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宋庆伟

作品数:5 被引量:18H指数:1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会议论文
  • 1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5篇褶皱
  • 5篇褶皱带
  • 3篇构造带
  • 2篇物理模拟
  • 2篇构造物理
  • 2篇构造物理模拟
  • 2篇构造样式
  • 2篇K1
  • 2篇J
  • 1篇逆冲
  • 1篇逆冲带
  • 1篇相互作用

机构

  • 5篇中国地质大学...

作者

  • 5篇宋庆伟
  • 4篇颜丹平
  • 3篇吴钪
  • 3篇焦守涛

传媒

  • 1篇地质学报
  • 1篇第六届地质构...
  • 1篇2014年中...

年份

  • 4篇2014
  • 1篇2013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鄂西秭归褶皱带构造样式与形成机制:大巴山与雪峰山逆冲构造带复合过程的响应
宋庆伟颜丹平焦守涛吴钪董周宾
文献传递
大巴山与雪峰山逆冲构造带J_3-K_1复合过程的响应——鄂西秭归褶皱带构造样式与形成机制被引量:17
2014年
秭归褶皱带位于大巴山逆冲带与雪峰山逆冲带叠合部位,总体呈现穹窿-盆地型式,是构造复合、联合作用的结果,记录了大巴山逆冲带与雪峰山逆冲带两者相互作用的重要信息,是研究构造复合和联合过程的理想区域。本文通过对秭归褶皱带秭归向斜、巴东复向斜和香龙山背斜的野外调查,对褶皱枢纽、相关断层、节理等进行详细构造解析,理清了先后叠加关系,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构造分期和配套,对变形期古构造应力场进行了恢复重建。结果表明秭归褶皱带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经历三期构造变形:D1期以近EW向的秭归向斜和香龙山背斜为代表,秭归向斜为轴面近直立的开阔圆弧状,香龙山背斜呈轴面近直立的箱状,相关逆冲断层具由北向南逆冲的特点,可能与大巴山由NE向SW逆冲作用有关。D2期秭归向斜叠加近SN向枢纽,呈锅状,香龙山背斜东段发育鼻状的五龙背斜,褶皱带呈穹窿-盆地型。与向斜相关的水田坝断裂带向SEE逆冲,主压应力场呈NWW-SEE近平行的束状。该期变形可能与雪峰山逆冲带向NW逆冲过程中受到黄陵背斜阻挡有关。D3期秭归向斜近SN向枢纽向南西弯曲,巴东复向斜呈NW凸出弧形,香龙山背斜西端叠加NE-SW向构造形迹。主压应力场总体向NW发散。该期变形可能与雪峰山逆冲带向NW逆冲推挤有关。上述构造分析表明,向SW逆冲的大巴山逆冲带先影响鄂西地区,之后向NW逆冲推挤的雪峰山逆冲带扩展至该地区,形成复合关系。区域构造与地层关系分析表明D1-D3形成于J3-K1,因此秭归褶皱带是大巴山逆冲构造带向SW叠瓦逆冲并与指向NW的雪峰山逆冲带复合叠加的结果,表明上扬子地区在J3-K1经历了分阶段复合叠加的过程,即前期受到大巴山逆冲带近SN构造作用影响,后期经历向NW逆冲推挤的雪峰山逆冲带NW-SE向构造叠加。
宋庆伟颜丹平焦守涛吴钪董周宾
大巴山与雪峰山构造带J3-K1相互作用过程研究 ——以秭归复式褶皱带为例
秭归复式褶皱带位于大巴山弧形构造带与雪峰山逆冲推覆构造带叠合部位,总体呈现穹窿-盆地型式,是构造复合、联合作用的结果,记录了大巴山弧形构造带与雪峰山逆冲推覆带两者相互作用的重要信息,是研究构造复合和联合过程的理想区域。本...
宋庆伟
关键词:构造物理模拟
文献传递
大巴山与雪峰山构造带J3-K1作用过程研究:以秭归复式褶皱带为例
秭归复式褶皱带位于大巴山弧形构造带与雪峰山逆冲推覆构造带叠合部位,总体呈现穹窿-盆地型式,是构造复合、联合作用的结果,记录了大巴山弧形构造带与雪峰山逆冲推覆带两者相互作用的重要信息,是研究构造复合和联合过程的理想区域.本...
宋庆伟颜丹平焦守涛吴钪董周宾
文献传递
大巴山与雪峰山构造带J_3-K_1作用过程研究:以秭归复式褶皱带为例
秭归复式褶皱带位于大巴山弧形构造带与雪峰山逆冲推覆构造带叠合部位,总体呈现穹窿-盆地型式,是构造复合、联合作用的结果,记录了大巴山弧形构造带与雪峰山逆冲推覆带两者相互作用的重要信息,是研究构造复合和联合过程的理想区域。本...
宋庆伟颜丹平焦守涛吴钪董周宾
关键词:构造物理模拟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