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量

作品数:7 被引量:4H指数:1
供职机构:内蒙古科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包头市医药卫生科技发展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血性
  • 2篇卒中
  • 2篇脑梗
  • 2篇脑梗死
  • 2篇急性
  • 2篇梗死
  • 1篇动脉内
  • 1篇动脉内溶栓
  • 1篇对心
  • 1篇多态
  • 1篇多态性研究
  • 1篇心源性
  • 1篇心源性脑栓塞
  • 1篇血栓
  • 1篇血栓通
  • 1篇血小板
  • 1篇血小板聚集
  • 1篇血压
  • 1篇血压调控
  • 1篇源性

机构

  • 3篇内蒙古科技大...
  • 2篇包头医学院第...

作者

  • 5篇孙量
  • 1篇刘丹
  • 1篇乌兰
  • 1篇王贵喜
  • 1篇张佳
  • 1篇连瑜
  • 1篇贾璐
  • 1篇宋瑞琪
  • 1篇张广炜
  • 1篇吴丽娥
  • 1篇吴丽娥

传媒

  • 1篇中风与神经疾...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中国卒中杂志
  • 1篇中国实用医药
  • 1篇中国继续医学...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2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抗血小板聚集对大面积脑梗死治疗的效果分析
2021年
目的探讨抗血小板聚集对大面积脑梗死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19年9月医院60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患者受到治疗方案不同随机均分两组,对照组为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提供常规治疗,观察组为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提供抗血小板聚集,对比两组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3.33%)高于对照组(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20,P<0.05);治疗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治疗前,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高于治疗前,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血小板聚集对大面积脑梗死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能减轻神经功能缺损,提升日常生活能力,促进患者身体恢复。
孙量
关键词:抗血小板聚集大面积脑梗死吸氧甘露醇血栓通
脑卒中患者CX37基因I1297D多态性研究
2012年
目的探讨连接蛋白(CX37)基因I1297D多态性位点与脑卒中的关系。方法脑卒中组348例和对照组235例,采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检测CX37基因I1297D多态的分布并进行分析。根据诊断将脑卒中组又分为出血性脑卒中患者组116例(脑出血组)和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32例(脑缺血组),脑缺血组又分为脑梗死组、脑栓塞组、腔隙性脑梗死组。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脑卒中组SBP、DBP和TG水平升高、有吸烟史者比例高(P<0.05)。CX37基因I1297D多态性,各组中均以Ⅱ基因型和I等位基因为主。脑出血组、脑缺血组及其各亚组与对照组比较,基因型(Ⅱ型、ID型、DD型)、Ⅰ和D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CX37基因I1297D的多态性与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遗传易感性无关。
刘丹王贵喜连瑜贾璐张广炜宋瑞琪张佳孙量
急性脑梗死动脉内溶栓治疗时间及梗死部位等因素对疗效的影响观察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动脉内溶栓治疗时间及梗死部位等因素对疗效的影响。方法 70例急性脑梗死动脉内溶栓患者,根据实施动脉内溶栓时间不同分为溶栓时间≥6 h组和溶栓时间<6 h组,每组35例。其中溶栓时间≥6 h组实施动脉内溶栓治疗时间为6~24 h;溶栓时间<6 h组实施动脉内溶栓时间在6 h内。将患者根据梗死部位不同分为前循环组(51例)和后循环组(19例)。患者均采用动脉内溶栓治疗。比较不同溶栓时间、梗死部位组患者血管再通成功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预后效果。结果溶栓时间≥6 h组与溶栓时间<6 h组患者血管再通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56,P>0.05);溶栓时间≥6 h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4.63±2.54)分与溶栓时间<6 h组患者的(13.55±2.34)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预后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循环组患者血管再通成功率76.47%高于后循环组的42.1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410, P<0.05)。前循环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3.76±2.03)分与后循环组的(12.82±2.01)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循环组患者预后效果优于后循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梗死部位会影响急性脑梗死动脉内溶栓治疗效果,但疾病发作时间不用一定作为动脉内溶栓的治疗依据,建议根据患者疾病严重程度、梗死部位以及年龄等综合信息进行分析,从而制定相关治疗方案,进一步保证疗效。
孙量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梗死部位疗效
急性缺血性卒中血压调控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2年
高血压是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缺血性卒中患者血压的管理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但目前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的血压管理存在许多争议。本文主要介绍血压管理对缺血性卒中的影响及急性期血压调控的争论,重点探讨国际国内相关研究的结论及今后的研究方向,明确缺血性卒中急性期血压调控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吴丽娥孙量
关键词:缺血性卒中急性期高血压血压调控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对心源性脑栓塞患者90d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对心源性脑栓塞(CE)患者90 d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对245例心源性脑栓塞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患者人口学资料、血管危险因素、实验室检查及终点事件发生情况。根据有无终点事件发生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终点事件的影响因子,绘制ROC曲线,评价NLR对终点事件的预测价值。结果纳入分析245例,145例存活,100例患者死亡。与存活者比较,死亡组在年龄、高脂血症、房颤、mRS评分、白细胞计数、谷草转氨酶、中性粒细胞评分显著升高(P<0.01),两组在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家族史、吸烟、饮酒、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等血液指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房颤、高脂血症、NLR是90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显示AUC=0.7558。当NLR的最佳截断值为5.65时,灵敏度为68.0%,特异度为76.6%。结论入院时NLR升高是心源性脑梗死患者90 d死亡的高危因素,对90 d死亡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贾培飞孙量乌兰李清华吴丽娥
关键词:心源性脑栓塞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