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从军
- 作品数:45 被引量:361H指数:11
- 供职机构: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天文地球文化科学更多>>
- 地震解释中构造及其陷阱的识别方法被引量:1
- 2010年
- 为了准确地解释精细构造、研究地下的构造形态和分布,对构造图的准确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构造图能否正确地体现地下的构造形态是识别地下构造形态的关键。本文提出用绝对值法则、"包"子原则快速判断构造图上是否存在构造陷阱。根据等值线的绝对值,在构造图上识别构造形态,找出构造高点;将得到的理论构造形态与实际的地震解释剖面对比,平、剖面相结合,验证解释结果的正确性,从而有效地识别构造陷阱。以某油田构造为例,利用法则快速区别了真假构造,剔除了构造陷阱,充分验证了法则的实用性,为快速合理地寻找圈闭提供了依据。
- 封从军鲍志东孙萌思朱遂伟
- 关键词:圈闭
- 基于测井约束稀疏脉冲反演的低渗储层“甜点”预测及分类评价——以莺歌海盆地东方气田莺二段Ⅰ气组为例被引量:4
- 2022年
- 莺歌海盆地东方气田上新统莺歌海组二段发育滨浅海相沉积,岩性总体以厚层泥岩夹低渗粉砂岩为主。为实现东方气田天然气持续开发利用,亟需明确低渗储层“甜点”展布特征。以东方气田莺二段Ⅰ气组为例,综合应用三维地震、测井、生产动态等资料,采用测井约束稀疏脉冲反演方法,在明确沉积微相控制低渗储层“甜点”展布的基础上,开展“甜点”预测;优选纵波阻抗、含水饱和度、渗透率、产能等参数开展分类评价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莺二段Ⅰ气组低渗含气储层(“甜点”)的纵波阻抗小于5.6×10^(6)(kg/m^(3)·m/s),“甜点”可划分为3类:Ⅰ类、Ⅱ类“甜点”呈条带状分布,主要分布于临滨砂坝主体;Ⅲ类“甜点”呈片状分布,分布于临滨砂坝边缘。本方法主要适用于储层纵波阻抗特征差异明显的区域,可以通过该方法的合理应用有效厘定各类“甜点”的平面展布,从而为油气田持续开发提供指导。
- 成涛马勇新周伟刘鹏超惠增博葛家宇陈佳封从军
- 关键词:低渗储层波阻抗反演莺歌海盆地
- 致密油烃源岩有机碳含量测井评价方法优选及应用——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段烃源岩为例被引量:28
- 2016年
- 致密油勘探初期存在烃源岩取心少、实测样品分布不连续等问题;利用测井资料可定量评价烃源岩.烃源岩富含有机质,在测井曲线上常以高伽马、低密度、高声波时差、高电阻率、高中子孔隙度等特征呈现.论文系统介绍了ΔLogR法和多元回归法两种基于测井资料的烃源岩定量评价方法,并建立了相应的预测模型.通过建立的模型对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延长组长7段烃源岩有机碳含量进行预测,并对计算出的TOC数据(TOC_(计算))与实测TOC数据(TOC_(实测))进行了对比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ΔLogR法与多元回归法中的双参数模型为较好的预测方法,且ΔLogR法预测结果明显优于多元回归法,优选ΔLogR法为最佳评价方法;并对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 杜江民张小莉钟高润封从军郭岭张晓龙罗文行
- 关键词:烃源岩有机碳含量测井评价方法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
- 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单砂体叠置机理及对剩余油的控制——以扶余油田J19区块泉头组四段为例被引量:74
- 2015年
- 以松辽盆地扶余油田J19区块泉头组四段为例,在沉积微相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应用岩心、测井、生产动态等资料,对三角洲前缘复合水下分流河道内部的单砂体进行定量识别。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单砂体叠置类型主要包括分离式、叠加式、切叠式、替代式4种垂向叠置样式和间湾接触、堤岸接触、对接式、侧切式、替代式5种平面接触样式,并总结了相应的识别标志。研究区单砂体宽度介于200~800m,单砂体厚度介于4~8m。分离式的叠置砂体顶部剩余油富集;叠加式、切叠式、替代式(垂向)叠置类型的砂体厚度不同、注水方向不同,对剩余油分布范围有较大影响。间湾接触、堤岸接触、对接式的砂体横向不连通,在两个单砂体之间易形成侧翼剩余油富集;侧切式和替代式的砂体,横向连通性好,剩余油不易富集。
- 封从军鲍志东代春明张兆谦
- 关键词:水下分流河道三角洲前缘单砂体泉头组剩余油扶余油田
-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地区延长组长7段致密砂岩储层岩性测井识别被引量:3
- 2017年
- 致密油是致密储层油的简称,主要包括致密砂岩油和致密碳酸盐岩油2种类型,自从致密油的概念被提出以来,逐渐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接受和采用,成为继页岩气之后全球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的新热点。
- 封从军张敏李达明赵兴辉
- 关键词:致密砂岩测井评价砂质碎屑流
- 岔河集油田岔71断块东二段沉积微相特征研究
- 2024年
- 沉积微相特征研究对油气勘探及后续开发具有重要的影响。综合前人成果,利用岔河集油田岔71断块钻井、测井资料,结合该区块钻井的岩石学特征、粒度特征及层理构造特征等,对研究区的沉积微相特征展开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岔71断块东二段沉积体系为三角洲,属三角洲前缘亚相,可细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天然堤、水下分流间湾3种沉积微相;同时根据3种沉积微相的测井相特征,总结了各小层沉积微相的平面分布规律,认为该区的沉积模式为浅水三角洲沉积模式,且该模式主要受控于湖平面的变化,这为该区剩余油的勘探开发提供了参考依据。
- 孙萌思封从军张敏蹇廷蕊
- 关键词:沉积微相岔河集油田
-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二叠系山_(2)^(3)亚段海陆过渡相页岩岩相类型与储层发育特征被引量:8
- 2022年
- 中国海陆过渡相页岩气的开发正处于起步阶段,而开展页岩岩相划分及储层特征的研究则有利于页岩气的进一步勘探开发。通过薄片鉴定、X-射线全岩衍射、扫描电镜等一系列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山_(2)^(3)亚段海陆过渡相页岩进行精细研究。结合矿物成分、TOC含量将山_(2)^(3)亚段页岩划分为8种不同的岩相,其中主要发育4种岩相:富有机质黏土质硅质页岩(Ⅰ_(2));富有机质含钙黏土质硅质页岩(Ⅰ_(3));富有机质含钙硅质黏土页岩(Ⅱ_(3));富有机质含钙含硅黏土页岩(Ⅱ_(4))。不同岩相储层品质具有较大差异,富有机质含钙硅质黏土页岩(Ⅱ_(3))TOC含量最高,孔隙之间连通性好,孔比表面积最大,相对应赋存的吸附气含量也较高,发育有良好的纹层状构造,易于压裂形成渗流通道,为最优页岩相;富有机质黏土质硅质页岩(Ⅰ_(2))发育层状构造,易于压裂,孔体积最大,相对应的游离气的聚集含量就越高,为次优页岩相;富有机质含钙黏土质硅质页岩(Ⅰ_(3))及富有机质含钙含硅黏土页岩(Ⅱ_(4))纹层发育情况一般,储层发育程度均低于另外2种岩相,为中等页岩相,不利于勘探开发。
- 王以城张磊夫邱振彭思钟封从军孙萌思
-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储层特征
- 成熟探区相控油藏储集体精细表征与产能劈分被引量:2
- 2022年
- 基于单砂体沉积特征,建立了曲流河及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储集砂体的平面与垂向上的组合关系,及其对应的测井识别标志。分析曲流河及三角洲分流河道储层的构型刻画方法,并利用多种方法对侧积体规模、前积层与侧积层产状进行定量计算,刻画单砂体内部构型。探索基于多级构型界面约束的构型建模方法,有别于传统的网格约束,该方法综合采用多级界面约束和设置非均质网格技术,实现了以较少量网格对构型级别夹层的精细表征。同时解析常规产能劈分方法,探索单砂体产能劈分要素,提出了多参数相结合的产能劈分方案,进而为油田未来精细调剖挖潜方案的制订提供技术及理论支撑。
- 鲍志东李忠诚陈栗吴凡牛博牛博魏兆胜王振军封从军周新茂张莉臧东升刘锐万谱李磊
- 关键词:储集体单砂体
- 南海北部陆缘渐进式裂陷控制烃源岩差异分布
- 2025年
- 南海北部陆缘深水区是中国海域油气勘探重要的地区之一。然而对该区相邻盆地成盆机制、湖相及煤型烃源岩有利区分布及油气成藏机制等方面认识不清。以年代地层与生物地层格架建立为基础,对南海北部深水区古近系地层展布和结构进行了对比分析,揭示了差异成盆机制和烃源岩发育机制,进一步探讨了南海北部油气成藏模式。研究表明:(1)南海北部陆缘深水区古近纪构造演化具东早西晚渐进式裂陷特征,珠江口盆地早中始新世处于区域断陷、晚始新—早渐新世主体处于断拗、晚渐新世处于拗陷阶段,琼东南盆地始新世处于初始断陷、早渐新世处于断陷、晚渐新世处于断拗演化阶段。(2)珠江口盆地深水区湖相烃源岩发育于早中始新世,强断深凹为半深湖—深湖烃源岩提供了有利的发育条件。同时,受断-拆作用控制宽缓斜坡带发育规模外浅湖相烃源岩;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湖相烃源岩发育晚于珠江口盆地,零星发育岭头组断陷湖盆。(3)珠江口盆地深水区煤型烃源岩主要发育于晚始新世,主要分布于凹陷中部和白云东洼的洼槽区;琼东南盆地深水区煤型烃源岩主要发育于早渐新世,形成3个中小规模煤系(扇)三角洲带。(4)珠江口盆地深水区湖相烃源灶凹陷内,原油成藏过程中深入烃源岩内的输导砂体具有“泵吸”效应,凹陷内断层的“脆韧二元性”特征控制了原油垂向运移顶板层位;琼东南盆地深水区煤型烃源岩发育区内,超压和优势断面汇聚脊构成“砂-断”接力天然气近源高效成藏模式。研究成果为南海北部深水区的不同类型与分布下的烃源岩贡献的油气类型提供勘探理论指导。
- 张功成张功成封从军曾清波杨东升郭帅焦保程姚兴宗葛艳龙
- 关键词:南海北部湖相烃源岩油气分布
-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三叠系延长组6段致密油的形成、分布与勘探对策
- 2025年
- 三叠系延长组6段(长6段)是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储量与原油产量的主力贡献层段之一,也是中国陆上最早进行石油开发的层段。为揭示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长6段致密油的形成与分布规律,基于1505口探井的钻井、录井、测井及岩心样品等资料分析,系统研究了致密油的形成机理与富集规律,刻画出古陡坡、古缓坡和古湖底3种古地貌单元以及坡底、沟道、洼地等10余种次级古地貌单元,建立了“二坡一底、南北分区”的新构造模型。综合古地貌、成藏条件与原油运聚物理模拟实验,明确了缓坡双源供烃+分流河道末端中—差储层型、湖底单源供烃+零星重力流差—中储层型、陡坡坡底双源供烃+重力流中—优储层堆积型、陡坡单源供烃+优—中储层破坏调整型4种结构差异的成藏组合,揭示了三角洲前缘型致密油藏和重力流型致密油藏的成因机理与过程,明确近源有效圈闭中优质储层规模是致密油富集高产的关键。提出多元古地貌背景下异构的生-储-盖组合控制了致密油的差异分布和富集成藏模式,优化了典型油区的勘探对策,提出陡坡坡底扩边勘探、湖底立体兼探、缓坡多井型精细勘探和陡坡构造调整区有效圈闭勘探等非常规石油勘探对策,探讨了大型陆相致密油田形成的4项基本地质条件(构造作用、物源、古地貌单元和保存条件)。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长6段累计落实致密油地质储量为1.885522×10^(8)t,近3年生产的原油量累计为16.72×10^(4)t,发现并建成长6段首个亿吨级整装致密油田——黄陵油田。研究成果以期对中国陆相湖盆的非常规石油成藏地质理论发展与勘探开发实践起到促进作用。
- 陈义国封从军魏登峰王超贺永红葛云锦李晓路郝世彦樊笑微魏文芳
-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成藏模式勘探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