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泳

作品数:35 被引量:242H指数:8
供职机构:高州市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茂名市科技计划项目茂名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5篇脑梗
  • 15篇脑梗死
  • 15篇梗死
  • 13篇卒中
  • 12篇脑卒中
  • 12篇急性
  • 10篇血性
  • 9篇缺血
  • 9篇疗效
  • 8篇蛋白
  • 8篇缺血性脑卒中
  • 7篇急性脑梗死
  • 6篇疗效观察
  • 5篇预后
  • 5篇脑梗死患者
  • 5篇反应蛋白
  • 4篇血清
  • 4篇出血
  • 3篇蛋白原
  • 3篇低分

机构

  • 35篇高州市人民医...

作者

  • 35篇吴泳
  • 29篇黄丹丹
  • 20篇梁雁
  • 17篇邓耀芳
  • 12篇邱观养
  • 8篇崔明志
  • 8篇梁汉周
  • 8篇黄国敏
  • 7篇黄汉宁
  • 3篇万里飞
  • 3篇卢常盛
  • 1篇李普华
  • 1篇冯庆艺
  • 1篇吴雨基
  • 1篇黄雄
  • 1篇陈钢涛
  • 1篇粱雁

传媒

  • 5篇中国实用医药
  • 4篇中国实用神经...
  • 4篇中国医药导报
  • 4篇中国现代医生
  • 2篇现代诊断与治...
  • 2篇中国当代医药
  • 1篇当代医学
  • 1篇齐齐哈尔医学...
  • 1篇国际医药卫生...
  • 1篇吉林医学
  • 1篇广东医学院学...
  • 1篇黑龙江医学
  • 1篇血栓与止血学
  • 1篇中国热带医学
  • 1篇临床医药实践
  • 1篇中西医结合心...
  • 1篇中国医药指南
  • 1篇中国现代药物...
  • 1篇临床医学工程
  • 1篇全国中西医结...

年份

  • 2篇2019
  • 1篇2018
  • 7篇2016
  • 4篇2015
  • 2篇2014
  • 4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7篇2010
  • 4篇2009
  • 1篇2008
3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阿托伐他汀对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NIHSS评分及超敏C反应蛋白、IL-6的影响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其对患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90例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治疗,2周为1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3、6个月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且以观察组更为显著(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hs-CRP和IL-6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且以观察组更显著(P<0.05)。结论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动脉硬化性脑梗死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控制炎症因子,值得推广应用。
梁雁吴泳梁汉周万里飞
关键词:脑梗死阿托伐他汀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脑梗死、帕金森病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对脑梗死、帕金森和高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症相互之间的关系展开探析,以便为疾病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4-07—2015-07间高州市人民医院所收治的脑梗死与帕金森病(Parkinson sdisease,PD)患者各40例,分别将其作为甲组、乙组;将同时期来院做身体检查的健康人40例作为丙组,以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三组患者的血浆Hcy水平进行检测与比较。之后,对甲、乙两组患者补充B族维生素(维生素B6、B12)与叶酸,并将其干预前后的血浆Hcy水平及NIHSS评分改善情况进行对比。结果三组患者的血浆Hcy水平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乙两组患者干预后的血浆Hcy水平、NIHSS/VPDRS评分均低于本组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乙两组患者干预后的血浆Hcy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Hcy血症和脑梗死、PD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其是脑梗死、PD的危险因素。
邱观养邓耀芳黄丹丹吴泳崔明志
关键词:脑梗死帕金森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急性脑梗死病人血糖和梗死灶面积与预后的关系探讨被引量:8
2018年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病人血糖水平和梗死灶面积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3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98例急性脑梗死病人,收集并记录入院时检测空腹血糖,根据血糖情况分为4组,比较4组病人梗死灶面积。使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评价病人的神经功能情况,比较4组治疗前后评分情况及疗效。结果 4组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8.16,P=0.000);4组梗死面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5.65,P=0.000);4组治疗后神经系统损伤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 <0.05),且治疗后神经系统损伤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4组临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χ2=21.48,P=0.000),其中正常血糖组总有效率最高,高血糖Ⅲ组总有效率最低。结论高血糖加剧急性脑梗死病人的神经系统损伤,且预后不佳,积极预防和治疗高血糖,控制血糖水平可降低急性脑梗死的发病率。
吴泳梁雁黄丹丹黄国敏韦恒宇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血糖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预后
113例脑卒中后癫痫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被引量:4
2015年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6月~2014年6月间收治的1413例脑卒中患者,观察PSE发病率及其预后。PSE患者有113例发生率为8.00%,其中早发型PSE90例(79.65%),迟发型PSE23例(20.35%)。早发性PSE与迟发性PSE之间发作类型、脑卒中类型和病灶部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EG异常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SE的发作与脑卒中的发作类型、脑卒中类型、病灶部位关系密切,抗癫痫药物治疗可以有效控制PSE。因此,对于PSE患者应密切关注,及时治疗原发病,以预防PSE发生。
邱观养黄丹丹吴泳黄国敏
关键词:脑卒中后癫痫预后
辛伐他汀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脂及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脂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100例发病在7天内合并高血脂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辛伐他汀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予低脂饮食、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辛伐他汀...
吴泳梁雁黄丹丹
关键词:辛伐他汀缺血性脑卒中血脂C-反应蛋白
文献传递
脑梗死后出血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2
2015年
选取2010年8月~2014年8月来本院就诊的脑梗死患者235例,根据是否出血分为出血与非出血两组,探讨其脑梗死后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与脑梗死后出血相关的因素有:糖尿病、心房纤颤、梗死面积及溶栓治疗。有糖尿病者,脑梗死后出血发生风险升高。心房纤颤者,脑梗死后出血发生风险升高。梗死面积越大,脑梗死后出血发生风险越高。溶栓治疗者,脑梗死后出血发生风险升高。临床中应针对上述危险因素,采取有效干预措施,降低脑梗死后出血的发生率,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邓耀芳黄丹丹吴泳邱观养黄国敏
关键词:脑梗死后出血血脑屏障梗死面积
脑梗死患者血清Hcy、hs-CRP水平与IMT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3
2016年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颈动脉中层厚度(IMT)的相关性。方法对90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5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血清Hcy、hs-CRP水平和IMT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组间比较。比较两组颈动脉硬化程度和斑块性质。并比较不同IMT脑梗死患者血清Hcy、hs-CRP水平。结果脑梗死组血清Hcy、hs-CRP和IMT分别为(20.61±5.84)μmol/L、(8.16±1.84)mg/L和(1.56±0.34)mm,均高于对照组(12.42±3.67)μmol/L、(1.52±0.67)mg/L和(0.67±0.28)mm(P<0.01)。脑梗死组IMT增厚率和斑块形成率分别为26.67%和60.00%,均高于对照组12.00%和34.00%(P<0.05,P<0.01)。脑梗死组硬斑发生率为9.26%,低于对照组的64.71%;软斑发生率为61.11%,高于对照组的11.7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死患者血清Hcy、hs-CRP水平随着动脉硬化程度的加重呈增高趋势(P<0.01),血清Hcy、hs-CRP水平与IMT呈正相关(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血清Hcy、hs-CRP水平升高,二者与IMT呈正相关,可能共同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和脑梗死的发生和发展。
梁雁吴泳梁汉周万里飞
关键词:脑梗死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
探讨脑梗死患者MPV、Fg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对脑梗死患者MPV、Fg水平和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展开探讨,以便为脑梗死疾病的诊治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方法抽取我院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所收治的75例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且依据是否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分成观察1组、观察2组。选取同期来我院健康体检者75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入院后第1天及2周后的MPV、Fg水平进行检测,且进行组间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MPV、Fg水平均比对照组高,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1组患者的MPV、Fg水平也高于观察2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就Fg而言,中型患者高于轻型,且重型显著高于中、轻型患者,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部位脑梗死患者的MPV水平相比,无显著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和脑梗死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而MPV与Fg水平是诱发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因而可将两指标作为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防治的参考指标。
邱观养邓耀芳黄丹丹吴泳崔明志
关键词: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血小板平均体积血浆纤维蛋白原
不同梗死面积急性脑梗死患者D-二聚体含量动态观察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观察不同面积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的动态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将入选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不同梗死面积分成大梗死、中梗死、小梗死、腔隙性梗死四组,其中大梗死组15例,中梗死组10例,小梗死组14例,腔隙性梗死组61例。50例选自我院健康体检者,于清晨空腹采静脉血1次测定血浆D-二聚体含量,作为正常对照组。各观察组在发病48 h内测定初次的血浆D-二聚体含量,治疗到2周时复查一次,各组结果先与对照组比较,再相互比较。结果:四组急性脑梗死患者初次血浆D-二聚体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四组初次血浆D-二聚体含量相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时复查,大梗死、中梗死、小梗死、腔隙性梗死四组血浆D-二聚体含量分别为(334.20±59.68)μg/L、(186.40±27.72)μg/L、(112.65±22.56)μg/L、(75.61±9.82)μg/L,均有下降(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发病48 h内血浆D-二聚体的含量升高,但不同梗死面积各组间无明显差异;治疗到2周时四组的血浆D-二聚体含量均有下降并出现差异。这种变化有助于评价脑梗死进展及复发的风险,对急性脑梗死的抗栓治疗有指导意义。
梁雁吴泳梁汉周黄丹丹
关键词:脑梗死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
重症脑卒中患者血清降钙素原水平连续监测的作用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 探讨重症脑卒中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连续监测的作用.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重症脑卒中患者86例,根据微生物学检查证实为是否细菌性感染将其分为感染组(n=48例)与非感染组(n=38例).两组患者均抽取空腹静脉血液检测PCT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 感染组第1、4、7天PCT水平分别为(1.34±0.48) ng/ml、(3.61±1.40) ng/ml、(2.12±1.13) ng/ml,CRP水平分别为(12.76±5.12)mg/L、(18.68±8.12)mg/L、(13.27±5.19)mg/L,均显著高于非感染组[PCT(0.27±0.13) ng/ml、(0.37±0.07) ng/ml、(0.19±0.13) ng/ml,CRP(6.59±4.62) mg/L、(8.61±4.30)mg/L、(5.46±4.13) 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PCT<0.5 ng/ml作为细菌感染阴性标准后,第1天诊断敏感度为81.3%,第4天为91.7%,第7天为87.5%,高于以CRP<10.0mg/L作为细菌感染阴性标准的第1天的64.6%、第4天的85.4%及第7天的75.0%;诊断特异性:PCT与CRP第1天诊断特异性分别为94.7%、7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4天分别为89.5%、81.6%,第7天分别为86.8%、76.3%.结论 对重症脑卒中患者的PCT水平进行连续性监测可更好地发现细菌感染,并指导抗生素使用.
邱观养黄丹丹邓耀芳黄国敏吴泳
关键词:卒中PCTCRP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