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易淑琼

作品数:26 被引量:63H指数:4
供职机构:暨南大学图书馆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7篇文学
  • 6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 1篇政治法律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6篇文学
  • 3篇叙事
  • 3篇文化
  • 2篇章太炎
  • 2篇日报
  • 2篇图书
  • 2篇图书馆
  • 2篇图书馆藏
  • 2篇女性
  • 2篇作家
  • 2篇华人
  • 2篇稼轩
  • 2篇稼轩风
  • 2篇馆藏
  • 2篇副刊
  • 2篇《星洲日报》
  • 2篇辨析
  • 2篇藏书
  • 1篇地方感
  • 1篇读书

机构

  • 25篇暨南大学

作者

  • 25篇易淑琼
  • 2篇罗志欢
  • 2篇赵维江
  • 1篇徐国荣

传媒

  • 3篇暨南学报(哲...
  • 2篇世界华文文学...
  • 2篇华文文学
  • 2篇海南师范大学...
  • 1篇世界民族
  • 1篇文献
  • 1篇图书馆建设
  • 1篇齐鲁学刊
  • 1篇情报杂志
  • 1篇图书馆论坛
  • 1篇图书与情报
  • 1篇宁夏大学学报...
  • 1篇佛山科学技术...
  • 1篇华侨华人历史...
  • 1篇广州大学学报...
  • 1篇民族文学研究
  • 1篇中国韵文学刊
  • 1篇粤海风

年份

  • 3篇2024
  • 1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5
  • 4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8
  • 2篇2005
  • 1篇2004
  • 3篇2003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向北方”与“在香港”——中国香港读书月刊《开卷》中国内地文学在场论析
2024年
《开卷》是中国香港第一本综合性图书导读月刊,尤以文学类图书评介为多,对内地现当代文艺的推介占有相当比例,成为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内地文学同海外读者见面的“南风窗”。这一“南风窗”内容取材“向北方”,却是基于位居中西文化交流点的中国香港开放性,基于自觉的“在中国香港”本土意识,建构内地现当代文学微型在场,着意呈现中国香港与内地文化的勾连,并以兼容雅俗、以雅化俗的方式,提倡读书风气,建构中国香港地区对中国文化历史的认同。
易淑琼
关键词:《开卷》开放性
文学神州·地方重构·女性经验——马华留华女作家的旅华书写
2024年
中国内地改革开放以来,马来西亚的旅华书写经历了从1990年代观光热中的“神州”书写到2000年代后马华留学生中国“在地”书写的阶段性变化。本文选取的四位留学内地的马华女作家其“在地”书写聚焦于北京、南京两座城市,表现出深浅不一的中华文化涵融,她们各具书写个性的文化“混血”式和比较性“在地”审美“凝视”,摒弃了1990年代“神州”书写某种微妙的优势居位的“祛魅”与解构,赋予各自旅居的城市以“地方感”,为马华社会重构作为“异乡”的文化原乡和人文“地方”,实际上也新生成了中国内地城市的“地方感”。其书写同时凸显了马华知识女性的跨域生命经验和自我主体意识,伸展着现代性心灵自由,包容、谦卑、柔软的对话式叙事笔调折射出由跨域文化交流延展出的开放性。
易淑琼
关键词:地方感女性经验
从华校校歌的演化看新加坡华人身份建构——基于校刊文献的视角
2024年
一战以后,东南亚各殖民属地的华校创办开始勃兴,不少华校制作出富于诗性的校歌,校歌歌词呈现出古风浓郁的传统抒情审美特质,亦具椰风蕉雨的在地风情,同时传达出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传统人文价值观。本文以新加坡华校为个案,以华校纪念刊及定期或不定期出版的其他校刊为主要原始文献,考察随着新加坡从英属殖民地到独立建国这一政治进程及变化的语言政策,原本复刻中国现代教育体制、承载侨民意识的传统华校从肇端到某种意义上作为传统华校精神遗存的“特选学校”的变迁。随着国家权力的形构,华校校歌审美、文化、政治内涵的变与不变,也折射出新加坡华人身份的复杂建构。
易淑琼
关键词:校歌
新加坡华人作家的中国叙事——以潮籍作家蓉子的中国在地书写为例被引量:1
2021年
新加坡在华经商、投资及各行业的专业人士的中国在地书写已渐成一种文学现象,祖籍潮州的新加坡知名企业家、作家蓉子2001年起居留上海经商、写作,并长期在新加坡华文大报开设专栏,书写上海和新加坡之间的双城故事。蓉子的中国叙事从潮州祖乡到上海"我城"均基于中华亲情,其叙事内置"新加坡眼",同时以中国经验反观新加坡,书写全球资本、技术、知识流动及中国改革开放背景下在中国的新加坡人的乡愁与"中国梦",思考新加坡的华语教育。以蓉子为代表的新加坡华人作家的日常化中国叙事通过情感共享、文化平视客观公正地传达出崛起的中国形象,重建新加坡华人关于祖乡的"集体记忆",呈现出新中两国良性互动的文化通道构建模式,对中国故事的讲述、海内外中华文化的传承、再造不无启迪。
易淑琼
关键词:蓉子文化再造
阅读视野嬗变中的王安石《明妃曲》被引量:2
2005年
宋代王安石《明妃曲》的阐释里程,可厘定为历史批评(诗旨)和美学判断(诗艺)两条线索。解读的重点在于备受争议的“人生失意无南北”和“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句。梳理、辨析《明妃曲》迄今为止的接受史、文本解读上的歧见或多义性阐释实际上清晰地勾勒出不同时代不同读者阅读视野的嬗变史,因为理解本身就是读者的主观性反响和文本的客观性存在二者的交互作用,故而,《明妃曲》的阐释实际上即成为姚斯所说的一种“当代的存在”。但不管每一时代的读者怎样试图求得确解,都有其阐释的局限性。
易淑琼
关键词:《明妃曲》历史批评
中国维度下“天使岛诗歌”史诗性与文学性再解读被引量:3
2012年
中美学术界均主要视“天使岛诗歌”为华裔美国文学/历史的奠基文本,突出其独特的“华裔感性”对于构建美国华裔新身份的重要性,无意中忽略“天使岛诗歌”作为早期中国“新移民”创作,同时也是北美华文文学拓荒性文本。其史诗性在于诗歌的怨语愁言反映出近现代“家国同构”模式上的文化民族主义思潮;其文学性在于作为一个民间集体文本,其精品多以富于民族趣味的“比兴”及使事用典等传统手法呈现移民们丰富、鲜活的感性。而“非诗性”应放在近代“诗界革命”后旧体诗词自身转型的诗史维度中理解。
易淑琼
关键词:文化民族主义诗界革命
民国南洋华侨文献出版热及“南洋”观辨析被引量:4
2016年
论文以民国代表性华侨著述的序、跋为切入点,分析阐述了民国南洋华侨文献出版热的背景和民国南洋华侨文献的出版特征,进而对民国公众认知中的"南洋观"进行了辨析。认为经济因素是民国南洋华侨研究热和出版热的内趋动力,经济话语贯穿南洋华侨研究文献始终。在"南洋作为常识"的出版热中,大众"南洋观"逐渐形成并呈现出流变性,即从我族中心主义转为基于经济互惠前提的平等合作、共存共荣的全新视角。目前呈散点分布状态的民国南洋华侨研究专题文献,亟待整合建构,由此发掘在大中国民族主义整一性视域下被遮蔽的辨证的"南洋"认知,有利于从源头破解历史上南洋华人与土著、中国与东南亚在各自的民族主义强势话语影响下形成的刻板成见,深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别史及华侨(华人)史研究。
易淑琼
关键词:华侨研究民国文献
暨南大学图书馆藏章太炎先生藏书及手迹被引量:3
2003年
章太炎先生生前藏书较为完整地收藏在广州暨南大学图书馆 ,藏书中有大量的太炎先生手迹 ,是深入研究太炎先生极为有益的材料。
易淑琼罗志欢
刘敏中词“援稼轩例”与元代前期词坛之稼轩风
2008年
刘敏中《中庵词》中有"援稼轩例"作,其对稼轩词的效法达到形似和神似的高度统一。刘敏中之学稼轩反映了元代前期词坛一种有意识的群体性审美追求,而元代前期稼轩风盛之原因是:稼轩词之创作"法度"为文人学词提供了可资模仿的便捷途径;稼轩词中英雄豪杰之气和当时"中州气象"式的审美趣向契合;学术文学风会造就了词的体式特征的某些类文、类曲的变异,而以文为词又雅不避俗的"稼轩体"成为体现这些变异的最好范本。
赵维江易淑琼
关键词:稼轩风
专题特色数据库建设还能走多远?——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反思被引量:26
2010年
基于科学发展的理念,对十年来专题特色数据库建设中的问题进行了反思。认为专题特色数据库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诸如面子工程、特色不特,各自为政,建用脱节等问题,这些问题均与科学发展的理念相悖。专题特色数据库的建设只有坚持全面、协调和持续发展的原则,才能跳出当前的瓶颈期,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易淑琼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专题特色数据库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