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媛

作品数:27 被引量:203H指数:9
供职机构:西南民族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8篇建筑科学
  • 4篇农业科学
  • 3篇天文地球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经济管理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航空宇航科学...

主题

  • 11篇城市
  • 9篇绿地
  • 6篇景观
  • 6篇川西林盘
  • 5篇城市绿地
  • 4篇生态
  • 4篇生态规划
  • 4篇数值模拟
  • 4篇值模拟
  • 3篇生态网络
  • 3篇绿地生态
  • 2篇地景
  • 2篇形态学
  • 2篇气候
  • 2篇网络优化
  • 2篇微气候
  • 2篇绿地景观
  • 2篇街区
  • 2篇景观生态
  • 2篇局分

机构

  • 20篇西南民族大学
  • 10篇中国科学院
  • 9篇沈阳建筑大学
  • 6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清华大学
  • 1篇湖南大学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成都市经济发...

作者

  • 26篇周媛
  • 9篇石铁矛
  • 6篇胡远满
  • 5篇高畅
  • 5篇刘淼
  • 4篇刘蕊
  • 4篇蔡萌
  • 4篇黎贝
  • 3篇陈娟
  • 2篇席晓东
  • 2篇陈娟
  • 2篇李绥
  • 2篇席晓冬
  • 2篇姚婧
  • 1篇刘大鹏
  • 1篇宋琳奇
  • 1篇张莉
  • 1篇孙凤云
  • 1篇郗凤明
  • 1篇周敏

传媒

  • 4篇生态学杂志
  • 3篇四川建筑
  • 2篇湖南农业科学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2篇城市建筑
  • 2篇沈阳建筑大学...
  • 2篇浙江农林大学...
  • 1篇生态学报
  • 1篇环境科学与技...
  • 1篇城市规划
  • 1篇四川农业大学...
  • 1篇中国名城
  • 1篇中国城市林业
  • 1篇建筑与环境
  • 1篇西南林业大学...

年份

  • 4篇2024
  • 2篇2023
  • 1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7
  • 4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4篇2011
  • 1篇2010
2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GIS与多目标区位配置模型的沈阳市公园选址被引量:25
2011年
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与多目标区位配置模型(LA),综合考虑4个相对独立的目标因子(人口密度等级、空气污染等级、城市热岛效应等级、土地利用格局)对沈阳市三环内城市公园进行优化选址,并将优化结果与公园现状空间分布进行比较,以评价城市公园空间布局的合理性.结果表明:与其他因子相比,空气污染因子对研究区城市绿地的选址具有重要影响.与单目标因子相比,多目标综合加权分析的结果能够合理地为城市绿地提供优化的空间选址.GIS与LA相结合的方法为城市绿地的空间优化提供了新思路.
周媛石铁矛胡远满高畅刘淼宋琳奇
关键词:城市公园
基于数值模拟的城市绿地景观格局优化研究被引量:11
2017年
该研究结合景观生态学原理,在沈阳市设计不同生态功能的绿楔、绿带、绿道、公园及其他类型的绿地,形成了"四带、三环、七楔、网络连接"的城市绿地网络空间结构优化方案。结合遥感(R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分析技术,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FD)数值模拟技术对夏季绿地景观优化格局影响下的大气环境效应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城市绿地规划优化策略。模拟结果表明:城市风速、SO_2以及温度的空间扩散与城市的空间布局密切相关;城市绿地优化空间布局能有效地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促进SO_2的空间扩散,更好地形成城市通风廊道,同时,随着高度的增加,城市风速、SO_2以及温度的空间扩散的阻力逐渐降低。基于CFD的城市绿地大气环境效应研究,能有效地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优化措施和概念性设计进行模拟研究和评估,也为城市绿地系统的量化规划提供了新思路。
周媛石铁矛
关键词:数值模拟城市绿地
土地利用模型CLUE-S在辽宁省中部城市群规划中的应用被引量:17
2012年
土地利用模型在分析、模拟和预测景观格局和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应用CLUE-S模型以辽宁省中部城市群为例,探讨了该模型在规划中的应用。在分析研究区1988—2004年景观格局和景观变化的驱动力基础上,对CLUE-S模型进行了参数设置。根据研究区的实际情况设置了3个规划预案:历史趋势预案、生态保护预案和城市规划预案,分别从2004年一直模拟到2024年;并将城市规划方案的结果与辽宁中部城市群的规划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CLUE-S模型模拟结果更符合实际情况,是区域规划有力的技术手段和科学支撑,能够对规划结果进行预测和评价。
刘淼胡远满孙凤云李春林徐岩岩周媛
关键词:CLUE-S模型
基于场地特征的川西林盘景观保护与生态规划策略
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加快以及农村土地集约化的推行,林盘景观不断被侵占,其特有的空间形态、景观特征等遭受极大的破坏。本文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方法,对不同年份成都市第二圈层林盘聚落空间形态格局进行动态分析,在提...
周媛
关键词:景观保护生态规划川西林盘
基于RS与GIS的川西林盘景观格局动态变化被引量:3
2014年
在RS和GIS的支持下,应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借助各种遥感影像,采用景观空间格局指标定量分析,研究2001~2011年成都市第二圈层林盘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林盘景观类型的稳定性不断降低,斑块粒径增大,多样性指数增加,人为活动对林盘景观的干扰加强;大量林盘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在深入分析林盘景观格局时空变化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保护林盘生态规划策略,对川西平原独特的生态环境以及地方特色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席晓冬周媛刘蕊万会兰蔡萌
关键词:川西林盘
川西林盘景观格局现状分析被引量:3
2014年
以QuickBird、TM高分辨率卫星影像为主要信息源,在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支持下,结合实地调研,运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成都市第二圈层的林盘景观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斑块数目主要以中小型表斑块为主,在面积上,以大型斑块为主;川西林盘景观整体上呈现林盘斑块的破碎度大,景观连通度小,斑块分散,分布不均匀,林盘斑块结构不合理。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川西林盘景观生态规划策略。
刘蕊周媛席晓冬万会兰蔡萌
关键词:川西林盘地理信息系统生态规划
川西林盘景观格局变化及驱动力分析被引量:8
2017年
【目的】分析林盘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林盘景观保护与生态规划提供借鉴。【方法】基于2001、2005、2011、2015年成都市第二圈层Landsat TM遥感影像数据解译的土地利用图,采用梯度分析法、Logistic回归模型,定量分析2001—2015年成都市林盘景观空间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力。【结果】2001—2015年,在成都市第二圈层,林盘景观面积呈逐年减少的趋势,其形态逐渐向单一化转化,并呈现聚集分布的特征,景观趋同现象明显。类型及景观水平上,在景观样带西部(-4^-6 km),东部(7~10 km),南部(6~10 km)区域内,林盘景观异质性增强、破碎化程度增大,空间形态表现出不规则性且趋于复杂化,人为干扰对林盘景观的影响相对减弱。此外,不同时期内林盘景观变化的驱动因子及其影响力存在一定的差异。林盘景观呈减少变化趋势的主导驱动因子包括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人口密度、到城镇的距离,产业结构等,其变化主要受到社会经济因素及人为干扰的交叉影响。【结论】综合考虑林盘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从林盘聚落及林盘景观单元入手,对林盘景观规划提出相应的生态策略。
周媛陈娟
关键词:梯度分析驱动力
基于夏季气候适应性分析的城市广场空间设计策略分析
2015年
本研究从气候适应性的角度出发,探讨空气温度、湿度及风环境等不同的气候因素对城市广场的作用.结合成都市两个不同类型的城市广场,进行气候适应性的监测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广场植被、水体以及铺装对城市广场的气候适应性具有重要的影响,是决定城市广场的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和风速的关键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改善城市广场气候适应性的具体策略.
李丽晨周媛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西南民族大学航空港校区景观综合评价被引量:18
2016年
以西南民族大学航空港校区景观为研究对象,在问卷调查和咨询专家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校园总体景观、建筑景观、绿化植物景观、水体景观、小品及公共设施景观5个一级因子和19个二级因子组成的校园景观评价模型,利用该模型对校区景观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西南民族大学航空港校区校园景观综合评价得分为3.21,评价等级为Ⅲ级,属于中等水平。各分项评价指标表现出不均衡性,绿化植物景观(3.61)、校园总体景观(3.30)、校园建筑景观(3.14)3项指标得分较高,尤其在植物四季景观多样性、校园景观优美度方面表现突出,分别为3.76和3.62,达到Ⅱ级标准,其中北区映月潭片区、南大门东西两侧片区深受师生喜爱;水体景观和小品景观于与公共设施两项指标得分较低,分别为2.80和2.74。评价结果符合校园实际,找出了校园景观存在人文景观要素缺乏、水体景观不完善、公共设施设置不合理等方面的问题,对校园景观的改进和提升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陈娟周媛
关键词:景观层次分析法大学校园
基于形态空间格局分析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的城市热环境生态网络优化研究
2024年
【目的】建立合理的城市热环境生态网络,以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方法】以成都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对象,基于“源-汇”理论,利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方法(MSPA)与景观连通性指数,分别筛选研究区内景观稳定性好、连通性高的“源”“汇”景观作为生态源地;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重力模型以及水文分析模块构建和筛选研究区内的重要生态廊道,从而建立缓解城市热环境问题的多层级“源-汇”景观网络。【结果】分别筛选出24个具有重要连通性的“源”“汇”核心斑块作为重要生态源地。构建“源-源”廊道102条,“汇-汇”廊道141条,“源-汇”廊道325条,生态节点103个,障碍点148个。通过综合相交分析,一级补偿廊道主要由岷江、毗河和其他河道构成,二级输送廊道主要分布在“汇”景观较为密集的区域,三级作用廊道主要分布在高强度建设区域。【结论】基于“源-汇”理论构建的多层级生态网络优化格局是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重要举措。图4表3参25.
潘振华周媛姚婧宁顺斌罗于舒汪曼林
关键词:城市热环境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