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凤好
- 作品数:9 被引量:82H指数:5
- 供职机构:深圳市南山区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臀部巨大黏液型脂肪肉瘤一例并文献复习
- 2013年
-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50岁,发现左臀部肿胀3个月入院.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发现左侧臀部肿胀,无明显疼痛及不适感,不发热,局部无发红、无破溃,无外伤史,左下肢无放射性疼痛及麻木,活动无明显异常.既往身体健康.
体格检查: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心肺未见明显异常;腹平软,未及包块,肝脾未及,全腹无压痛、反跳痛,脊柱、四肢无畸形;神经系统检查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专科情况:左侧臀部明显肿胀,深部可扪及一肿块,表面尚光滑,质软,活动差,无压痛,大小约15 cm×10 cm×9 cm,边界欠清,肿胀处可见皮肤浅表静脉扩张;右侧臀部无肿胀,双下肢活动正常,无水肿及静脉曲张,双侧腹股沟淋巴结未扪及明显肿大.
- 卫文俊陶霖玉齐柯王玉蓉曾凤好张好云冯铎
- 关键词:黏液型脂肪肉瘤左臀部文献复习腹股沟淋巴结放射性疼痛神经系统检查
- 乌司他丁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早期外周血单核细胞Toll样受体4表达的影响被引量:25
- 2012年
- 目的:研究乌司他丁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早期外周血单核细胞Toll-样受体4(TLR4)表达的影响。方法:将58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乌司他丁组(29例,予以常规治疗+乌司他丁)和常规组(29例,予以常规治疗),同时选择2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入院后第1、3、5、7、14天采集静脉血,对照组仅采血1次。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TLR4、CD14的表达,用ELISA试剂盒检测血浆TNF-α、IL-6的浓度,并分析与TLR4表达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在入院第1天常规组和乌司他丁组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TLR4表达明显增高(P<0.01),两组在入院后第3、5天TLR4表达逐渐降低,但仍高于对照组(P<0.05)。乌司他丁组与常规组相比,入院第1天治疗前,外周血单核细胞TLR4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入院后第3、5、7天乌司他丁组外周血单核细胞TLR4的表达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血浆TNF-a、IL-6浓度的变化与TLR4变化一致。结论: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早期外周血单核细胞表面TLR4的表达明显增高,乌司他丁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的拮抗和抑制作用与其抑制单核细胞表面Toll样受体4的表达从而抑制炎症反应有关。
- 卫文俊陶霖玉李蓉陈玲王玉蓉曾凤好
- 关键词:重症急性胰腺炎乌司他丁
- 钼靶下导丝定位活检在诊断触诊阴性乳腺病灶中的应用被引量:12
- 2013年
- 目的:探讨钼靶下导丝定位活检技术对触诊阴性乳腺可疑病灶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52例钼靶检查发现可疑病变而临床触诊阴性、彩超无特异发现的乳腺病灶进行钼靶下导丝定位后手术活检并送病理检查。结果:52例患者行钼靶引导下导丝定位均一次操作成功,术后病理报告:恶性病变16例,其中浸润性导管癌7例,导管原位癌6例,导管内癌早期浸润2例,浸润性小叶癌1例;良性病变36例,其中乳腺增生症15例,纤维腺瘤7例,轻~中度非典型增生5例,炎症性病变4例,导管内乳头状瘤3例,乳腺导管扩张症2例。乳腺癌检出率为30.8%,诊断准确率为100%。结论:钼靶下导丝定位乳腺活检定位准确,安全可行,可有效提高不可触及的乳腺病变切除活检的精确性,利于早期乳腺癌的发现。
- 卫文俊陶霖玉齐柯王玉蓉曾凤好黄银平张好云冯铎
- 关键词:钼靶X线摄影乳腺癌早期诊断
- TLR4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微血管密度的关系及临床意义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研究Toll样受体4(TLR4)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微血管生成的关系,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58例乳腺癌组织及30例正常乳腺组织中TLR4表达进行检测;用CD105标记肿瘤新生血管,计数乳腺癌及正常乳腺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VD)。结果:TLR4在乳腺癌和正常乳腺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9.0%和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组织平均MVD值明显高于正常乳腺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组织中TLR4的表达与MVD呈正相关(r=0.581,P<0.05);TLR4的表达和MVD计数与乳腺癌患者年龄、肿瘤大小、组织分级等因素无关(P>0.05),但与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关系密切(P<0.05)。结论:TLR4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增高,其异常表达与肿瘤MVD有关,促进肿瘤新生血管形成可能是其参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机制之一。
- 卫文俊张好云王玉蓉陶霖玉齐柯冯铎曾凤好
- 关键词:乳腺癌TOLL样受体4微血管密度
- 中期因子在分化型甲状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微血管生成的关系及意义被引量:14
- 2014年
- 目的研究中期因子(MK)在分化型甲状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微血管生成的关系,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58例分化型甲状腺癌组织及作为对照的20例正常甲状腺组织中MK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用CD105标记肿瘤新生血管,计数微血管密度(MVD);分析MK、MVD的相关性及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 MK在分化型甲状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86.20%(50/58),正常甲状腺组织中阴性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分化型甲状腺癌组织MVD值为93.61±21.46,明显高于正常甲状腺组织的10.32±3.56(P<0.01);分化型甲状腺癌组织中MK的表达与MVD呈正相关(r=0.624,P<0.05);MK在分化型甲状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是否侵犯包膜、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密切相关(P<0.05);分化型甲状腺癌组织中MVD计数水平与组织学类型、淋巴结是否转移、临床TNM分期有关(P<0.05)。结论 MK在分化型甲状腺癌组织中呈高表达,并与肿瘤新生微血管形成有关,两者在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转移中具有重要作用。
- 卫文俊王玉蓉陶霖玉齐柯张好云陈天文曾凤好
- 关键词:分化型甲状腺癌微血管密度
- 健康教育路径表在手足口病患儿家属中的应用被引量:10
- 2013年
- 目的:探讨自制健康教育路径表在手足口病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4月~2013年4月收治的100例手足口病息儿家属为研究对象,按住院时间分为常规护理组和健康教育路径组(干预组),比较患儿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和患儿家属手足口病相关知识掌握程度.结果:护理干预组患儿平均住院时间和平均住院费用均明显少于常规护理组(P<0.05),而护理干预组患儿家属手足口病相关知识掌握程度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P<0.05).结论:利用自制健康教育路径表对手足口病患儿家属实施健康宣教,能够明显缩短患儿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提高患儿家属对手足口病知识的掌握程度.
- 曾凤好
- 关键词:健康教育路径表手足口病护理质量
- 替比夫定联合苦参素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43例被引量:5
- 2013年
- 目的:观察替比夫定联合苦参素治疗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将85例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43例,采用替比夫定联合苦参素片治疗;单用组42例仅给予替比夫定治疗。观察治疗12周、24周、48周时治疗应答反应情况。结果:联合组和单用组HBV DNA阴转率在12周时分别为46.3%和32.2%,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在第24周(72.6%VS 46.8%),48周(81.9%VS 58.8%)时,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联合组和单用组HBeAg血清转换率在12周时分别为12.2%和6.4%,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在第24周(30.4%VS 9.37%)、48周(45.6%VS 22.1%)时,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两组患者肝功能复常率在12周、24周、48周时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在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现明显副作用。结论:替比夫定和苦参素联用能显著提高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疗效及HBeAg/HBeAb血清学转换率。
- 杨炯曾凤好
- 关键词:肝炎乙型慢性苦参素
- 人性化护理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中的应用被引量:12
- 2017年
- 目的探讨人性化护理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中的应用及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收治乳腺癌根治术患者112例,按患者住院编号随机分为观察组(n=56,采取人性化护理)和对照组(n=56,采取常规护理),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和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15.1±2.7)d vs(26.3±3.5)d,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8%vs14.3%,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6.4%,高于对照组的8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乳腺癌根治术中采取人性化护理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提高生活质量,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 钟海萍姚吐娟曾凤好
- 关键词: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人性化护理常规护理并发症
- 乳腺癌组织中midkine表达与微血管生成的关系及临床意义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研究中期因子(midkine,MK)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微血管生成的关系,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62例乳腺癌组织及32例乳腺良性病变组织(对照)中MK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用CD105标记肿瘤新生血管,计数微血管密度(MVD);分析MK、MVD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 MK在乳腺癌组织和乳腺良性病变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8.7%(55/62)和12.5%(4/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组织平均MVD值为21.81±3.53,明显高于乳腺良性病变组织9.52±2.96(P<0.05);乳腺癌组织中MK的表达与MVD呈正相关(r=0.601,P<0.05);MK的表达和MVD计数与乳腺癌患者年龄、肿瘤大小、组织分级等因素无关(P>0.05),但与是否伴有淋巴结转移及临床TNM分期关系密切(P<0.05)。结论 MK在乳腺癌组织中高表达,并与乳腺癌组织微血管生成有关,二者在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转移中具有重要作用。
- 卫文俊曾凤好王玉蓉陶霖玉齐柯孔恒
- 关键词:乳腺癌微血管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