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曾司鲁

作品数:26 被引量:87H指数:7
供职机构:江西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3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2篇血管
  • 10篇动脉
  • 8篇脑动脉
  • 7篇脑内
  • 5篇动脉系统
  • 5篇脑动脉系统
  • 5篇脑内血管
  • 5篇静脉
  • 4篇神经分布
  • 4篇脑血
  • 4篇脑血管
  • 3篇延髓
  • 3篇肾上腺
  • 3篇肾上腺素
  • 3篇肾上腺素能
  • 3篇年龄
  • 3篇组织化学
  • 3篇外科
  • 3篇外科解剖
  • 3篇显微外科

机构

  • 26篇江西医学院
  • 1篇南京大学

作者

  • 26篇曾司鲁
  • 18篇袁龙庆
  • 9篇林雪群
  • 2篇许光全
  • 1篇高摄渊

传媒

  • 10篇解剖学报
  • 8篇解剖学杂志
  • 3篇神经解剖学杂...
  • 3篇中国组织化学...
  • 1篇国外医学(神...
  • 1篇江西医学院学...

年份

  • 2篇1996
  • 1篇1995
  • 2篇1994
  • 3篇1993
  • 2篇1992
  • 1篇1991
  • 1篇1990
  • 1篇1989
  • 1篇1988
  • 2篇1987
  • 4篇1986
  • 3篇1982
  • 1篇1981
  • 1篇1966
  • 1篇1965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年龄人脑视皮质毛细血管密度的计量分析被引量:6
1993年
本文应用碱性磷酸酶染色,按立体学方法观测了不同年龄(14岁以下儿童4例,成年人2例,60岁以上老人2例)共8例人脑视皮质有纹区各层毛细血管的密度(各层均取40个数据).结果:成年组视皮质第三层血管网3c亚层(位于皮质第Ⅳc层)毛细血管密度平均为1580.79±47.73mm/mm^3;儿童组为1087.19±44.90mm/mm^3;老年组为619.95±21.39mm/mm^3.经方差分析检验,P<0.01,说明在第三层血管网3c亚层三个年龄组之间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讨论了各年龄组之间视皮质有纹区毛细血管密度差异与机能的关系.
林雪群袁龙庆曾司鲁
关键词:视皮质毛细血管
国人脑动脉系统的研究——五、新生儿大脑内动脉的配布被引量:2
1982年
用注射、固定透明的脑厚切片在立体解剖显微镜下观察了十一个新生儿大脑内微动脉的走行与配布。各大脑动脉在大脑表面反复分支,互相吻合,形成多角形和不规则形的软膜动脉网。各脑回内微动脉的走行和配布形象具有共同特征。皮质动脉由软膜动脉网发出,与脑表面垂直穿入大脑皮质,在皮质内是直行的,排列整齐,随沟回起伏。皮质长动脉管径为16~31微米,短的为7.5~15.4微米,形成多角形或不规则形的毛细血管网。髓质动脉从回顶穿入的完全直行,长的直达髓质深部,管径为48~61微米,短的只35~47微米。从脑沟穿入的髓质动脉在皮质内是直行的,至髓质则有不同程度的弯曲,随同纤维方向行走。髓质动脉的分支也都以直角分出,行一短程,又“T”形分叉,互相连接,构成近似长方格形的毛细血管网。中央动脉由脑底等处穿入,至纹状体的动脉在穿入脑实质以后,沿壳核浅层扇形分开,弧形上行;丘脑的动脉从后外、下内及上面各方面穿入,分支也均呈锐角,经3~4级分支后形成多角形,三角形、近圆形和不规则形毛细血管网。内囊的动脉多顺纤维方向行走,也直角分支,“T”形分叉,形成近似长方格形的毛细血管网,但杂有横行从豆状核至尾状核的分支。
曾司鲁李旭光袁龙庆
关键词:脑回髓质配布新生儿间脑
国人中脑静脉的显微解剖
1987年
本文报道采用动-静脉连续灌注法,区别动、静脉。经厚切片透明,在SXP-1手术显微镜下观察了27例(54侧)成人中脑浅层的脚间静脉、后交通静脉、大脑脚外侧静脉、旋大脑脚静脉、脑桥中脑沟静脉、中脑外侧静脉、结合臂静脉、小脑前中央静脉和四叠体静脉的形态、出现率、收集属支及汇流情况。还观察了10个中脑内部静脉的中脑前内侧、前外侧、外侧和后静脉的起始、行程、穿出点和汇流情况。同时作了3个中脑静脉造影作为对照,并结合临床进行了讨论。
张学军曾司鲁袁龙庆
关键词:中脑浅静脉显微解剖
国人延髓静脉的显微外科解剖被引量:2
1987年
采用动一静脉连续灌注和厚切片透明法,在SXP-1手术显微镜下详细观察了27个成人延髓浅层的延髓前正中、前外侧、外侧、后正中、中、下横静脉、橄榄后静脉、桥延沟静脉和第四脑室带静脉等的形态、类型及汇流情况和10个延髓内部静脉的行程、位置及穿出点,并结合静脉进行了讨论。
张学军曾司鲁袁龙庆
关键词:第四脑室静脉网橄榄核延髓
大鼠脑内血管的单胺能神经分布——免疫组织化学法研究被引量:3
1992年
本实验应用ABC免疫过氧化物酶法,以酪氨酸羟化酶(TH)作为标记物,观察了10只Wistar大鼠脑实质内血管的中枢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分布。脑实质内血管壁明显可见免疫反应阳性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纤维。对端脑皮质、海马、下丘脑、脑桥、延髓各部位血管的神经形态进行了描述。皮质血管的阳性纤维数量较多,纤维较细,相互交织成网,膨体可见;髓质内血管的阳性纤维较稀,似线样结构。讨论了中枢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对脑实质内血管以及局部脑循环的作用。
林雪群袁龙庆曾司鲁
关键词:脑内血管神经分布免疫组织化学酪氨酸羟化酶
国人大脑深静脉的观察被引量:5
1982年
本文在立体显微镜下解剖了50侧大脑半球的大脑深静脉,同时应用灌注、厚切片、透明等方法观察了死后24小时内的11个新生儿的大脑深静脉,结果为:一、大脑内静脉主要由丘纹上静脉弯曲向内后方形成。按其接受属支的不同,可以分为六型。在室间孔后缘起始的占80.00%±5.66;在丘脑前1/3处和中1/3处起始的分别占12.00%±4.60和8.00%±3.84,其静脉角的位置均向后移。对丘纹上静脉、透明隔静脉、脉络膜丛上静脉等的位置行程及汇流情况进行了统计与描述。二、基底静脉由大脑前静脉、大脑中深静脉和侧脑室下静脉合成。侧脑室下静脉汇入基底静脉的占96.00%±2.77;大脑前静脉和大脑中深静脉参与形成基底静脉的分别只占70.00%±6.48和68.00%±6.60,其它直接注入附近硬膜静脉窦。三、在透明冠状厚切脑片中,可见侧脑室外侧角以外的髓质内有纵行吻合静脉,收集髓质内的辐射状小静脉,汇流于丘纹上静脉、透明隔静脉和侧脑室内侧静脉等。并证实髓质内辐射状小静脉与引向大脑表面的浅静脉是互相交错和吻合的。
曾司鲁袁龙庆李旭光
关键词:大脑内静脉室间孔髓质小静脉间脑基底静脉
国人脑桥静脉的显微解剖
1986年
用动—静脉连续灌注和厚切片透明法,在SXP-1手术显微镜下观察了27个(54侧)新鲜成人脑的脑桥浅静脉和其中的10个脑桥内部静脉的形态、位置、起源、类型、汇流和内部静脉穿出点。脑桥浅静脉包括脑桥前正中静脉、脑桥前外侧静脉、脑桥外侧静脉。脑桥上横静脉和脑桥下横静脉。对脑桥内部的前内、前外、外侧和后静脉及其长静脉、短静脉和周边小静脉作了描述与讨论。
张学军曾司鲁袁龙庆
关键词:浅静脉手术显微镜静脉血
国人脑动脉系统的研究 Ⅲ.小脑的动脉被引量:12
1981年
在解剖学某些专著[1,2]和神经解剖学课本中[3]对小脑动脉的叙述均较简单。毛增荣[4]、钟世镇[5]、侯竞存[6]和Огнева[7]等观察过小脑动脉的发出部位、支数和管径等。Крулачев[8]与Огнев[9]研究了小脑动脉的分支和分布范围.
曾司鲁李旭光
关键词:动脉齿状核小脑
脑血管的神经分布被引量:3
1993年
早在十七世纪,一些科学工作者就提出了脑血管是否有神经分布的问题。到本世纪60~70年代,随着急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不断升高,人们对脑血管神经分布的研究更加广泛和深入。目的在于,通过研究进而弄清脑血管的神经源性调节,力求揭示脑循环的神经调控机制,为脑血管疾患的发病机制和临床治疗提供形态学资料。
林雪群曾司鲁袁龙庆
关键词:血管
自发性高血压鼠脑内血管的单胺能神经分布被引量:1
1996年
采用ABC免疫过氧化物酶法,以酪氨酸羟化酶(TH)作为标记物,对8只雄性自发性高血压鼠(SHR)和4只正常血压鼠(WKY)作为对照组脑实质内血管的中枢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分布进行了观察。在自发性高血压鼠的端脑皮质、下丘脑、脑桥实质内血管均可见呈棕褐色,似单一细线状结构的免疫反应阳性纤维。测量了各部脑实质内血管的纤维密度,与正常血压鼠同部位脑实质内血管上的纤维密度比较明显增大。经统计学处理,各部P值均<0.05,表明在高血压鼠和正常血压鼠脑实质内血管的中枢去甲肾上腺素能纤维的密度有明显的差异。这可能为高血压鼠较正常血压鼠有更高的交感神经活性提供一个形态学基础,并提示交感神经在自发性高血压鼠的高血压维持和发展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林雪群曾司鲁
关键词:脑血管高血压神经分布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