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锦泉

作品数:43 被引量:1,396H指数:22
供职机构: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所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0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5篇天文地球
  • 11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33篇盆地
  • 26篇鄂尔多斯盆地
  • 10篇延长组
  • 8篇三叠
  • 7篇储层
  • 5篇岩溶
  • 5篇石盒子组
  • 5篇晚古生代
  • 5篇下石盒子组
  • 5篇古生代
  • 5篇储集
  • 4篇岩相
  • 4篇油层
  • 4篇油层组
  • 4篇震旦
  • 4篇震旦系
  • 4篇三叠系
  • 4篇砂岩
  • 4篇物源分析
  • 4篇马家沟组

机构

  • 41篇成都理工大学
  • 10篇中国石油天然...
  • 2篇成都地质矿产...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华北水利水电...
  • 1篇西南工学院
  • 1篇中国石化
  • 1篇长庆石油勘探...
  • 1篇中国石油
  • 1篇中国石油长庆...

作者

  • 43篇张锦泉
  • 21篇田景春
  • 19篇陈洪德
  • 9篇王峰
  • 7篇刘文均
  • 4篇汪正江
  • 4篇王卫红
  • 4篇侯中健
  • 4篇向芳
  • 3篇郑荣才
  • 3篇赵俊兴
  • 3篇夏青松
  • 2篇曹桐生
  • 2篇苏楠
  • 2篇李安仁
  • 2篇韩永林
  • 2篇曾允孚
  • 2篇付金华
  • 2篇何义中
  • 2篇倪新锋

传媒

  • 7篇矿物岩石
  • 5篇成都理工大学...
  • 4篇沉积与特提斯...
  • 3篇沉积学报
  • 2篇石油与天然气...
  • 2篇成都理工学院...
  • 2篇广西地质
  • 2篇古地理学报
  • 1篇地质学报
  • 1篇石油学报
  • 1篇新疆石油地质
  • 1篇物探化探计算...
  • 1篇石油勘探与开...
  • 1篇岩石学报
  • 1篇油气地质与采...
  • 1篇地质科技情报
  • 1篇天然气地球科...
  • 1篇天然气勘探与...
  • 1篇岩相古地理
  • 1篇地球科学与环...

年份

  • 1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4
  • 3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 2篇2003
  • 3篇2002
  • 6篇2001
  • 2篇2000
  • 1篇1999
  • 4篇1998
  • 1篇1995
  • 3篇1994
  • 1篇1993
4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沉积、古岩溶及储集特征
张锦泉陈洪德刘文均李安仁郑荣才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沉积、古岩溶及储集特征”研究系“七五”、“八五”国家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大中气田攻关项目的所属课题,是在与长庆石油勘探局石油普查大队合作完成的六个科研报告的基础上编写而成,其主要成果明确指出东台西槽、东升...
关键词: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古岩溶储集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二叠系盒8段沉积特征再研究被引量:7
2016年
鄂尔多斯盆地二叠系下石盒子组第8段是天然气主力产层。在众多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盆地边缘露头剖面、全盆地近900口钻井数据为基础,采用古流向分析、重矿物统计分析、岩性分析、剖面结构分析等方法,对盒8段沉积相类型及特征进行了研究,重新确立了盒8段的沉积特征和河流相沉积模式。结果表明:盒8段沉积时受南北2个古陆所发育的冲积水系控制,发育河流相沉积,河流南北沟通,并向东流入湖泊。该汇水湖泊位于山西多宁-河津-韩城以东的地区,并非位于鄂尔多斯盆地境内。
王卫红田景春张锦泉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下石盒子组河流相
鄂尔多斯盆地下石盒子组盒8段储集砂体发育控制因素及沉积模式研究被引量:56
2011年
以鄂尔多斯盆地二叠系下石盒子组盒8段储集砂体为研究对象,在众多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研究了盆地内下石盒子组盒8段沉积演化过程中储集砂体发育特征,主要表现为:岩石类型多样,包括含砾粗砂岩、中粒砂岩、细粒砂岩等;成因复杂:包括冲积扇砂体、河流砂体、辫状河三角洲砂体等;分布广泛:具有广覆式大面积分布特征。在上述基础上,系统深入分析了控制盒8大面积砂体分布的关键因素,主要包括:强物源、多物源供给是基础,多水系发育是前提,平缓古地貌是背景,高流速河流是动力。其中,强物源、多物源不仅为盆地内提供了丰富碎屑物质,而且控制着盆地内不同区域储集砂体的岩性特征;多水系发育为形成大面积砂体分布提供了条件,发源于物源区向盆地内搬运陆源碎屑物质的六条水浅流急的辫状河道在盆地中部汇合交叉控制着单层砂体厚度及其连片性。平缓古地貌控制着多河道发育和长距离搬运过程中河道摆动、迁移频繁,并相互叠置交叉。高流速河流控制着平缓古地形上发育的多河道不断交叉、复合。并定量计算了盒8段储集砂体沉积时的地形古坡度,平均坡降为1.10m.km-1,平均坡度为0.063°;古河流水体平均流速为8.31m.s-1。进而,结合盆地内钻井实际建立了下石盒子组盒8段独具特色的"强物源供给的缓坡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模式"。
田景春吴琦王峰林小兵张锦泉曹桐生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下石盒子组盒8段砂体特征
坳陷湖盆地震事件形成的震积岩特征及砂体叠置关系研究--以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为例
众所周知,在地球系统演化过程中地震事件是不断发生的,由地震事件所形成的震积岩在沉积圈层中广泛存在。深入研究震积岩特征、分析震积岩形成的地质意义对于认识地球演化过程中的重大地质事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
田景春王峰张锦泉曾传福
鄂尔多斯地区晚古生代沉积层序地层学与盆地构造演化研究被引量:123
2001年
基于现代沉积学理论和层序地层学思想 ,在鄂尔多斯地区晚古生代岩相古地理展布及演化特征分析基础上 ,对该区晚古生代地层进行精确划分、对比和层序地层学研究。进而按其沉积物特征和充填层序特点将这一时期沉积盆地厘定为三种类型 ,即晚石炭世本溪期至早二叠世早期 (太原期 )的陆表海盆地及裂陷 (坳陷 )盆地、早二叠世山西期近海湖盆和中、晚二叠世石盒子期和石千峰期的内陆坳陷盆地 ,在不同阶段的盆地中 。
陈洪德侯中健田景春刘文均张锦泉
关键词:沉积盆地盆地构造演化晚古生代
致密砂岩储层成岩作用特征与孔隙演化定量评价——以鄂尔多斯盆地高桥地区二叠系下石盒子组盒8段为例被引量:47
2014年
运用铸体薄片鉴定、扫描电镜、X-衍射等测试方法,系统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高桥地区二叠系盒8段储集砂岩的成岩作用类型及其对储层的控制作用。研究区致密砂岩储层沉积后经历了复杂的成岩作用,压实作用导致原生粒间孔大量丧失,胶结作用在降低原生粒间孔的同时增加了骨架颗粒的强度,有利于残余原生粒间孔的保存,交代作用表现为高岭石交代长石以及铁方解石交代石英碎屑,溶蚀作用使砂岩中不稳定的碎屑颗粒及胶结物溶解,改善砂岩储层的储集性,破裂作用形成微裂缝。通过对不同成岩作用在储集砂岩的孔隙生成和损失方面的定量评价研究后认为,压实作用使孔隙度减小最多,达22.40%~33.17%,平均降低27.166%;其次为胶结作用和交代作用,使孔隙度损失5.5%~17%,平均损失为10.01%;而溶蚀作用使孔隙度增加6.86%~8.41%,平均增加8.586%。正是上述多种成岩作用改造的最终造成了研究区致密砂岩储层的孔隙特征。
张兴良田景春王峰陈蓉张锦泉
关键词:孔隙演化成岩作用致密砂岩储层下石盒子组鄂尔多斯盆地
鄂尔多斯地区晚古生代陆相沉积层序地层学研究被引量:18
2001年
鄂尔多斯盆地区晚古生代陆相沉积占据了较长的时期 ,基于现代沉积学理论和层序地层学思想 ,本文从鄂尔多斯地区晚古生代沉积盆地的沉积特点出发 ,建立一套比较切合实际的层序地层划分方案 ,研究了该区晚古生代陆相沉积层序地层学 ,比较客观地反映了盆地沉积作用和构造演化历史。
侯中健陈洪德田景春刘文均张锦泉
关键词:层序地层学陆相沉积二叠系晚古生代沉积盆地
应用测井资料定量识别沉积微相——以鄂尔多斯盆地姬塬-白豹地区三叠系延长组为例被引量:34
2007年
沉积微相特征在测井曲线上有所反映。在关键井取心段沉积微相精细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研究各种沉积微相的测井响应特征,提取7个能反映沉积微相变化的测井相要素,并通过主成分分析提取若干可反映沉积微相变化的综合特征参数,建立各类沉积微相的测井识别模型,根据此模型对未取心井段的沉积微相进行自动识别。该方法从沉积成因角度出发,削减了测井曲线中的不确定因素,对未取心井段的沉积微相分析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表明数学地质在分析沉积环境中具有较大潜力。
倪新锋田景春陈洪德夏青松张锦泉窦伟坦姚泾利宋江海
关键词:沉积微相测井相数学模型
鄂尔多斯盆地早侏罗世富县期岩相古地理特征被引量:36
2001年
在综合研究钻井剖面、野外露头基础上 ,结合室内编图、地层对比资料 ,指出早侏罗世富县期冲积扇—河流相沉积与古地貌密切相关 ,其古地理格局受印支运动后古构造面上的五条河谷控制 ;区内存在的冲积扇 ,分布于深沟河谷的陡壁一侧 ,为进积型冲积扇 ;富县期 5条河流除晋陕河流为网状砂质河流外 ,其余均为低弯度砾砂质河流 ,边滩与洪泛平原微相沉积分布较广 ,并认为甘陕主河道流向为由西向东 ,“杂富县”
时志强韩永林张锦泉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岩相古地理冲积扇早侏罗世印支运动
鄂尔多斯盆地晚古生代沉积体系演化与煤成气藏被引量:46
2002年
笔者在研究鄂尔多斯盆地晚古生代沉积体系的基础上 ,对晚古生代生烃源岩、储集层、盖层形成与展布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沉积体系对煤成气藏的控制作用 ;并认为盆地内部晚古生代煤成气藏是地层封闭的岩性气藏 ,储集体的分布主要受河流 三角洲沉积体系的控制 ,特别是山 2期和盒 9期的河流 三角洲沉积体系的控制 。
汪正江陈洪德张锦泉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煤成气藏储集层盖层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