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桂君
- 作品数:52 被引量:133H指数:7
- 供职机构: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 晚清时期传教士活动与英语在中国的传播被引量:1
- 2017年
- 语言不但是文化的载体,更是文化建设的密钥。晚清时期来华传教士在华开办学校,出版图书,在传播西方文化的同时,也使英语走上了中国的历史舞台。英语初入中国国门时的情况表明,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缺乏语言规划与政策支持的个人与群体活动对语言文化传播的推动作用是有限的。这就启示我们,传播文化要以语言为先导,而语言传播的效果往往取决于相应的语言规划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及目标人群对该种语言文化的接受程度。
- 周桂君周小渟
- 关键词:传教士图书报刊
- 《庄子》精神生态隐喻的英译叙事重构
- 2025年
- 隐喻言说是《庄子》话语特色之一,其中不乏体现主体与其生存环境同构互动的精神生态隐喻。本文对此种隐喻进行界定并提出识别程序,选取《庄子》精神生态隐喻英译实例,探究何种叙事重构方法能将《庄子》原文有关精神生态的隐喻叙事内容更好地被译入语读者群接受并认可,进而将原文的精神生态内涵在异域文化中得以传递。《庄子》精神生态隐喻主要有喻体源于自然意象和非自然意象等两类。前者的英译可遵照选择性采用的诗化叙事重构方法,后者的英译宜采取人物事件再定位的语境重构策略。聚焦《庄子》中精神生态隐喻的译介叙事重构研究,可对以生态思想外译为导向的《庄子》英译实践与研究提供参考。
- 周桂君林琳
- 论中西诗歌中的主体化倾向及思辨性的体现
- 2023年
- 中西诗歌的一个很大不同就是主体在场问题。通常在西方的诗歌中,主体都占据诗歌的显要位置。在中国的古典诗歌中,诗中的主体却常常是缺席的,或者被隐藏起来。“思辨”是指通过抽象的分析、推理、判断、论证得出结论。西学,重视思辨。中国古籍对思辨问题也有所涉及。但是思辨的思维方式并没有成为中国艺术领域中的主导方式,但西方则不同,思辨这种思维方式对西方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 王伟峰周桂君
- 关键词:中国古籍中西诗歌古典诗歌思辨缺席
- 多丽丝·莱辛笔下的狗与她眼中的西方文明被引量:1
- 2016年
- 狗"亲内仇外"的本能与基督教二元对立精神不谋而合,多丽丝·莱辛笔下多种狗的形象反映了她对西方基督教文明从批判、肯定到超越的复杂态度,这种态度与其跨文化经历有关。作为跨文化作家,莱辛既从局外批判"凶狗"及其背后西方文明的二元对立,又置身其内肯定"忠狗"及基督教文明爱的精髓,这体现了莱辛的多元视角;同时,莱辛笔下的"善狗"超越了二元对立之界,帮助全人类重建伊甸园,这种着眼于全人类的文明拯救之路体现了莱辛的世界性视角。
- 刘玉环周桂君
- 关键词:西方文明
- 20世纪80年代“欧美文学热”现象探析
- 2017年
- 1978年11月,第一次全国外国文学研究工作规划大会在广州召开。会议认为,我国学界对当代外国文学特别缺乏应有的了解,必须迅速补课。“补课”的想法一经提出,接踵而来的是改革开放头十年欧美文学译介出现的“井喷”现象。经过十年“文革”的封闭状态,中国热切地想知道其他国家的文学在写什么,在思考什么。
- 周桂君
- 关键词:欧美文学外国文学研究文学译介
- 传播学视阈下纪实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历史认知研究被引量:7
- 2019年
- 纪实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类型,因其内容的真实性和所承载信息的时代性,成为多元文化彼此了解的媒介。但这种媒介的搭建需要借助语言翻译的跨文化传播。而历史认知作为传播主体的文化先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翻译传播过程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基于拉斯韦尔的传播模式,以纪实文学的翻译传播为例,探讨译者的历史认知对译介内容的选择、译介策略的使用和译介受众及效果的影响,旨在唤起学界对译者主体文化先导的重视,进而有意识地加强和提升译者自身的历史认知结构。
- 牟佳周桂君
- 关键词:传播学翻译历史认知纪实文学译者主体性
- 多丽丝·莱辛笔下南非英裔白人的丛林情结
- 2016年
- 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1919—2013)笔下出现很多丛林意象,这在具有殖民地生活经历的英国作家中并不是特例。作为英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在殖民地印度生活多年的拉迪亚德·吉卜林(Rudyard Kipling,1865—1936)就被称为"丛林作家",因为丛林是他创作中的重要意象,在《丛林之书》中,他通过塑造被狼群收养、在丛林长大的印度男孩莫格里,探讨了丛林法则。关于丛林法则的内涵,吉卜林持矛盾态度。一方面,莫格里刚进入丛林时,老师教给他"丛林法则从头到脚,从腰到背都是——服从"。
- 刘玉环周桂君
- 关键词:吉卜林诺贝尔文学奖矛盾心态寄居者DORIS
-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翻译多样性的隐转喻观照——以法译“身”为例
- 2025年
- 本研究以中华思想文化术语“身”在《道德经》中的法译为例,将翻译多样性研究置于翻译隐转喻视域中,通过认知转喻描写方案建立隐转喻分析模型,并将“身”在原文和4个经典译本中的义项带入模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翻译隐喻作为译文对原文语义层级的忠实回溯,是导致译文趋同的重要因素;翻译转喻从意义发生机制这一底层系统对原文做出不同方向和样态的改变和引申,是翻译差异化和多样化的内在动因。两者都受到原文语义迁移程度的影响。鉴于中华古代典籍是思想文化术语的主要来源,因此在持续推出术语和典籍的官方译本的同时,同样应该关注与其相关的汉语今译今注权威版本的编撰和对外推广,为国外持续的民间重译活动提供语言与文化指导,才能达到正本清源、塑造中华文化本真形象的目的。
- 尹惠周桂君
- 关键词:《道德经》
- 语言变体与文化身份——以中国英语变体为考察对象被引量:7
- 2014年
- 语言是文化身份的构建基础和重要表现形式,同时受到文化身份的制约,两者相互影响。随着英语的国际化和本土化,英语拥有了多种文化身份。中国英语,作为一支英语变体,是英语全球化及其在中国本土化的共同产物,用符合英语规范的语言内核表达中国的文化、习俗,符合中国人的思维,代表双层的文化身份,即英语所代表的基督教文明和中国本土的汉文化,其在跨文化交际中表现出英语文化对中国文化的认同。
- 张天宇周桂君
- 关键词:中国英语语言变体文化身份
- 英语语言推广的权力之争——20世纪以来英美海外语言推广的合作与竞争被引量:4
- 2016年
- 英语的全球化历经了英美两国语言推广的合作与竞争,其本质是英语语言推广背后的权力之争。语言的社会属性和文化特征共同决定了语言推广与权力之间的双向联系:语言推广依赖于权力,除了通过殖民者的强权推广外,其成效还取决于语言接纳者的个体选择,这与语言领有者的"权力"直接关联;语言推广服务于权力,通过意识形态渗透和间接经济功能,语言推广巩固着国家的"硬权力",其产生的文化效益又服务于国家的"软权力"。
- 张天宇周桂君
- 关键词:权力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