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揭示普洱茶茶褐素主要结构特征及化学组成,采用超滤膜和质谱等技术联用研究不同分子质量茶褐素类物质的化学组成差异。针对不同分子质量茶褐素类物质,分析测定其蛋白质、多糖、总多酚、活性基团等含量以及色差变化,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紫外光谱、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居里点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各分级样进行结构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随分子质量的减小,茶褐素不同分级样水溶液颜色越来越浅,活性基团含量变化不明显,但蛋白质、多糖、总多酚含量呈下降的趋势。茶褐素不同分子质量样品均含有较多的-OH基团、饱和C-H峰、C=C峰苯环,吸收峰出现在200 nm波长处。茶褐素m_(w)>300 kDa、500 Da
分析比较荡秋千运动对普洱茶茶褐素(theabrownin,TB)在高脂高糖高盐饮食大鼠血清内的代谢组学变化。采用1H-核磁共振(1H-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1H-NMR)代谢组学技术对14组大鼠的血清进行分析,归属、指认图谱中化合物,进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tion analysis,OPLS-DA),发现其中的差异及规律。结果显示:常规代谢综合征(metabolicsyndrome,MS)模型组大鼠血清中异亮氨酸、亮氨酸、缬氨酸、3-羟基丁酸相对含量显著低于常规正常对照组(P<0.05),丙氨酸、N-乙酰基-糖蛋白、谷氨酸、二甲基甘氨酸、甜菜碱、牛磺酸、精氨酸、糖原、甘油相对含量则显著高于常规正常对照组(P<0.05)。荡秋千TB高剂量组大鼠的3-羟基丁酸相对含量显著高于荡秋千MS模型组,而低密度脂蛋白/极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very 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VLDL)、乳酸、丙氨酸、精氨酸相对含量则显著低于荡秋千MS模型组。与常规正常对照组相比,荡秋千后的正常对照组大鼠血清中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异亮氨酸、3-羟基丁酸相对含量显著提高,而二甲基甘氨酸、精氨酸、糖原、α-葡萄糖相对含量则显著降低(P<0.05)。与MS模型组相比,荡秋千MS模型组大鼠血清中LDL/VLDL、异亮氨酸相对含量显著降低,而丙氨酸、乳酸相对含量则显著升高(P<0.05)。研究结果表明,荡秋千可明显降低血清LDL/VLDL相对含量,升高HDL相对含量,促进血糖代谢;荡秋千运动与TB处理具有协同增效的作用,在预防代谢综合征和心脑血管疾病方面具有很大潜力。
为探究新鲜玫瑰花发酵前后的代谢产物差异及其抗氧化活性变化,采用均匀设计试验优化了玫瑰花红茶加工工艺,测定了发酵前后提玫瑰干花水提物(dried rose petal water extract, RWE)与玫瑰花红茶水提物(rose black tea aqueous extract, RBTE)的主要成分并评估其体外抗氧化能力,使用非靶向代谢组学的方法分析其代谢物变化。结果表明,萎凋时间22 h、发酵温度31℃、发酵时间8 h为玫瑰花红茶加工的最优参数组合。RBTE总多酚、多糖含量显著高于RWE,花青素、游离氨基酸含量显著低于RWE(P<0.05)。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表明,玫瑰花发酵前后的提取物中共鉴定到2 028个代谢物,共筛选出24种显著差异代谢物,发现玫瑰花发酵后菊苣素、肌苷和去甲骆驼蓬碱含量增加,使玫瑰花红茶不仅具有独特的风味并赋予了生理调控、抗氧化及抗炎等功能。通过对差异代谢物进行KEGG富集分析发现玫瑰花红茶加工过程中对氨基酸类物质的影响最显著,对玫瑰花红茶的滋味品质形成有着重要影响。同时发现,RBTE表现出较强的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清除能力,说明发酵有助于增强玫瑰花的抗氧化活性。研究结果可为玫瑰花红茶功能活性研究及产品开发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