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l6及Ki-67蛋白在宫颈上皮内瘤变中的临床检测意义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探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中p16及Ki一67蛋白的临床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本院经活检或手术切除的子宫颈组织标本97例,其中宫颈正常或非特异性炎性病变17例;cINI~Ⅲ55例,宫颈鳞状细胞癌25例。对全部组织标本的p16及Ki一67蛋白阳性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结果:cINⅡ、cINⅢ及宫颈癌之间的p16及Ki一67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INI、cINⅡ、cINⅢ及宫颈癌患者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宫颈正常或非特异性炎性病变患者(P〈O.05),且p16及Ki一67阳性表达情况呈逐渐上升趋势。结论:p16蛋白能有效的对宫颈良陛病变、cIN及宫颈癌进行鉴别诊断,并能够通过p16的染色情况对cINI和cINⅡ~Ⅲ进行鉴别,能够有效对cIN的分级情况进行判断。宫颈高度病变可以根据Ki一67蛋白的阳性表达情况与宫颈癌进行鉴别,但在与宫颈低度病变的鉴别中,还需要联合p16蛋白的阳性表达情况进行区分。
- 邓鹏飞左艳黎华文郭晓红
- 关键词:宫颈上皮内瘤变KI-67蛋白
- 宫腔镜术后子宫内膜息肉复发的多因素分析被引量:19
- 2011年
- 目的探讨宫腔镜联合药物治疗子宫内膜息肉患者的复发因素。方法收集我院2006年10月至2008年10月经宫腔镜和病理诊断为子宫内膜息肉的患者168例,分为四组,A组:52例,为初发息肉,术后未用药;B组:36例,术后炔诺酮治疗3个月;C组:26例,为复发息肉,术后未用药;D组:54例,术后炔诺酮治疗3~6个月。比较四组术后复发率并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与复发可能的相关因素。结果总复发率为11.3%。四组复发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B组复发率最低,C组复发率最高(P<0.05)。息肉多发、腺肌瘤型息肉、乳腺癌tamoxifen治疗病史和既往内膜息肉病史与高复发率有关,术后药物治疗和术后妊娠与低复发率有关。结论子宫内膜息肉患者行宫腔镜监测下诊刮或息肉摘除术,术后加用炔诺酮治疗及术后妊娠对降低复发率有重要作用,是经济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
- 闫彩平左艳邝国超李素春
- 关键词:子宫内膜息肉宫腔镜手术
- 趋化因子受体7与人乳头瘤病毒在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
- 2016年
- 目的 探讨趋化因子受体(CXCR)7与人乳头瘤病毒(HPV)-16、-18在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中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在珠海市人民医院进行手术治疗时切除组织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宫颈癌的59例患者(纳入宫颈癌组),确诊为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的86例患者(纳入CIN组),以及因其他疾病切除正常子宫颈的20例患者(纳入对照组)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结(SP)法检测3组患者宫颈组织的CXCR7表达水平及其阳性率。采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3组患者宫颈组织中HPV-16、-18DNA表达量。采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3组患者宫颈组织中CXCR7和基质细胞衍生因子(SDF)-1蛋白表达量,并进行CXCR7表达量和HPV-16、-18DNA表达量的相关性分析。3组患者的年龄等基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 ①宫颈癌组及CIN组患者宫颈组织中,CXCR7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77,P〈0.001;χ~2=6.68,P=0.010)。②HPV-16DNA在CINⅠ、Ⅱ、Ⅲ和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量,分别为对照组宫颈组织的(1.50±0.05)倍、(2.87±0.09)倍、(3.17±0.12)倍与(6.41±0.20)倍;在CINⅢ和宫颈癌组织中,HPV-16DNA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5,P=0.042;t=3.11,P=0.003)。HPV-18DNA在CINⅠ、Ⅱ、Ⅲ和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量,分别是对照组宫颈组织中的(1.56±0.07)倍、(2.45±0.11)倍、(3.89±0.16)倍与(6.12±0.17)倍;在CINⅢ和宫颈癌组织中,HPV-18DNA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1,P=0.024;t=3.03,P=0.004)。③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表明,SDF-1和CXCR7随着宫颈组织病变程度的加深,其表达量随之上升,并且CXCR7表达量与HPV-16、-18DNA表达量均呈正相关关系(r=0.74、0.78,P〈0.001)。结论 CXCR7可能促进高危型HP
- 邓鹏飞黎华文伍伟芬左艳任大宏黄建宏张丽帆李丽华刘祺芳
- 关键词:人乳头瘤病毒16人乳头瘤病毒18宫颈肿瘤宫颈上皮内瘤变
- 希罗达联合铂类用于中晚期宫颈癌新辅助化疗方案的疗效观察
- 2012年
- 目的评价希罗达联合铂类治疗中晚期宫颈癌的近期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120例FIGO分期为IB2期及以上的宫颈鳞癌患者随机分为4组:①组:30例,卡铂+希罗达;②组:30例,顺铂+希罗达;③组:30例,卡铂+5-FU;④组:30例,顺铂+5-FU;经3周期化疗,评价4组疗效及毒副反应。结果①组临床有效率(CR+PR)为83.33%,②组有效率(CR+PR)为93.33%,③组有效率(CR+PR)为76.67%,④组有效率(CR+PR)为90.00%;4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希罗达组(①+②组)总有效率(CR+PR)为88.33%,5-FU组(③+④组)总有效率(CR+PR)为83.33%;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认为希罗达和5-FU2种化疗药物对宫颈癌的疗效无差异(P〉0.05)。4组患者均无严重的化疗相关不良反应。4组患者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肝功能损害和脱发发生率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希罗达组与5-FU组相比,静脉炎发生率低,而手足综合症发生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希罗达联合铂类作为中晚期宫颈癌的新辅助化疗方案,疗效确切,用药方便,优于5-FU,且毒副反应轻、安全性好,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熊运碧闫彩平左艳沈丹姜星
- 关键词:宫颈癌新辅助化疗希罗达卡铂5-FU
- 全子宫切除术的三种术式探讨
- 2009年
- 目的:探讨腹式全子宫切除术、阴式全子宫切除术及改良的腹腔镜筋膜内全子宫切除术的临床价值。方法:172例子宫良性疾病,71例行腹式全子宫切除术(A组)、43例行阴式全子宫切除术(B组)及58例行改良的腹腔镜筋膜内全子宫切除术(C组)。对三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疼痛程度、肠蠕动恢复时间、保留尿管时间、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及随访一年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C组较A、B组术后疼痛轻,肠蠕动恢复快,保留尿管时间短,离床活动时间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A、B组之间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年随访,C组膀胱功能及性功能在术前、术后无明显改变,较A、B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或0.05)。A组较B、C组手术时间均短,且差异有显著性(P〈0.01)。C组较A、B组医疗费用高,手术时间长,且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三种全子宫切除术各有利弊,随着腔镜技术的发展与改良,腹腔镜筋膜内全子宫切除术的优势更趋明显,是一种较理想的术式。
- 沈丹左艳闫彩萍邝国超
- 关键词:腹部全子宫切除术外科手术腹腔镜
- 三叶因子2和N-myc下游调节基因1在不同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被引量:4
- 2014年
- 目的 探讨三叶因子2(TFF2)和N-myc下游调节基因1(NDRG1)在不同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为早期诊断子宫内膜癌提供新的生物学指标。方法 收集珠海市人民医院经手术切除并经病理检查确诊为子宫内膜癌组织157例,另选择同期经手术切除并经病理检查确诊的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组织30例及其他病因手术切除的正常子宫内膜20例,分别检测其TFF2和NDRG1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分析TFF2和NDRG1蛋白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 与正常子宫内膜和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组织比较,TFF2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降低(P〈0.05),但NDRG1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升高(P〈0.01)。TFF2在Ⅰ、Ⅱ期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Ⅲ~Ⅳ期(P〈0.05);高、中分化子宫内膜癌组织中TFF2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低分化组织及其他类型(P〈0.01)。与深肌层浸润的子宫内膜癌比较,浅肌层浸润的子宫内膜癌组织中TFF2的阳性表达率显著升高(P〈0.05);与有淋巴结转移的子宫内膜癌比较,无淋巴结转移的子宫内膜癌组织中TFF2的阳性表达率显著升高(P〈0.01)。而高、中度分化的子宫内膜癌组织中NDRG1的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低分化及其他类型(P〈0.05)。浅肌层浸润的子宫内膜癌组织中NDRG1的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深肌层浸润(P〈0.01),与无淋巴结转移的子宫内膜癌比较,有淋巴结转移的子宫内膜癌组织中NDRG1的阳性表达率显著升高(P〈0.01)。结论 在子宫内膜组织中,TFF2表达的缺失及NDRG1蛋白的高表达可能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有重要关系,有望在子宫内膜癌的早期诊断、判断是否存在侵袭转移等临床评估中发挥作用。
- 左艳邓鹏飞
- 关键词:子宫内膜癌三叶因子2
- 希罗达联合铂类用于Ib2期及以上宫颈癌新辅助化疗的临床及病理疗效观察被引量:9
- 2012年
- 目的评价希罗达联合铂类对中晚期宫颈癌的近期临床、病理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120例FIGO分期为Ib2期及以上的宫颈鳞癌患者随机分为四组:①组:30例,卡铂+希罗达;②组:30例,顺铂+希罗达;③组:30例,卡铂+5-FU;④组:30例,顺铂+5-FU;经3个周期化疗,评价四组临床和病理疗效及毒副反应。结果①组临床有效率(CR+PR)为83.33%,②组为93.33%,③组为76.67%,④组为90.00%;四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希罗达组(①+②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8.33%,5-FU组(③+④组)为83.3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认为希罗达和5-FU两种化疗药物对宫颈癌的临床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四组3个疗程后临床有效的病例,取病理行化疗后组织学评价:①组30例中组织学有效率(2级+3级)为76.7%,②组为90%,③组为66.7%,④组为70%;四组组织学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希罗达组组织学总有效率为83.3%(50/60),5-FU组为68.3%(41/60),认为希罗达和5-FU两种化疗药物对宫颈癌的组织学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患者均无严重的化疗相关不良反应。四组患者骨髓抑制、肝功能损害和胃肠道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希罗达组与5-FU组相比静脉炎发生率低,而手足综合征发生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希罗达联合铂类作为中晚期宫颈癌的新辅助化疗方案,临床及组织学疗效确切,用药方便,优于5-FU,且毒副反应轻、安全性好,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闫彩平熊运碧沈丹左艳姜星
- 关键词:希罗达卡铂5-FU
- Survivin表达与宫颈上皮内瘤变Ⅰ级预后的关系研究
- 2013年
- 目的探讨Survivin表达与宫颈上皮内瘤变Ⅰ级(CINⅠ)预后的关系,为CINⅠ病情的变化提供相应的参考指标。方法收集我院经病理确诊为CINⅠ但未予以任何治疗措施的患者49例,随访1年后,根据病情变化情况分为2组,其中病情消退的患者26例(消退组),病情持续或进展的患者23例(持续及进展组),并选择30例正常宫颈组织者作为对照组,对三组的Survivin蛋白表达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Survivin蛋白在持续或进展组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消退组(χ2=10.94,P<0.01)。Survivin蛋白呈阳性表达标本中,持续及进展组与消退组的标本例数的差异不显著(χ2=3.56,P>0.05)。而Survivin蛋白呈阴性表达的标本中,消退组的标本例数显著高于持续及进展组的标本例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8.62,P<0.01)。结论 CINⅠ持续或进展期患者Survivin的阳性表达概率较高,CINⅠ消退期患者Survivin的阴性表达情况较高。
- 邓鹏飞左艳闫彩平郭晓红
- 关键词:SURVIVIN预后
- 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水平及微血管密度与子宫内膜息肉复发关系探讨被引量:15
- 2016年
-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ER)与孕激素受体(PR)及微血管密度与子宫内膜息肉(EP)复发的关系。方法 102例子宫内膜息肉患者,均予以宫腔镜下切除子宫内膜息肉,术后随机分为未处理组、孕激素组和曼月乐组,各34例。未处理组患者手术1周后未继续采取任何处理措施,孕激素组术后1周后予以高效合成孕激素炔诺酮口服治疗,曼月乐组术后1周后宫腔内放置曼月乐环。全部患者随访9个月,对三组患者子宫内膜息肉的复发率进行统计,并比较息肉复发和未复发患者息肉部位ER、PR和微血管密度的差异;比较术后孕激素组和未处理组息肉复发患者息肉部位ER、PR及微血管密度的差异。结果曼月乐组患者的复发率为0,显著低于孕激素组的23.5%和未处理组的41.2%(P<0.05);孕激素组的复发率显著低于未处理组(P<0.05)。息肉复发患者腺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的PR水平显著低于未复发患者(P<0.05),微血管密度显著高于未复发患者(P<0.05),而ER水平与未复发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孕激素组息肉复发患者的PR水平显著低于未处理组息肉复发患者,微血管密度显著高于未处理组息肉复发患者(P<0.05);ER水平与未处理组息肉复发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PR水平为子宫内膜息肉复发的保护因素(P<0.05),而微血管密度则为子宫内膜息肉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PR低及微血管密度高可能提高子宫内膜息肉复发的几率。提高患者PR及放置曼月乐环在一定程度上能显著降低其复发率。
- 左艳闫彩平吴碧青遇桂芳郭小红管元香刘素珍
- 关键词: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血管密度
- 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20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探讨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特点、临床诊治及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2009年收治的20例腹壁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治方法及随访情况。结果20例患者潜伏期平均为27.7月;75%的患者有典型的症状;患者全部行手术治疗,84.2%的病灶位于剖宫产疤痕角部,1例位于左下腹腹腔镜穿刺孔;病灶直径平均3.1em;病灶累及腹直肌前鞘17例,累及肌层2例,累及腹膜层1例,其中19例行常规缝合,1例行减张缝合;术后病检19例为腹壁内异症,1例为腺癌;术后随访1~3年无复发。结论医护人员需要全面认识腹壁内异症,重视预防,正确诊断,及时治疗,同时对患者要普及教育,是正确对待该病的关键。
- 闫彩平左艳曾琼沈丹遇桂芳
- 关键词: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