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万生
- 作品数:55 被引量:91H指数:5
- 供职机构: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历史地理艺术更多>>
- 郁达夫小说的形象特性
- 1999年
- 郁达夫小说人物形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强烈的体验性、紧迫的命运感、灼人的病态美。人物形象的体验性表现为情绪体验、内心体验和精神体验三个层次,具有很大程度的真实性;人物形象的命运感表现为穷愁感、苦闷感和多余感三个层次;人物形象的病态美则表现为忧郁美、孤独美、变态美三个层次。正是因为这三个人物形象特性。
- 蒋道文曹万生
- 关键词:小说人物形象体验性病态美
- 论20世纪30年代现代派的意象诗学被引量:1
- 2006年
- 20世纪30年代现代派引入了西方意象派理论并对意象内涵作了较为准确的理解,徐迟、邵洵美论述了意象派反浪漫主义的诗学史意义,并论及了客观性意义;朱光潜对中国古代诗学的意象内涵、意象形态、意象功能作了独特的研究,并创新性地研究了中国古代诗歌意象演变史。这些研究,不仅推动了现代派的意象诗的创作,对整个中国新诗理论与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西方诗学中国化、古代诗学现代化,具有开创性的历史意义。
- 曹万生
- 关键词:现代派
- 多重交叉的当下文坛
- 30年文学最深刻的转向有两个:80年代文化精英转向神学,是受动的人类历史价值的失落,二是90年代理论批评家转向大众,是主动的自身现实利益的选择。这是第一重交叉。第二重交叉是30年来文学的哲学价值论与文学范畴论的走向。哲学...
- 曹万生
- 论胡适诗学中诗性的衍化历程
- 2015年
- 胡适与梅光迪、任鸿隽(叔永)之论辩,表面是文言与白话之争,本质却是白话诗的诗性之争。胡适在初期白话诗学中主张用白话,强调清楚明白,强调用白话写的即是诗,忽略诗性,论辩中的任鸿隽、梅光迪主张重视诗性。1918年后,胡适逐渐改变关于诗性的看法,重视音乐性、具体性。他关于现代汉语多音节词的理论创新,为新诗的音乐性作出了初期的理论贡献。胡适的"影像"(意象)概念,源于意象派理论,同时也体现了胡适1919年以后对新诗诗性反思的成果,标志着胡适诗学的历史贡献。
- 曹万生王方
- 关键词:白话诗诗性音乐性影像
- 不是文言白话之争,而是白话诗性之争——评胡适与梅光迪、任鸿隽白话诗论辩的实质
- 1915-1917年胡适与梅光迪、任鸿隽的白话诗论争的实质,是胡适白话诗主张是否有诗性的问题。白话诗有两个内涵:白话与诗。白话与文言之说,既有胡适与梅光迪的误述,也有学术界的误读。胡适的误述是对白话语言的误述,认为白话即...
- 曹万生
- 论现代派的格律论被引量:1
- 2005年
- 格律论是现代派形式论的理论归宿。现代派引入研究了法国象征派和英美现代派的格律主张,对中国近体诗格律引入并进行研究,对形式感、形式美有独特的理解和把握。现代派提出了自己的新诗格律理论:叶公超的格律美在均衡本质论,新诗格律要具备节奏、音顿、韵律、对偶等具体内涵。在格律论上,何其芳、卞之琳、孙大雨的影响持续最久,贡献最大。
- 曹万生
- 关键词:现代派新诗格律
- 中国现代诗学的深化——40年代知性诗学:“包容的诗”与“戏剧化”
- 2015年
- 中国现代诗学发展到40年代中后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继30年代瑞恰慈来华讲学后,奥登(1907-1973,W.H.Auden,英国出生之美国诗人)、燕b荪(1906-1984,W.Empson,英国诗人、文学批评家)等于40年代来到西南联大讲学。由柯尔律治发端而由瑞恰慈、艾略特发展的知性理论,由于奥登等人来华的40年代传播与富有成果的创作,导致了40年代“中国新诗”诗人群的知性创作深化,这个深化,继承了30年代知性诗学中的诗是经验、睿智、调谐、避却抒情、非个人化、知性肉感化等诗学遗产,同时超越30年代而发展了瑞恰慈的“包容的诗”、“最大量意识状态”、综合、“戏剧化”诗学遗产,在30年代诗学继承后象征主义的象征的基础上,在卞之琳借鉴奥登的基础上,更加发展了他富于机智的创作特色,并提出了所谓“现代诗歌现实、象征、玄学的新的综合传统”的结论。
- 曹万生
- 关键词:现代诗学知性英国诗人
- 善与恶的悖论——读罗伟章小说被引量:2
- 2008年
- 善与恶的界限在罗伟章小说里重新定义并带有普遍的社会批判意义。善与恶有两重标准,一是法律、道德意义上的,一是公正、正义意义上的。法律的善与公正的善在罗伟章小说里成了悖论,这是罗伟章小说当代批判的意义所在。作家把公正与道德的善作为拯救的良方,但命运展示的却是公正的无力与法律的不公。
- 曹万生
- 关键词:小说悖论道德意义公正法律
- 论茅盾的艺术美感心理论
- 1987年
- 茅盾从艺术鉴赏和艺术创作两个角度,提出寓理于情、理重于情的艺术美感心理论,其中理重于情成为他最有特色的理论主张。茅盾阐明了小说家与诗人美感心理结构的差异及其与艺术体裁选择的内在关系,廓清了小说与诗歌创作心理规律的不同特点,论述了侧重再现客体的现实主义中长篇小说创作心理的特殊规律,在中国现代美学史上具有独特的理论价值。
- 曹万生
- 关键词:艺术美感中长篇小说创作心理诗歌创作中国现代文学史
- 现代文学语言研究的突破与经典的当代阐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侧记被引量:6
- 2011年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如何在当代文化架构下拓开新的研究领域,如何在当代文化建设中发挥应有的重要作用,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近年来十分焦虑的母题。这种焦虑,或西延与汉学碰撞时炎时凉,或内溯于新国学探求时有执着,或追问身份于现代汉语中渐成热点。
- 曹万生
-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当代文化文学语言研究文学研究会侧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