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晓平

作品数:133 被引量:1,738H指数:25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机械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94篇期刊文章
  • 28篇专利
  • 6篇会议论文
  • 5篇科技成果

领域

  • 97篇农业科学
  • 10篇经济管理
  • 5篇机械工程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天文地球
  • 2篇生物学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62篇土壤
  • 57篇黑土
  • 30篇免耕
  • 29篇有机碳
  • 21篇耕作
  • 19篇土壤有机
  • 15篇土壤有机碳
  • 15篇耕作方式
  • 14篇团聚体
  • 14篇耕地
  • 13篇东北黑土
  • 12篇玉米
  • 12篇坡耕地
  • 11篇盐渍土
  • 11篇苏打
  • 10篇盐渍
  • 9篇不同耕作
  • 9篇不同耕作方式
  • 8篇冻融
  • 7篇冻融作用

机构

  • 129篇中国科学院
  • 36篇中国科学院研...
  • 15篇中国科学院大...
  • 7篇齐齐哈尔大学
  • 2篇东北师范大学
  • 2篇中国水利水电...
  • 1篇吉林省农业科...
  • 1篇吉林农业大学
  • 1篇江苏省农业科...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吉林省农业机...
  • 1篇吉林省农业技...

作者

  • 133篇张晓平
  • 93篇梁爱珍
  • 47篇陈学文
  • 31篇方华军
  • 28篇申艳
  • 25篇贾淑霞
  • 23篇时秀焕
  • 23篇张延
  • 22篇范如芹
  • 18篇邓伟
  • 18篇张士秀
  • 17篇杨学明
  • 16篇罗金明
  • 16篇黄丹丹
  • 13篇李秀军
  • 13篇李文凤
  • 9篇魏守才
  • 9篇孙冰洁
  • 7篇杨帆
  • 6篇徐亚东

传媒

  • 1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0篇土壤通报
  • 10篇土壤学报
  • 9篇土壤与作物
  • 6篇中国农业科学
  • 4篇生态学报
  • 4篇农业系统科学...
  • 4篇干旱区资源与...
  • 4篇地理科学
  • 3篇水土保持学报
  • 3篇水土保持通报
  • 3篇核农学报
  • 2篇中国生态农业...
  • 2篇环境科学
  • 2篇地理科学进展
  • 2篇干旱地区农业...
  • 2篇光谱学与光谱...
  • 2篇吉林农业大学...
  • 2篇“产业集群、...
  • 1篇大豆科学

年份

  • 3篇2024
  • 6篇2023
  • 8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20
  • 3篇2018
  • 4篇2016
  • 10篇2015
  • 6篇2014
  • 3篇2013
  • 11篇2012
  • 5篇2011
  • 17篇2010
  • 7篇2009
  • 13篇2008
  • 5篇2007
  • 7篇2006
  • 10篇2005
  • 3篇2004
  • 7篇2003
13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耕作方式对黑土耕层孔隙分布和水分特征的影响被引量:20
2012年
为探索耕作方式对黑土孔隙度分布和土壤水分特征的影响,以2010年吉林省德惠市中层黑土上进行了9年的田间定位试验小区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免耕和秋翻两种耕作处理下耕层土壤孔隙度和土壤水分特征曲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耕作处理对黑土孔隙度影响较大。与秋翻相比,免耕减小了土壤总孔隙度,增大了0~5cm和20~30cm10%~16%的>100μm大孔隙,减小了耕层5~20cm的100~30μm次大孔隙,两种处理不同深度的中孔隙和微孔隙数量相近。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水分特征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免耕0~5cm和20~30cm的持水能力高于秋翻,而5~20cm表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实施免耕后,改变了土壤孔隙分布和持水性能,对土壤通气透水和作物根系发育具有重要作用。
陈学文张晓平梁爱珍贾淑霞时秀焕范如芹魏守才
关键词:黑土土壤孔隙度土壤水分特征
人类胁迫对松嫩平原土壤盐渍化的灰色关联分析被引量:25
2003年
在广泛搜集资料和实地土壤采样调查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人为干扰下松嫩平原水盐运动规律及土壤盐渍化过程。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该区50年的资料进行定量分析,探讨人为因素引起的松嫩平原水土环境的空间结构变化与土壤盐渍化的耦合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植被退化和流域内流化是松嫩平原盐渍化形成与演化的直接原因;短时期内人为因素对土壤盐渍化面积变化影响显著,其贡献率大于气候因子变化对盐渍化面积的影响。
方华军杨学明张晓平
关键词:盐渍化灰色关联分析松嫩平原
不同部位玉米秸秆对两种质地黑土CO_2排放和微生物量的影响被引量:14
2015年
秸秆还田后作物残体的分解是农田生态系统碳循环及养分周转平衡的一个至关重要环节.为了探索秸秆化学性质和土壤质地对黑土区土壤CO2排放和微生物量的影响,本文通过室内恒温培养实验研究了添加不同植株部位玉米秸秆(根、茎下部、茎顶部、叶)进入黑土区两种质地土壤(砂壤土和黏壤土)后的CO2排放、微生物量,并分析了它们与秸秆C/N、木质素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添加不同部位秸秆一致增加土壤CO2排放量,激发效应值介于216.53~335.17μmol·g-1,黏壤土大于砂壤土.激发效应值与木质素/N之间的线性回归关系明显好于激发效应与木质素含量、C/N、含氮量之间的线性关系.添加秸秆增加MBC和MBN含量,降低MBC/MBN,微生物群落氮固持的速率高于碳固持.添加秸秆后,砂壤土微生物量增加的幅度大于黏壤土,总溶解性氮含量小于黏壤土.结果说明,秸秆的木质素和氮含量均会对它的分解和CO2排放产生影响,木质素/N比木质素含量、C/N等更好地说明秸秆分解和CO2排放的差异;与黏壤土相比,在砂壤土中实施秸秆还田可以取得更好的土壤碳固存、微生物量和氮素保持效果.
刘四义梁爱珍杨学明张晓平贾淑霞陈学文张士秀孙冰洁陈升龙
关键词:碳氮比土壤微生物量土壤固碳
一种室内培养条件下采用封闭动态系统测定培养物质的CO<Sub>2</Sub>产生速率的方法
一种室内培养条件下采用封闭动态系统测定培养物质的CO<Sub>2</Sub>产生速率的方法,它涉及一种测定培养物质的CO<Sub>2</Sub>产生速率的方法。本发明是要解决现有方法存在准确率低、费用高和劳动量大的问题。...
刘四义张晓平贾淑霞孙冰洁陈升龙
文献传递
免耕对东北黑土水稳性团聚体中有机碳分配的短期效应被引量:29
2009年
【目的】探讨免耕措施下黑土总有机碳和水稳性团聚体中有机碳分配的动态变化,以及免耕对团聚体结合碳和总有机碳之间相关关系的影响,为筛选出免耕对黑土结构和质量影响的评价指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在吉林省德惠市中层黑土上进行了5年田间定位试验的小区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免耕(NT)、秋翻(MP)和垄作(RT)3种耕作处理下耕层(0~30cm)黑土有机碳和团聚体结合碳的动态变化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结果】5年的NT处理并没有增加耕层有机碳(SOC)平均含量,但显著增加了表层(0~5cm)的SOC含量,增加量为2001年的9.9%。NT试验前后,黑土总有机碳和>1000μm级团聚体结合碳变化趋势一致,总有机碳除在表层(0~5cm)变化显著外,其它土层变化均不明显,但>1000μm级团聚体结合碳各层均有显著变化,说明>1000μm级团聚体结合碳对耕作方式的响应较总有机碳更为敏感。相关分析表明,NT处理下黑土总有机碳与>1000μm级团聚体结合碳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结论】黑土>1000μm级团聚体可以用于评价免耕对黑土结构和肥力的短期影响。
梁爱珍杨学明张晓平申艳时秀焕范如芹方华军
关键词:免耕土壤有机碳水稳性团聚体黑土
土壤粗有机质的研究进展被引量:9
2006年
土壤粗有机质是土壤中较为活跃的组分,其密度组分对土壤有机质总矿化量有着重要贡献,可以作为评价管理措施转变引起土壤有机质短期变化的敏感性指标。分别介绍了按照不同的物理分组方法划分的土壤有机质各物理组分的概念、土壤粗有机质及其分离方法,探讨了影响土壤粗有机质数量的主要因素(管理措施、土地利用方式、土壤质地和气候条件)和当前在研究土壤粗有机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各影响因素引起的土壤有机质变化的机制还不确定;(2)土壤粗有机质的分离方法还有待深入研究;(3)粗有机质对土壤有机氮矿化的贡献认识还存在分歧。指出探求更好的土壤粗有机质的分离方法和粗有机质对各影响因素的响应机制,揭示土壤粗有机质对土壤氮矿化的贡献是今后的主要研究方向。
梁爱珍张晓平杨学明方华军
关键词:影响因素
坡耕地黑土有机碳空间异质性及其格局被引量:25
2005年
在250m×100m研究区域上以10cm间隔网格采样,用地球同步技术卫星自动聚焦水准仪测定采样点位置及坡度,用重铬酸钾—硫酸容量法测定SOC含量。用地统计学理论(半方差函数及Kriging插值)对SOC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坡耕地SOC在不同方向上存在很大的空间异质性。不同土层SOC的空间相关性存在很大的差异,随着土壤深度增加空间相关性减弱,主要原因是土壤发生因素,尤其是地形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施肥,纵向打垄及耕翻等土壤管理方式降低了SOC空间的相关性,使其随机性增强,SOC呈均一化方向发展。用克立格(Kriging)插值法绘制坡耕地SOC含量分布图,发现SOC含量与地形及土壤发生过程尤其是土壤再分布过程密切相关。坡肩部位侵蚀最为严重,SOC含量最低;坡度相似的坡顶和坡背SOC含量相近。就整个研究区来看,高含量的SOC转变为中等含量和低含量的SOC,充分揭示SOC在量上的变化机理。
方华军杨学明张晓平梁爱珍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半方差函数克立格插值黑土
用RothC-26.3模型模拟玉米连作下长期施肥对黑土有机碳的影响被引量:46
2003年
用RothC (Version 2 6 .3)模型模拟研究东北地区黑土长期定位施肥试验中玉米连作下土壤有机碳 (SOC)含量的变化。从 2 4个施肥处理中选取了无肥 (对照 )、氮肥、氮肥配施厩肥、氮磷钾肥配施、厩肥 5个处理 ,对耕层土壤SOC的模拟值与实际测定值进行了比较。模型预测值与实测值之间吻合较好 ,说明RothC模型可以很好的用来模拟东北温带气候区现有耕作管理条件下黑土SOC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 ,在当前常规耕作秸秆不还田条件下 ,整个试验期间不施肥 ,SOC含量持续下降 ;单施氮或施氮磷钾不能维持耕层 (2 0cm)SOC含量 ;厩肥配合施用化肥 ,则会增加SOC含量。保持这种管理方式不变 ,SOC将持续下降至新的平衡点。模拟结果表明 ,如果实施秸秆还田 ,到 2 0 2 2年时无肥、氮肥、氮磷钾肥、氮肥配施厩肥和氮磷钾配施厩肥等处理区的SOC较 2 0 0 2年将分别增加 2 6 %、4 0 %、4 5 %、38%和 4 6 %。RothC模型可用来评价不同管理方式下黑土SOC变化趋势 。
杨学明张晓平方华军朱平任军王立春梁爱珍
关键词:玉米连作施肥黑土有机碳
耕作方式对耕层黑土有机碳库储量的短期影响被引量:92
2006年
目的探索不同耕作方式对耕层黑土有机碳含量的影响。方法以2001年秋在吉林省德惠市中层黑土上进行了3年的田间定位试验小区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免耕、垄作和秋翻3种耕作处理下耕层土壤有机碳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并采用等深度和等质量土壤碳库储量计算方法,比较了不同耕作处理对耕层土壤有机碳库储量的影响。结果不同耕作处理对黑土耕层有机碳的影响无显著性差异,而且免耕处理在短期内没有引起耕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明显增加,反而有所降低。与2001年试验开始时相比,3年免耕管理使表层0~5cm土壤有机碳含量仅增加了0.18%,而5~20cm土层有机碳含量则明显降低。利用等深度(0~30cm)和等质量(4040Mg)土壤碳库储量计算方法对比研究表明,将土壤容重考虑在内的等质量土壤有机碳库储量计算方法可以更准确的反映耕作对土壤有机碳库储量的影响。等质量方法计算表明,3年的免耕试验并没有使耕层土壤有机碳库储量发生明显变化。结论在质地粘重和排水不良的土壤上实行免耕,短期内土壤有机碳含量并没有增加。长期效果如何还有待观测。
梁爱珍张晓平杨学明C.F.Drury
关键词:耕作土壤有机碳黑土
坡耕地黑土有机碳和全氮的迁移与累积平衡被引量:7
2006年
本文利用^137Cs示踪技术计算东北黑土坡耕地土壤再分布速率,结合表层土壤有机碳(SOC)和全氯(TN)含量动态,探索典型漫岗坡地SOC和TN流失量的空间分布特征,据此计算研究区近50年来SOC和TN迁移、累积平衡。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再分布速率介于-24.61-33.56t,hm^2,a,绝大部分地区处于中度和轻度侵蚀状态,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83.66%,沉积面积占总面积的15.62%。SOC和TN的流失量与土壤再分布速率相一致,坡肩部位SOC和TN流失量最大,侵蚀损失率分别为407.57ks,hm^2/a和39.94kg/hm^2/a;其次为坡背和坡顸,平均流失量分别为244.2kg/hm^2/a和17.93kg/hm^2/a;坡脚和坡趾表现为累积,平均累积量分别为-207.2kg/hm^2/a和-20.56kg/hm^2/a。整个研究区SOC和TN的相对流失量〉50%的面积分别占0.45%和11.2l%。整个研究区48年来土壤净迁移泥沙量为45.54t/a。其中,SOC流失量为612.62kg/a,TN流失量为47.20kg/a。考虑迁移泥沙对土壤有机质的富集作用,迁移损失的SOC和TN量比原计算值高52%。
方华军杨学明张晓平梁爱珍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全氮黑土
共14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