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正朝

作品数:39 被引量:483H指数:14
供职机构:陕西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7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25篇农业科学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文化科学
  • 3篇生物学
  • 2篇经济管理
  • 2篇天文地球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23篇土壤
  • 9篇植被
  • 9篇黄土高原
  • 5篇植物
  • 5篇黄土丘陵
  • 5篇草地
  • 4篇团聚体
  • 4篇重金
  • 4篇重金属
  • 3篇有机碳
  • 3篇有机质
  • 3篇植被恢复
  • 3篇水稳性
  • 3篇水稳性团聚体
  • 3篇土地利用
  • 3篇土壤抗冲性
  • 3篇土壤侵蚀
  • 3篇土壤有机
  • 3篇丘陵区
  • 3篇抗冲性

机构

  • 32篇陕西师范大学
  • 18篇中国科学院
  • 3篇宝鸡文理学院
  • 2篇西北农林科技...
  • 2篇中国科学院生...
  • 1篇广西师范大学
  • 1篇陇东学院
  • 1篇四川大学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岐阜大学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作者

  • 39篇周正朝
  • 8篇上官周平
  • 7篇党珍珍
  • 6篇姚小萌
  • 5篇王凯博
  • 4篇张晓艳
  • 4篇李静
  • 3篇张福平
  • 3篇甘卓亭
  • 3篇刘俊娥
  • 3篇李超
  • 3篇张强
  • 2篇王欢欢
  • 2篇王若丹
  • 2篇杨阳
  • 2篇刘红岩
  • 1篇张希彪
  • 1篇张越
  • 1篇刘晓东
  • 1篇朱冰冰

传媒

  • 5篇干旱区研究
  • 4篇生态学报
  • 3篇水土保持通报
  • 3篇教育教学论坛
  • 2篇土壤通报
  • 2篇水土保持学报
  • 2篇水土保持研究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2篇河南科学
  • 2篇中国水土保持...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地理教学
  • 1篇西北农业学报
  • 1篇干旱地区农业...
  • 1篇草业科学
  • 1篇资源开发与市...
  • 1篇中国水土保持
  • 1篇环境保护科学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 1篇地球环境学报

年份

  • 1篇2019
  • 5篇2017
  • 2篇2016
  • 11篇2015
  • 5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 2篇2004
  • 1篇2003
3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长期机械化秸秆全量还田对土壤养分分层的影响被引量:5
2015年
以渭南市临渭区对农田和果园两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养分分层现象进行研究,其中农田进行了连续13年的机械化秸秆全量还田。通过采样分析,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和分层的影响,以期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含量和分层提供科学参考。结果表明,两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随土壤剖面递增逐渐减小;两种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各养分分层趋势的影响不同,各养分(除速效磷)三个层次间的分层比均是农田大于果园;采用秸秆还田后的农田土壤表层(0~5 cm)养分含量显著高于果园,并且养分在农田的三个层次间的差异比果园大,表明秸秆全量还田能加速土壤养分分层趋势。
姚小萌周正朝田霄鸿王淑娟党珍珍
关键词:土地利用秸秆机械化还田土壤养分
黄土丘陵区不同植物根系抗拉力学特性被引量:4
2019年
植被对于黄土丘陵区的生态修复和物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其中植物根系抗拉力学特性是影响植物护坡的主要因素。为了研究黄土丘陵区植物根系抗拉特性,以黄土丘陵区3种典型植物种群[狼牙刺(Sophora viciifolia)、铁杆蒿(Artemisia gmelinii)、苔草(Carex lanceolata Boott)]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采样、室内试验与实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究了3种植物根系抗拉力学特性。研究表明:(1)根长一定时,3种植物的最大抗拉力随着根径的增加而增加,单根极限抗拉强度随着根径的增大而减小;而根径一定时,根系的最大抗拉力和极限抗拉强度随根长的增大而减少;弹性模量值随着根径和根长增长呈下降趋势。(2) 3种植物根系平均最大抗拉力关系为狼牙刺(12.135 N)>苔草(11.194 N)>铁杆蒿(9.168 N);平均极限抗拉强度为铁杆蒿(15.718 MPa)>苔草(15.486 MPa)>狼牙刺(6.457 MPa);平均弹性模量分别为铁杆蒿(2.900 N/mm)>狼牙刺(1.698 N/mm)>苔草(1.003 N/mm)。结果表明这3种植物中铁杆蒿根系的固土能力最好,在选择最为适宜的水土保持物种时可以优先考虑。研究结果可为黄土丘陵区水土保持研究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苏雪萌刘俊娥刘俊娥李秋嘉周正朝
关键词:植物根系抗拉强度弹性模量黄土高原
最小二乘与分位数回归方法在河流水沙研究中的应用——以陕北延河流域为例被引量:3
2014年
基于延河流域1956—2010年气象水沙数据,研究流域降水、径流和输沙量动态变化趋势及时间序列分布特征,并分别采用最小二乘法和分位数回归分析方法研究降水、径流及输沙三者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956—2010年流域年降水量、径流量、输沙量整体呈下降趋势,具有阶段性波动特征,并存在不同程度的异常值;最小二乘回归(OLSR)分析可以描述降水、径流和输沙量三者之间的平均相关关系,但当数据存在偏态、异常值或数据随机误差项为异方差时,最小二乘回归分析受到一定限制;分位数回归(QR)分析更加符合实际的气象、水文数据特征,特别是在分位数τ位于高分位部分,分位数回归拟合的有效性比最小二乘回归更好,可以更真实、准确地反映更多的局部信息。研究结果为河流水沙动态分析提供了一种新方法,可为客观准确地认识河流水沙关系提供参考。
杨丽红周正朝
关键词:分位数回归黄土高原
植物对稀土元素的生理生态响应被引量:26
2004年
本文对稀土影响植物抗逆性、光合作用和对重金属离子吸收、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增强土壤中N、P、K等营养元素的利用与转化、以及稀土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和在植物体内的分布等方面的生理生态效应进行了评述,并指出植物对稀土元素的生理生态适应过程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周正朝张希彪上官周平
关键词:植物稀土元素生理生态响应抗逆性光合作用
沣河沿岸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及来源分析被引量:15
2014年
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以陕西省沣河沿岸土壤为研究对象,结合数据统计与GIS制图,对Co、Cr、Cu、Mn、Pb、Zn、Ni和V 8种重金属元素富集特征、空间分布、生态风险及来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各重金属元素含量在人群、工厂密集地显著富集,并均有着随水流方向呈总体升高的趋势。土壤中Co、Cr、Mn、Pb和V的几何均值分别为21.5、92.1、611.1、32.9 mg·kg-1和75.4 mg·kg-1,均高于陕西省土壤背景值。其中,Co、Cr、Mn和Pb含量的超标率达100%、75%、63%和25%,表现为以Co为主的多种重金属复合污染。污染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存在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其中,Co、Cr、Pb和Ni污染主要集中在沣河中下游河段,Cu污染主要集中在沣河中上游河段。沣河沿岸土壤重金属污染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应引起重视。
杨阳周正朝张福平王欢欢王若丹
关键词:土壤重金属生态风险
黄土丘陵沟壑区天然植被恢复类型对土壤微生物碳的影响被引量:6
2016年
采用野外调查取样结合室内测定分析的方法,研究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天然植被恢复类型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有机质的变化规律,探讨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有机质的关系。结果表明:植被恢复后的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有机质含量较农田均显著提高,植被恢复对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有机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0~10 cm土层;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有机质在0~10 cm土层随恢复年限呈增加趋势,植被类型中乔木混交林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最大,乔木林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最大。不同恢复年限的草地,其土壤有机质与土壤微生物量碳在0~10 cm土层呈正相关关系,在10~20 cm呈负相关关系;不同恢复类型的植被,其土壤有机质和微生物量碳的关系与不同恢复年限的草地正好相反,其在0~10 cm土层负相关,在10~20 cm呈正相关。上述结果表明,黄土高原植被恢复有利于提高表层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有机质含量;植被恢复类型和年限对土壤微生物量碳与有机质的关系影响不一致。
姚小萌周正朝王凯博党珍珍
关键词:微生物量碳土壤有机质黄土高原
子午岭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颗粒分形特征被引量:2
2015年
运用土壤分形理论,研究黄土高原子午岭土壤粒径和颗粒体积分形维数(Dv)随植被恢复年限的变化特征,以期为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和水土保持建设提供科学指导。研究表明:(1)黏粒、粉粒、砂粒及Dv均在0~10 cm和10~20 cm两土层之间差异显著,在16 a和60 a两年限间差异显著;(2)Dv随土层变化较小(2.326~2.340),随年限变化较大(2.307~2.347),Dv整体符合正态分布u=2.33,δ=0.02;(3)Dv与黏粒和粉粒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砂粒呈显著负相关关系;(4)Dv和(<0.05 mm)/(>0.05 mm)粒级比值可表征土壤水土流失的状况。
姚小萌王凯博周正朝党珍珍
关键词:植被恢复粒径分形维数
沣河流域土地利用格局与水质变化的关系被引量:17
2014年
以沣河流域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遥感影像解译和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沣河流域的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及主要水质指标〔生化需氧量(BOD5)、高锰酸盐指数(CODMn)、氨氮(NH3—N)含量及溶解氧(DO)〕含量的变化特征,探讨了土地利用状况对沣河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沣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和耕地为主,两者占全流域面积的90%以上;沿河不同宽度的缓冲区(分别向两岸划分100,600,1 500m)范围内,建设用地、耕地与水质变化呈正相关关系,而林地与水质变化呈负相关关系,表明建设用地及耕地对水质的改善有负效应,而河流沿岸林对改善水质有正效应,并且这种影响在距河岸100m缓冲区范围内达到最大。随着缓冲距离的增大土地利用变化对水质的影响逐渐减弱,说明沣河流域近岸带的土地利用方式对河道水环境质量的影响最大。
张福平赵沙周正朝魏永芬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缓冲区水质
桂北地区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饱和导水率和持水能力的影响研究被引量:16
2015年
土壤饱和导水率和田间持水量是土壤重要的物理性质,也是表征土壤入渗性能和土壤持水性能的重要参数之一。通过测定桂北地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饱和导水率和田间持水量,探究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饱和导水率和持水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饱和导水率存在明显的差异性,饱和导水率从大到小依次为农田、天然林、人工林、人工草地、桉树林,饱和导水率的误差范围从大到小依次为:农田、人工林、人工草地、桉树林、天然林;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田间持水量的影响也不同,土壤的田间持水量从大到小依次为:天然林、桉树林、人工林、人工草地、农田,天然林的持水性能相对最好;相对于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孔隙度对土壤饱和导水率的正向影响更大,而在一定范围内,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有利于提高土壤持水性能。
覃淼翟禄新周正朝
关键词:土地利用类型饱和导水率持水性能
黄土高原人工刺槐林土壤呼吸及其与土壤因子的关系被引量:15
2009年
利用Li-cor6400-09测定了黄土高原地区人工刺槐林(Robinia pseudoacacia L)的土壤呼吸速率;同时,对土壤呼吸测定点的土壤温度(土层深度0、5、10和15cm)、土壤含水量、土壤空隙度和土壤C和N等土壤因子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黄土高原人工刺槐林地土壤呼吸速率有显著的空间变异性;土壤温度、土壤水分、土壤空隙度和土壤有机C显著的影响着土壤呼吸速率变化,分别可以单独解释土壤呼吸速率变化的86、82、89和85%。偏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表明,土壤水分和土壤温度之间有较为密切的相关关系(偏相关系数为0.321),土壤水分与土壤呼吸间的正相关关系是由于温度变化所引起;土壤空隙度和有机C具有密切的相关关系(偏相关系数为0.99),空隙度和有机C对土壤呼吸速率变化具有最大的决定力(通径系数最大>30)。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包含土壤水热因子和土壤空隙度及有机C的回归模型能较好的解释土壤呼吸速率变化(R2=0.938,P<0.001)。
周正朝上官周平
关键词:土壤呼吸土壤因子人工刺槐林黄土高原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