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宗峰

作品数:16 被引量:112H指数:6
供职机构: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2篇子宫
  • 11篇子宫内膜
  • 11篇内膜
  • 11篇宫内
  • 11篇宫内膜
  • 10篇异位症
  • 10篇子宫内膜异位
  • 10篇子宫内膜异位...
  • 10篇内膜异位症
  • 4篇发病
  • 4篇发病机制
  • 3篇源性
  • 3篇头痛
  • 3篇颈源性
  • 3篇颈源性头痛
  • 3篇表观
  • 3篇表观遗传
  • 2篇炎性
  • 2篇遗传学
  • 2篇上皮

机构

  • 16篇哈尔滨医科大...

作者

  • 16篇张宗峰
  • 3篇姚猛
  • 1篇王丽娜
  • 1篇张毅
  • 1篇滕立臣
  • 1篇李晶
  • 1篇姜永庆
  • 1篇姜雪
  • 1篇李雪

传媒

  • 4篇疑难病杂志
  • 3篇国际妇产科学...
  • 2篇中国现代医学...
  • 2篇中国临床康复
  • 1篇中国疼痛医学...
  • 1篇中华妇产科杂...
  • 1篇现代肿瘤医学
  • 1篇中华生殖与避...

年份

  • 1篇2022
  • 5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5
  • 1篇2004
  • 2篇2003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自噬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中的研究新进展被引量:2
2022年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是育龄期女性的常见良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且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自噬(autophagy)是一种不同于凋亡的程序性细胞死亡,其通过吞噬降解细胞内异常蛋白或细胞器产生能量,维持细胞生存和代谢,是细胞内成分降解和再循环的重要机制。近年来大量研究发现自噬可参与EMs的发生、发展。既往研究报道了EMs患者异位病灶中的自噬水平低于非EMs患者的正常子宫内膜组织的自噬水平,且EMs患者异位内膜组织自噬的周期性变化消失。然而,仍有少量研究证明EMs患者异位病灶中的自噬水平更高。EMs异位病灶的复杂环境中包括众多影响自噬水平的因素,如雌孕激素、缺氧和氧化应激,以及病原体感染和铁过载等。此外,自噬对EMs发生、发展有双重作用,既可以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增强免疫系统清除病灶能力和抑制病灶纤维化来阻碍EMs进展,又可以通过促进异位内膜间质细胞存活和迁移、侵袭来促进EMs进展。
谈佳欢张宗峰
关键词:自噬子宫内膜异位症
m6A甲基化在妇科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2021年
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表观遗传现象m6A甲基化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其通过甲基转移酶、去甲基酶及m6A结合蛋白影响mRNA的剪切、翻译及稳定性从而调控肿瘤细胞的增殖、分化及耐药性。随着m6A甲基化在恶性肿瘤方面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在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等妇科恶性肿瘤中的相关作用机制也逐渐被发现。本文将对近年来m6A甲基化在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等发病率较高的妇科恶性肿瘤中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介绍甲基转移酶、去甲基酶及m6A结合蛋白通过对mRNA的作用修饰而调控肿瘤发生发展的机制。其相关研究结果亦将为妇科恶性肿瘤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检测方法和作用靶点。
马龙张宗峰
关键词:表观遗传学子宫内膜癌卵巢癌
雌激素受体β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作用及意义被引量:6
2018年
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是妇科常见病、疑难病。雌激素在EMs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并通过经典的雌激素受体ERa和ERβ介导的基因或非基因传导通路发挥生物学效应。通过促进炎性反应,减少凋亡,增加异位内膜的黏附、侵袭及血管生成能力,使得子宫内膜异位症具有类似恶性肿瘤的远处转移和种植生长能力,促进了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发展。
赵红伟张宗峰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雌激素雌激素受体炎性反应凋亡
腹腔镜广泛性子宫颈切除+盆腔淋巴结切除术一例
2020年
患者24岁,因子宫颈癌筛查异常行诊断性LEEP术后2个月;LEEP术病理回报:高分化子宫颈鳞癌,癌灶浸润深度6 mm,距切缘1 mm。入院妇科超声检查示:子宫颈宽径25 mm,回声尚均匀,内见数个囊状小无回声,最大直径5 mm;子宫内膜厚6 mm,回声均;双侧附件区未见异常。盆腔MRI检查回报:子宫体及子宫颈分层显示清晰,信号未见明显异常,盆腔未见肿大淋巴结。
张宗峰
关键词:肿大淋巴结子宫颈鳞癌子宫体
免疫功能障碍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发展的研究现状被引量:9
2019年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是一种雌激素依赖性疾病,通常与慢性盆腔疼痛及不孕症有关,影响约10%~15%的育龄期妇女。近年免疫功能障碍已证明是子宫内膜碎片逆行后促进异位病灶生长的关键因素。EMs患者几乎所有的免疫细胞功能都发生了变化,例如T细胞反应性和NK细胞毒性降低;B细胞多克隆激活、抗体产生增加;腹腔单核细胞活化数量增加等。此外,EMs中存在的高雌激素环境以及雌激素受体亚型的异常分布也会影响免疫细胞的募集及功能。但是免疫功能异常是造成EMs的初始原因还是由于该疾病导致的结局尚存争议。
姜雪张宗峰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免疫系统适应性免疫
长链非编码RNA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2021年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女性的常见疾病,其特征为子宫内膜组织在子宫外出现生长和浸润现象。虽然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因学有很多理论,但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仍不明。近年来长链非编码RNA(lncRNAs)被证实在多种疾病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由于lncRNAs在多个层面上影响基因表达,故笔者围绕不同种类的长链非编码RNA,如lncRNA印记基因H19、lncRNA CHL1-AS2、lncRNA MALAT-1、lncRNA AC002454.1、lncRNA类固醇受体RNA激活物(SRA)、长基因间非编码RNA(lincRNAs)、lncRNA HOXA11-AS1等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王焓张宗峰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长链非编码RNA发病机制
上皮-间质转化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被引量:17
2020年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是一种育龄期妇女常见的慢性炎症性、雌激素依赖性疾病,严重影响着广大女性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虽然目前已提出各种病因学说,但其起源仍不清楚。近年研究发现,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可能在EMs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EMT是指上皮细胞失去极性和紧密连接,从而获得间质细胞的侵袭和运动能力的过程,这些改变也被认为是EMs病变最初建立的先决条件。然而,目前还没有确切的研究表明EMs中发生哪种类型的EMT。此外,缺氧和雌激素刺激信号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激活EMs中EMT过程,同时这些途径涉及许多细胞因子及信号转导通路,最终导致细胞增殖和迁移。本文对在EMs发生发展过程中参与的EMT类型、刺激信号、细胞因子及信号转导通路进行综述,以期为发现EMs临床诊疗提供新的思路。
马雪松张宗峰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上皮-间质转化发病机制
颈源性头痛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5
2003年
自从颈源性头痛1983年被提出后,对此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颈源性头痛是指由颈椎或颈部软组织病损所引起的以慢性、单侧头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其疼痛性质是一种牵涉痛,它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是位于下行三叉神经脊束的传入纤维与高位颈神经的传入纤维在位于高位颈髓后角的三叉颈神经核发生会聚。目前其诸多诊断标准中以由国际头痛协会和颈源性头痛国际研究组提出的诊断标准最有影响力。主张采用包括麻醉药物、阻滞、外科治疗等治疗计划。
张宗峰姚猛滕立臣
关键词:颈源性头痛颈椎病并发症
肉毒毒素A治疗颈源性头痛的双盲研究被引量:15
2003年
目的:颈部骨骼肌源性头痛目前尚无治疗的有效方法,观察肉毒毒素A治疗颈部骨骼肌源性头痛的疗效。方法:采用双盲原则,将40例颈源性头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接受浓度为50 u/ml肉毒毒素A溶液和生理盐水颈部多个肌筋膜扳机点注射。结果:头痛情况采用头痛月天数和头痛指数进行评估,治疗组在治疗后两周、四周时头痛月天数(2.0±2.4,2.2±2.6)和头痛指数(2.5±3.5,3.5±3.6)明显减低,和对照组(14.6±5.2,16.1±5.2和24.2±14.1,26.3±11.2)及治疗前(14.7±5.8和32.6±19.6)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肉毒毒素A颈部肌筋膜扳机点注射是治疗颈部骨骼肌源性头痛的有效方法。
张宗峰姚猛张毅
关键词:肉毒毒素A颈源性头痛双盲法扳机点
颈源性头痛的研究现状被引量:22
2004年
张宗峰姚猛贾志强姜永庆
关键词:颈源性头痛临床症状病因病理生理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