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瑞臣

作品数:10 被引量:66H指数:5
供职机构:开滦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唐山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动脉
  • 3篇体层摄影
  • 3篇X线
  • 3篇X线计算
  • 3篇X线计算机
  • 2篇心外膜
  • 2篇体层摄影术
  • 2篇外膜
  • 2篇螺旋计算机
  • 2篇脑梗
  • 2篇脑梗死
  • 2篇脑血
  • 2篇梗死
  • 2篇冠状
  • 2篇冠状动脉
  • 2篇灌注
  • 2篇斑块
  • 1篇胆囊
  • 1篇胆囊腺肌瘤
  • 1篇胆囊腺肌瘤病

机构

  • 4篇河北联合大学...
  • 2篇河北联合大学
  • 2篇华北理工大学
  • 1篇华北煤炭医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开滦总医院

作者

  • 9篇周瑞臣
  • 8篇郭庆乐
  • 5篇李健
  • 4篇刘景旺
  • 3篇惠颖
  • 2篇赵静
  • 2篇李健
  • 2篇刘景旺
  • 1篇李辉
  • 1篇乔建民
  • 1篇元小冬
  • 1篇崔刘福
  • 1篇张仲慧
  • 1篇惠颖
  • 1篇吴寿岭
  • 1篇王东红
  • 1篇赵静
  • 1篇慧颖
  • 1篇杨文浩
  • 1篇李伟

传媒

  • 2篇临床放射学杂...
  • 2篇中国临床医学...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中国煤炭工业...
  • 1篇中国综合临床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中国介入影像...

年份

  • 1篇2016
  • 4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糖化血红蛋白对中青年男性无症状性脑梗死的影响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 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1c)对中青年男性无症状性脑梗死(SCI)的影响.方法 以2011年10-12月在开滦总医院健康查体的537名某单位在职高级管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经头颅CT扫描检出SCI;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HbA1c水平对中青年男性SCI的影响.结果 (1)537例研究对象平均年龄为(48.68±5.74)岁.以HbA1c为6.0%为截点,将研究对象分为HbA1c正常组(HbA1c<6.0%)和HbA1c增高组(HbA1c≥6.0%),其中HbA1c正常组468例,HbA1c增高组69例;(2)537例研究对象SCI的患病率为11.2%(60/537),HbA1c正常组及HbA1c增高组SCI的患病率分别为9.4%(44/468)及23.2%(16/69),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516,P<0.05);(3)影响SCI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其他因素后HbA1c增高组发生SCI的风险是HbA1c正常组的2.242倍(95%CI:1.060~4.745,P=0.035).结论 HbA1c水平增高是中青年男性SCI的危险因素.
于秀艳柳治张文艳吴寿岭董小波惠颖周瑞臣高玉龙张仲慧
关键词:糖化血红蛋白无症状性脑梗死
双低剂量在头颈部无迭代技术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中的可行性被引量:18
2015年
目的通过探讨双低剂量在头颈部无迭代技术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应用中的可行性,实现在降低辐射剂量的基础上减少对比剂使用量,以降低受检者辐射危害和对比剂肾病发病率。资料与方法选取51例行双低剂量头颈CTA检查的患者作为双低组[管电压100 kV,管电流300 m A,对比剂0.7 ml/kg碘佛醇(320mg I/ml)],51例行常规剂量头颈CTA检查的患者作为常规组[管电压120 kV,管电流350 m A,对比剂1.0 ml/kg碘佛醇(320 mg I/ml)]。测量两组患者血管内CT值和背景噪声,比较两组患者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图像质量主观评分、辐射剂量及碘负荷量。结果双低组与常规组容积CT剂量指数分别为18.00 m Gy、33.86 m Gy,有效剂量分别为3.85 m Sv/(m Gy·cm)、7.25 m Sv/(m Gy·cm),碘负荷量分别为224 mg I/kg、320 mg I/kg。双低组主动脉弓SNR及CNR高于常规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72、-1.783,P〉0.05);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SNR及CNR均低于常规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41-1.739,P〉0.05)。双低组及常规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分别为(3.69±0.47)分、(3.70±0.46)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213,P〉0.05)。结论采用双低剂量扫描技术在无迭代技术螺旋CT行头颈部CTA检查可以获得质量满意的图像。
张文艳赵静周瑞臣李健惠颖郭庆乐
关键词:脑血管造影术颈动脉螺旋计算机
气道受累的复发性多软骨炎MSCT表现及诊断价值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探讨气道受累的复发性多软骨炎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11例气道受累的复发性多软骨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及CT表现。结果 11例行CT吸气相扫描,显示异常7例,其中气管及主支气管管壁增厚5例,管腔狭窄4例,管壁钙化5例,甲状软骨内陷1例。6例行呼气相扫描,其中2例CT显示气道塌陷和肺内气体潴留。结论对于有气道受累的复发性多软骨炎,多层螺旋CT扫描有其特征性表现,对于诊断和评估病情有重要价值。
李健周瑞臣刘景旺李辉杨文浩郭庆乐
关键词:多软骨炎复发性X线计算机
心外膜脂肪密度与冠状动脉斑块的相关研究被引量:12
2015年
目的:探讨CT测量心外膜脂肪组织的密度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417例疑似冠心病患者行多螺旋CT造影检查,精确测量相应心外膜脂肪密度。根据造影检查结果分为斑块组及非斑块组,并进一步将斑块组分为3个亚组,即钙化斑块组、混合斑块组、非钙化斑块组,并按照不同性别和年龄分组,比较斑块侧与非斑块侧心外膜脂肪密度。结果:1417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斑块组189例,其中钙化斑块者42例,非钙化斑块59例,混合斑块83例;无斑块者228例。2斑块侧心外膜脂肪密度(以CT值比较)高于非斑块侧,两者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40.84±37.28 vs.23.81±30.81,P=0.000),无论男性还是女性,斑块侧心外膜脂肪密度均高于非斑块侧(男,t=8.78,P=0.000;女,t=5.941,P=0.000);按年龄分层后,心外膜脂肪密度在45岁组以下(t=7.012,P=0.000)、45~〈55岁组(t=3.459,P=0.002)、55~〈65岁组(t=5.416,P=0.000)、65岁以上组(t=7.750,P=0.000)均为斑块组大于非斑块组,均存在统计学意义;斑块侧与非斑块侧心外膜脂肪密度均以非钙化斑块组的值最高,钙化斑块组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同性质各斑块组内斑块侧心外膜脂肪密度均大于非斑块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心外膜脂肪密度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存在密切关系,与斑块性质有关。
李健郭庆乐赵静刘景旺周瑞臣高玉龙崔刘福乔建民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心包
VCT在胆囊腺肌瘤病诊断中的应用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探讨胆囊腺肌瘤病(GBA)的VCT表现,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准确率。方法搜集2006年10月—2011年2月本院有完整VCT资料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0例GBA病例,60例患者均行V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合文献资料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结果 60例均显示胆囊壁弥漫或局限明显增厚,黏膜面强化程度高于浆膜面,延迟期扫描胆囊壁内可见与胆囊腔相通的RAS。CT正确诊断弥漫型18例,节段型16例,基底型(局限型)26例,7例弥漫型术前误诊为慢性胆囊炎和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6例基底型误诊为胆囊癌。结论 VCT表现在诊断GBA中有特征性,可以作为该病术前诊断的有效方法。
李健刘景旺周瑞臣赵静慧颖郭庆乐
关键词:胆囊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影像学诊断
超急性脑梗死非梗死侧脑血流动力学的CT灌注初步研究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CTP)在超急性脑梗死患者非梗死侧脑组织血流动力学中的应用。资料与方法采用GE Lightspeed VCT(64层螺旋CT)机对超急性脑梗死组17例、正常组11例行脑CTP,将图像传送到ADW4.3工作站,使用CT Perfusion 3软件包进行处理,测量所选脑内感兴趣区(ROI)的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及平均通过时间(MTT),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超急性脑梗死组非梗死侧脑灰质的CBF、CBV、MTT分别为(49.2±10.8)ml.100 g-1.min-1、(2.4±0.7)ml/100 g、(3.2±0.8)s,豆状核分别为(61.3±14)ml.100 g-1.min-1、(2.5±0.6)ml/100 g、(2.7±0.4)s,脑白质分别为(22.2±8.1)ml.100 g-1.min-1、(1.3±0.2)ml/100 g、(4.7±1.8)s;正常组左侧脑灰质的CBF、CBV、MTT分别为(46.9±7.6)ml.100g-1.min-1、(2.4±0.4)ml/100 g、(3.5±0.8)s,豆状核分别为(50.2±10.4)ml.100 g-1.min-1、(2.3±0.7)ml/100 g、(2.6±0.5)s,脑白质分别为(21.3±5.5)ml.100 g-1.min-1、(1.5±0.4)ml/100 g、(4.3±0.9)s;正常组右侧脑灰质的CBF、CBV、MTT分别为(46.5±9.3)ml.100 g-1.min-1、(2.3±0.4)ml/100 g、(3.5±0.7)s,豆状核分别为(55.8±11.08)ml.100 g-1.min-1、(2.4±0.7)ml/100 g、(2.6±0.5)s,脑白质分别为(23.2±7.0)ml.100 g-1.min-1、(1.5±0.4)ml/100 g、(4.7±1.0)s;超急性脑梗死患者非梗死侧所测各参数值与正常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急性脑梗死患者非梗死侧CBF、CBV及MTT的波动尚在正常范围内。
周瑞臣郭庆乐元小冬李健赵静刘景旺惠颖刘淑娟郑宝霞乔建民王东红韩翼
关键词:X线计算机
CT和MRI在鼻腔NK/T细胞型淋巴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探讨鼻腔NK/T细胞型淋巴瘤的CT和MRI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组织学证实的39例鼻腔NK/T细胞型淋巴瘤的影像学资料。结果:位于鼻腔前部20例(52%),位于鼻腔后部8例,呈弥漫表现的11例。39例中,累及鼻前庭、鼻翼、鼻背及邻近面部软组织29例(75%),累及鼻道窦口复合体12例,累及中下鼻甲10例,蔓延至鼻咽部9例,蔓延至翼腭窝2例,累及眼眶3例,累及鼻中隔6例。24例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病灶呈均匀等密度10例,等低混杂密度14例;中等程度强化。MRI表现:T1WI呈等信号29例(与肌肉比较,以下同),呈略低信号10例;T2WI呈等信号22例,高信号13例,低信号4例。增强后中度强化15例,轻度强化18例,不均匀强化6例。结论:对大多数鼻腔NK/T细胞型淋巴瘤来说,结合CT和MRI两种检查方法能够对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可靠的信息。
李健刘景旺郭庆乐周瑞臣
关键词:淋巴瘤非霍奇金鼻肿瘤体层摄影术螺旋计算机
颅脑CT灌注参数定量分析的准确性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探讨灌注图像减薄处理前后灌注参数的稳定性。方法连续选取28例接受颅脑CT灌注成像的患者,均采用Cine full 1.0s扫描模式,在50s内连续曝光扫描。按照所得图像是否经过剪薄处理分为两组,一组为未经剪薄处理的原始图像,为A组;另一组将原始图像进行1/2减薄处理,为B组。由2名影像诊断医师在基底节层面同时测量A、B两组灰质区、豆状核区及白质区的灌注参数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及平均通过时间(MTT)并进行比较。结果 A组脑灰质区、豆状核区及脑白质区MTT均低于B组,CBF均高于B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B两组脑灰质区、豆状核区、白质区CB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不同的颅脑灌注扫描方式得到的灌注参数不同,以MTT及CBF更为显著。
周瑞臣李伟李健惠颖张文艳郭庆乐
关键词:灌注成像
心外膜脂肪组织体积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关系被引量:11
2015年
目的探讨CT测量心外膜脂肪组织的体积、密度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疑似冠心病患者接受多螺旋CT造影检查,测量相应心外膜脂肪体积。根据造影检查结果分为有斑块患者及无斑块患者,并进一步将冠状动脉斑块分为钙化斑块、混合斑块、非钙化斑块。以心外膜脂肪体积>85ml为暴露组,分析心外膜脂肪体积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结果 141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有冠状动脉斑块者63例,钙化斑块者15例,非钙化斑块20例,混合斑块28例;无冠状动脉斑块者78例。有冠状动脉斑块者的心外膜脂肪组织体积大于无冠状动脉斑块者(103.23±76.03vs 74.07±42.47,P=0.027);暴露组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危险性大于非暴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外膜脂肪体积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存在较强的相关性。
李健周瑞臣刘景旺周蕊郭庆乐
关键词:脂肪组织体积动脉粥样硬化体层摄影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