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学林

作品数:57 被引量:193H指数:7
供职机构:南华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交通运输工程建筑科学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0篇期刊文章
  • 13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51篇医药卫生
  • 2篇机械工程
  • 2篇建筑科学
  • 2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化学工程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5篇腰椎
  • 20篇脊柱
  • 14篇椎间盘
  • 13篇手术
  • 9篇微创
  • 8篇融合术
  • 8篇椎体
  • 8篇内固定
  • 7篇入路
  • 7篇前路
  • 7篇椎弓
  • 7篇椎弓根
  • 7篇椎间盘突出
  • 7篇疗效
  • 7篇固定器
  • 7篇腹腔
  • 7篇腹腔镜
  • 5篇腰椎间盘
  • 5篇腰椎间盘突出
  • 5篇置换术

机构

  • 57篇南华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 1篇郴州市第一人...

作者

  • 57篇李学林
  • 43篇王文军
  • 42篇晏怡果
  • 25篇王程
  • 24篇薛静波
  • 22篇欧阳智华
  • 19篇王麓山
  • 12篇姚女兆
  • 8篇宋西正
  • 6篇胡文凯
  • 6篇贺更生
  • 4篇朱一平
  • 3篇蔡斌
  • 3篇韩冬
  • 2篇江伟凡
  • 2篇彭庆明
  • 2篇徐湘萍
  • 2篇王明
  • 1篇刘利乐
  • 1篇韩东

传媒

  • 6篇中国矫形外科...
  • 4篇中南医学科学...
  • 3篇中国脊柱脊髓...
  • 3篇中国微创外科...
  • 3篇脊柱外科杂志
  • 2篇医学临床研究
  • 2篇中国医药指南
  • 2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当代医学
  • 1篇中国内镜杂志
  • 1篇中国临床解剖...
  • 1篇中华骨科杂志
  • 1篇中华创伤杂志
  • 1篇北京生物医学...
  • 1篇海南医学
  • 1篇南华大学学报...
  • 1篇中国高等医学...
  • 1篇中国中医骨伤...
  • 1篇中华解剖与临...
  • 1篇中国伤残医学

年份

  • 1篇2023
  • 4篇2022
  • 4篇2021
  • 3篇2020
  • 10篇2018
  • 6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4
  • 5篇2013
  • 11篇2012
  • 2篇2011
  • 4篇2010
  • 3篇2009
5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外固定器整复下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伤椎体后壁破损的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疗效分析
宋西正王文军李学林王麓山晏怡果姚女兆欧阳志华薛静波
三维CT引导下行上胸椎活检及经皮椎体成形术的临床应用效果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探讨三维CT引导下行上段胸椎椎体活检及经皮椎体成形术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 2015年6月至2017年11月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脊柱外科对20例上胸椎骨折(T1~5)患者(共涉及26节椎体)在三维CT的引导下行椎体穿刺活检术以及在遥控骨水泥自动推进器下行经皮椎体成形术。观察活检的结果、骨水泥的注射量及注射的并发症,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进行疼痛评分,比较患者术前、术后VAS评分结果。结果 20例患者均能成功取出组织进行活检,其中5例活检结果为骨质疏松性骨折,15例为转移瘤,为肿瘤患者的进一步治疗提供了病理学依据;骨水泥注入量为(2.6±1.2) m L,骨水泥渗漏率约为11.5%,无肺栓塞及肢体感觉功能障碍等并发症发生;患者术后VAS评分为(3.4±1.9)分,明显低于术前的(6.6±2.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维CT引导下,能精准地进行上段胸椎的活检及经皮椎体成形术,疗效满意,且安全性较高。
徐准晏怡果王文军王程李学林薛静波
关键词:三维CT活检椎体成形术
不同入路椎间融合术中腰椎融合器的生物力学性能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探讨不同入路椎间融合术中腰椎融合器的生物力学性能,为临床合理选择手术方式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基于正常人L3~4节段的CT扫描数据,采用3D打印技术进行钛合金椎间融合器制作,设备为EOSINT M280(EOS GmbH公司,德国)。建立完整的腰椎三维有限元模型,通过实验模型进行不同入路的生物力学性能测定并进行对比研究。手术入路包括前路腰椎间融合术(an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ALIF)、后路腰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直接外侧腰椎间融合术(direct later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DLIF)和经椎间孔入路腰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在L3椎体表面施加500 N的模拟重力和10 N·m力矩,模拟腰椎前屈、后伸、左侧弯、右侧弯、左旋转、右旋转6种生理活动,观察力学性能差异。结果行不同入路腰椎融合术后,ALIF以及DLIF模型的预测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和椎间融合器应力显著低于PLIF和TLIF模型;ALIF、DLIF以及TLIF模型的终板应力较PLIF显著降低。结论在4种不同入路的选择中,ALIF、DLIF术后模型的ROM、融合器应力、终板应力均有良好表现。结合临床ALIF的局限性在于前路手术操作相对复杂,容错率较低,而DLIF入路效果与ALIF相似,且具有更好的综合性优势,同时在临床操作过程中更适合于微创手术。
陈政宇李学林晏怡果
关键词:椎间融合术生物力学活动度
单侧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被引量:16
2012年
目的探讨采用单侧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TLIF)内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9年1月~2011年4月采用微创单侧椎弓根钉棒联合单Cage固定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表现为单侧下肢神经根症状的腰椎退行性变患者36例,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影像学观察椎间隙高度及椎间融合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scale,VAS)评分和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评估临床效果。结果 36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90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150 mL。3例出现并发症,硬脊膜撕裂2例,术中予以修补,其中1例出现脑脊液漏,经对症处理术后6 d内脑脊液漏停止;1例术后出现神经缺失症状加重,通过及时血肿清除、神经根减压后损伤症状消失。所有患者平均随访18.6个月。末次随访矢状面X线片示椎间隙高度从术前(5.78±1.92)mm增至(10.35±1.21)mm,椎间融合率为94.4%。末次随访腰痛VAS评分及腰腿痛VAS评分与术前相比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JOA改善率为84.4%。结论单侧MiTLIF内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对腰椎后部结构破坏小,术中出血少,椎间隙高度恢复满意,并发症发生率低,手术疗效好,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王文军薛静波晏怡果王麓山朱一平李学林
关键词:腰椎椎间盘移位椎管狭窄脊柱融合术内固定器
外固定器联合经皮椎体植骨微创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影像学评价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探讨经皮外固定技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影像学变化结果。方法 2007年1月~2008年12月,对39例采用外固定联合经皮椎体植骨术治疗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进行临床随访观察。测量并计算术前、术后、拆外固定前及末次随访时的局部后凸角、椎体前缘高度丢失率及椎管狭窄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该术式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疗效。结果 39例患者平均随访37.6个月,骨折节段分布为T9~L4。神经功能按美国脊柱创伤学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神经功能分级标准分级:D级8例,E级31例;8例D级患者于术后3周~3个月均恢复为E级,随访无神经功能损伤加重病例出现。术后的局部后凸角、椎体前缘高度及椎管狭窄率均明显改善,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时局部后凸角及椎体前缘高度均有少量丢失,但与术前相比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1),椎管狭窄率无丢失。结论采用外固定联合经皮椎体植骨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可获得良好的矫形效果,是一种胸腰椎骨折可靠的治疗方法。
宋西正王文军宋林章姚女兆王麓山王程李学林
关键词:胸椎腰椎外固定器骨移植
带血管肋间神经移位重建截瘫膀胱功能的初步临床应用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带血管肋间神经移位、腓肠神经移植桥接吻合骶神经根重建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障碍的可行性及初步临床疗效。方法:胸腰段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障碍7例患者,选择截瘫平面以上最近位2条正常的肋间神经,完整游离后移位到腰后,显露骶2、3神经根起始部,选择性切断每条神经根的大部分神经束;取同侧等长度的带血管腓肠神经;行2股电缆式移植桥接吻合移位的肋间神经近端与骶2、3神经根远端,每股缝合2~3针,吻合肋间血管与腓肠神经血管、腓肠神经血管与臀下动脉。分析本组病例的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结果:手术时间为120~180分钟,平均150分钟;术中出血量为350~550ml,平均400ml;住院时间10~14天,平均12天;随访8~12个月,平均9个月,1例术后12个月有排尿、排便反射及主动排尿功能的恢复,但仍存在轻度的尿失禁,会阴部S1~2级的感觉恢复,右提睾反射恢复,2例术后10个月有排尿便意改善,1例术后9个月出现会阴部S1~2级的感觉恢复,1例术后6个月无明显改善。结论:应用截瘫平面以上正常的带血管肋间神经移位、带血管腓肠神经移植吻合骶神经根重建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障碍的可控性排尿功能是可行的和有效的,重建的排尿功能最接近生理性,可能是目前重建弛缓性膀胱功能的理想方法之一。
张健王文军姚女兆李学林
关键词:肋间神经移位弛缓性膀胱骶神经根
一种氟芳烃氨基酸及其合成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氟芳烃氨基酸及其合成方法,是以含氟苄基溴/氯和氨基酸锌试剂为原料,在非质子型溶剂及惰性气体中,镍催化剂催化下,于70~100℃下反应2h,经分离纯化得到氟芳烃氨基酸。该方法反应体系简单,反应条件温和,无需...
王震贺春阳曾要富江伟凡李学林龙鳞
HUCMSCs移植对大鼠亚急性脊髓损伤GAP-43和SPRR1A蛋白表达及神经功能的影响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的人脐带源性间充质干细胞(H UCMSCs)移植对大鼠亚急性脊髓损伤GAP-43和SPRR1A蛋白表达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92只SD大鼠分为五组:行全椎板切除、未建模、未移植12只(A组);建模后未移植干细胞20只(B组);建模后移植1×106个干细胞20只(C组)、建模后移植3×106个干细胞20只(D组)、建模后移植5×106个干细胞20只(E组).在C、D、E组移植术后d1、d7、d14、d21对五组进行运动功能评分,取损伤脊髓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检测GAP-43和SPRR1A蛋白表达,荧光显微镜观察干细胞在脊髓损伤区聚集迁徙情况.[结果]C、D、E组脊髓损伤区运动功能恢复和GAP-43、SPRR1A蛋白的阳性表达均显著高于A、B组,但D组、E组较C组显著增高,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荧光证实HUCMSCs在脊髓损伤区及其周围明显聚集并存活;BBB评分A组无变化,C、D、E组高于B组,D、E组高于C组,D组与E组无差异.[结论]HUCMSCs移植治疗亚急性期脊髓损伤,可促进脊髓损伤区域GAP-43及SPRR1A蛋白的高表达,改善大鼠的运动功能,选择3×106个干细胞作为静脉移植剂量经济高效.
张健李勇王文军王程李学林姚女兆
关键词:脊髓损伤
内窥镜辅助下前路侧块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上颈椎不稳
目的:探讨内窥镜辅助下前路侧块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治疗上颈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13例寰枢关节不稳患者行内窥镜辅助下前路侧块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的治疗。评价内容包括颈痛疼痛视觉模拟...
姚女兆王文军王麓山晏怡果李学林欧阳志华
文献传递
经皮脊柱内镜技术治疗椎间盘源性马尾综合征5例疗效观察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探讨经皮脊柱内镜技术治疗椎间盘源性马尾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2016年12月采用脊柱内镜技术治疗5例椎间盘源性马尾综合征的临床资料。其中椎间盘突出位于L_5/S_1 3例,L_(4/5)、L_(2/3)各1例。5例均在脊柱内镜下摘除突出椎间盘,行根管及椎管减压。结果 5例均完成手术,未发生神经根损伤、硬膜囊撕裂、椎间隙感染等并发症。5例于术后即刻下肢疼痛均缓解,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由术前(7.8±0.7)分降为(2.8±0.7)分。术后第3天复查MRI提示椎管及根管无明显受压。1例术后第5天椎间盘突出复发行二次内镜手术。5例随访6~24个月,平均12.4月。末次随访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paedic Association,JOA)下腰痛评分为23.6±2.4,优4例,良1例。术后3个月下肢肌力2例由术前Ⅲ级恢复至Ⅳ级,3例由术前Ⅳ级恢复至Ⅴ级。鞍区及会阴部感觉2例于术后6个月、2例12个月恢复正常,1例术后15个月部分恢复,仍残留部分感觉异常。直肠膀胱功能方面:3例小便费力不尽感者于术后5~7个月恢复正常,1例尿潴留者术后1年仍需间断导尿,有大便不尽感且偶发肠胀气。结论脊柱内镜技术是治疗椎间盘源性马尾综合征的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方法。
徐准晏怡果王程薛静波李学林欧阳智华王文军
关键词:马尾综合征腰椎间盘突出疗效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