分解过程中优势和稀有组分单独空间解释率分别占到了18.3%和7.4%,与单独的环境解释率分别是18.6%和7.6%的分析结果一致.优势组分具有显著的地理衰减模型,TN、TP等关键环境要素与扩散变量协同作用是主导优势组分多样性的构建过程.
张伟郭逍宇王敏梁籍吴东丽
关键词:优势类群
一种多功能智能植被监测系统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多功能智能植被监测系统,包括轨道、轨道车和仪器搭载平台,所述轨道架设在植被观测场地的观测路线上方,轨道车安装在轨道上,仪器搭载平台安装在轨道车上,仪器搭载平台上安装有与控制器相连的植被生态采集器、环境...
张静吴东丽杨大生张全军朱永超刘聪侯飙石耀辉金磊
山西东南部白羊草群落植物种多样性研究被引量:26
2002年
采用双向指示种分析法 ,将山西东南部白羊草群系分为 17个群丛。采用样方法统计分析其多样性 ,应用丰富度指数 (R1 )、Simpson指数 (λ)、Shannon- Weiner指数 (H′)和均匀度指数 (E1 )研究 17个白羊草群丛的植物种多样性 ,对其多样性指数间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 ,1)组成白羊草群系的维管植物有 76种 ,隶属于 2 8科 6 0属 ,其中草本植物占总种数的 78.95 %。在生态构成上以中生性植物为主 ,占 6 9.74 % ;2 )群系植物种多样性指数的大小受立地生境和人为活动的综合影响。群系间植物种多样性指数的平缓变化表明 17个群丛对地带性气候具有相似的适应性 ;3)依据群系植物种多样性指数的大小对 17个群丛进行排序后发现 :含有灌木的群丛比纯草群丛的植物种多样性指数明显偏高 ;4 )用 H′指数、λ指数和 E1 指数描述群丛性质时存在较好的一致性 ,λ指数和
吴东丽上官铁梁高洪文
关键词:东南部白羊草物种多样性植物群落
全国土壤水分观测系统数据质量分析被引量:3
2018年
土壤水分观测对研究全球水循环和大气气候变化至关重要,然而由于对自动观测设备的运行监控程度以及数据质量控制算法的缺乏,导致自动观测的土壤湿度数据可用率较低。本文以我国综合观测系统运行监控平台为基础,简单阐述所设计的一套自动土壤水分运行监控系统,重点针对该系统中土壤湿度数据质量控制方法和由此产生的数据错误情况进行分析,经过数据格式检查和质量算法控制后的数据,可对单站或多站观测要素进行产品展示与分析。
曹婷婷邵楠李巍秦世广吴东丽沈超
关键词:数据质量
华北冬小麦作物气候干旱指数研究
作为农业干旱指标,降水距平百分率未考虑底墒作用及不同发育期水分对产量影响不同,针对此问题,利用降水距平百分率指数构建了华北冬小麦作物气候冬小麦干旱指数。该指数将冬小麦不同发育阶段的水分产量反应系数应用到降水距平干旱指数中...
吴东丽刘玲
关键词:冬小麦干旱
文献传递
土壤水分测量方法适用性综述被引量:11
2019年
土壤水分是研究土体工程学、农学、地质学、生态学、生物学和水文学等特性的重要参数。不论实验室测量还是现场测量,目前土壤水分的测量方法对不同特性的土壤和不同类型水分含量的适用性仍存在争议。本文对目前已经存在的和新兴的土壤水分观测方法及其优缺点进行归纳,综合评述这些测量方法存在的局限性和特性参数对土壤水分测量的影响。同时,着眼于我国气象部门采用频域反射法原理研制的DZN1、DZN2和DZN3三个型号设备,自2009年开展全国土壤水分自动化观测业务以来,设备运行稳定,测量精度和数据质量基本满足业务与服务需求。最后,本文结合我国观测业务现状,分别为业务建设和精确测量土壤水分提出了参考建议。
邵长亮吴东丽
关键词:土壤水分测量方法传感器
天气雷达空中生态监测系统建设和应用
2023年
为深度挖掘天气雷达数据应用价值,设计并建设了天气雷达空中生态监测系统。分析天气雷达晴空回波数据特征和空中生物散射特性,利用模糊逻辑算法识别天气雷达网数据中的生物回波,实现对生物密度、迁飞路径、时空分布等昆虫生态活动的实时动态监测。2022年5月天气雷达空中生态监测系统投入试运行,在实时监测期间发现昆虫活动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特征、昼夜活动和迁飞活动规律,8—9月全国昆虫活动呈现数量大、活动范围广的特点,是虫灾防治的重点关注时段,监测结果符合昆虫活动特征。该系统可有效服务空中生态实时监测,为虫灾精准防治提供监测技术与数据支持。
梁丽马舒庆滕玉鹏胡程崔铠吴东丽吴蕾胡姮朱永超张光磊
关键词:生态监测天气雷达
一种基于闪烁法测量区域蒸散总水量的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闪烁法测量区域蒸散总水量的方法。方法是通过大口径闪烁仪的路径积分效应测得区域大气的波文比、空气密度、空气比热容、大气折射率结构参数、平均感热通量,再通过下垫面热平衡方程计算得到整体区域的平均潜热通量,...
刘聪吴东丽邵长亮朱永超杨大生马剑哲徐鑫
文献传递
北京S波段天气雷达夜间晴空回波产生原因被引量:3
2020年
S波段天气雷达在夜间往往能探测到大量晴空回波。根据生物随风迁飞迁徙的定向运动特征,结合L波段无线电探空数据与2018年3—10月北京S波段天气雷达数据,分析晴空回波在不同时段、不同风向下的变化,讨论晴空回波产生原因。通过天气雷达数据发现,晴空回波的反射率因子在6—8月初明显小于5月与9月,呈回波强度低谷,同时在5月与9月晴空回波高度可达2 km以上。通过与100 m,750 m和1.5 km高度的探空风向数据对比,反射率因子平均值未展现生物定向迁飞活动所导致的强度变化特征,反射率因子分布不随风向发生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与探空数据对比发现,温度垂直递减率与水平风切变大小的变化趋势与组合反射率因子变化趋势一致,认为北京地区晴空回波主要由大气边界层湍流造成。
滕玉鹏陈洪滨马舒庆马舒庆吴东丽吴东丽
关键词:晴空回波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