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容芳

作品数:19 被引量:53H指数:4
供职机构: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经济管理
  • 12篇社会学
  • 4篇文化科学
  • 1篇政治法律
  • 1篇艺术

主题

  • 4篇村落
  • 3篇行动逻辑
  • 3篇仪式
  • 3篇社会
  • 3篇社会规则
  • 3篇逻辑
  • 3篇民俗
  • 3篇白族
  • 2篇秩序
  • 2篇秩序建构
  • 2篇少数民族
  • 2篇社会融入
  • 2篇思政
  • 2篇文化
  • 2篇民族
  • 2篇高校
  • 1篇大学生
  • 1篇地方性知识
  • 1篇滇缅公路
  • 1篇滇西

机构

  • 18篇昆明理工大学...
  • 10篇华中师范大学
  • 1篇中南财经政法...

作者

  • 19篇李容芳
  • 2篇李雪萍
  • 1篇王雪

传媒

  • 1篇电影文学
  • 1篇中央民族大学...
  • 1篇当代青年研究
  • 1篇云南师范大学...
  • 1篇云南社会科学
  • 1篇中国人才
  • 1篇湖北民族学院...
  • 1篇民族论坛
  • 1篇辽宁师专学报...
  • 1篇民族艺术研究
  • 1篇西北民族大学...
  • 1篇原生态民族文...
  • 1篇贵州师范学院...
  • 1篇文山学院学报
  • 1篇山东女子学院...
  • 1篇中国校外教育...
  • 1篇江汉学术
  • 1篇贵州民族大学...
  • 1篇萍乡学院学报

年份

  • 1篇2020
  • 2篇2019
  • 8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3
  • 3篇2012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规则与秩序:庭院空间生产的小农行动逻辑——以丽江金山白族Y社区为例被引量:7
2017年
规则可用于分析国家权力制度变迁和乡土社会秩序流变。社会规则生产的终极目的和无意后果在某种程度上权威性地投射出个体与社会关系重构图景。规则作用于社会秩序的调节与其在制度建构中的演化和生存独立性相关。以庭院空间生产中小农的行动逻辑来解析规则的生产是从微观视角对农村社会秩序的生发与规则形成进行解读。小农作为农村最重要的劳动力主体和社会组织,透过其在庭院空间生产中的行动逻辑,可分析农村社会秩序变迁与规则生产过程。农村社区庭院空间生产过程是规则运作下小农行动策略的连续调整,从复杂多变的乡村社会变迁场域中抽离出庭院空间这一小农行动空间,探析"规则—行动"框架下小农行动逻辑是了解小农行动的新视角。
李容芳
关键词:社会规则庭院空间小农生产
主体间性逻辑:自媒体语境下的大学思政课堂建构被引量:1
2018年
自媒体语境下,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通过手机终端成为典型媒介改变了大学生学习方式与生活习惯。作为课堂主体的大学生交往路径依赖更迭使得高校思政课堂遭遇传统建构模式失序。思政课堂秩序重构逻辑起点在于对已有主体间性课堂建构研究与实践的总结与反思基础上,探寻思政课堂失序的突破路径。探究并正视课堂主体对自媒体过度依赖的原因,通过建构主体间性课堂互动逻辑以戒除或减少对自媒体过度依赖是该课堂建构的目标所在。本文借鉴以往对自媒体与思政课堂关联诸多研究,探讨多中心的主体间性课堂互动逻辑建构。
李容芳
关键词:自媒体互动
化賨的逻辑:功能结构、规则遵从与变迁理路——基于滇西藏彝走廊的研究被引量:1
2018年
民间社会组织或文化现象的生成与发展有其自身逻辑,也与特定环境相关联。"賨"是藏彝走廊常见的内源性社会组织与交往方式,"化賨"现象在滇西少数民族族群的社会交往、经济生产中的作用不止于简单自我服务,业已成为社会关系网络的重要联结渠道。若以"结构功能——规则遵从——秩序建构"社会行动框架引发对区域社会现象背后行动逻辑关注,即倡导以动态背景来研究藏彝走廊化賨等特有社会现象,对"化賨的逻辑"这一命题有悖论、有张力、有交融的实践出发性背景下进行讨论。
李容芳
关键词:藏彝走廊
变迁语境下的少数民族村落仪式民俗——以布依族“报笨”为例被引量:4
2016年
社会转型与变迁成为村落生存的外部环境诊断意味着村落后乡土特征的呈现,这促使村落以内部结构调整与文化变迁来消解来自外部环境之不一致带来的不适。少数民族村落空间的特殊性将村落与民俗二者绑定为一体,仪式民俗的展演是集体记忆与集体认同的实践结果。"报笨"作为布依族重要的仪式民俗,面对其社会空间变迁所呈现的式微值得关注。面对布依族村落后乡土时代背景下"报笨"民俗传承的困境,"报笨"民俗在村落变迁中呈现消逝和融合之外,亦可探讨其他可能性出路。
李容芳
关键词:村落少数民族
传统文化对高校人才素质培养的促进作用
2013年
新的时代背景之下,社会各领域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对知识结构丰富、文化素养高、专业技能扎实、创新意识强的复合型人才需求更大。因此,高校在培养人才方面,不仅要重视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更要重点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而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含丰蕴智慧。充分利用我国传统文化、挖掘传统文化对人才素质培养的促进作用,是高校教师面临的一个现实课题。
李容芳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人才素质培养精神教育学生思想教育
变迁与融入:少数民族妇女跨区域婚姻迁移的逻辑——兼评《怒江傈僳族妇女跨省婚姻迁移研究》被引量:2
2019年
当下少数民族妇女跨区域婚姻迁移日渐频繁,通婚圈逐渐扩大的趋势与国家制度和经济改革具有同向性。若将婚姻迁移中个体行为逻辑起点考察置于其所处社会结构与秩序变迁之下,必将得出社会融入源自多重社会关联的行动逻辑。陈业强的女性学著作《怒江傈僳族妇女跨省婚姻迁移研究》对少数民族妇女通婚圈的研究恰巧对不同历史阶段少数民族妇女婚姻迁移影响因素中的传统与理性动力机制提出了新的理解视角。
李容芳
关键词:社会变迁社会融入婚姻迁移
《“三元化社区”治理张力及其消解》评述
2019年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城市与乡村的地域界限不再泾渭分明。传统以城市社区、农村社区、城中村等地域形态作为观察维度在城乡日渐融合的当下显然已经不具备足够解释力。高飞副教授的新著《"三元化社区"治理张力及其消解》从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中间"阶段切入,将"主体"视角带回社区研究中心,针对由村至城转变的社区过渡形态进行理论分析和立体解读,提出了富有极强解释力的"三元化社区"概念,回应了城乡关系剧烈变化引发一系列冲突的现实关切,论述了何种治理模式适合"三元化社区"等重要且紧迫的问题,为社区理论研究和治理实践开辟了新的理解通道。
李容芳王雪
关键词:城乡社区
文化秩序与少数民族村落仪式民俗变迁——基于山地白族哭嫁与哭丧的对比研究被引量:3
2018年
社会人类学话语体系之中,仪式民俗对群体而言具有普遍性,绝非偶发或边缘,其在传统文化体系中有着重要作用。传统哭嫁与哭丧仪式具有表演性、文化性、历史文本性,其变迁反映社会结构的变化整合。以往研究对哭嫁与哭丧叙事形态与社会功能研究未能解释看似同源的哭嫁与哭丧仪式民俗为何在同语境下变迁之结果大相径庭。社会学典型研究的文本书写与对象建构将哭嫁与哭丧仪式民俗置于特定情境下进行对比研究可探析村落仪式民俗变迁逻辑。
李容芳
关键词:文化秩序
从历史性到实践性:滇缅公路空间生产与转向
2018年
道路空间生产与资源互通、人口流动、社会交往等因素相关联已是不争的事实。滇缅公路空间生产中边疆地区国家化勾连的重要历史虽然被凸显,也丝毫不能遮蔽其物理性空间实体背后的社会性。若想打破传统研究视滇缅公路为通行载体的刻板印象,得从社会学角度讨论滇缅公路道路空间生产。这既是对以往研究的丰富,也延伸了时间视域之外道路空间生产的实践性讨论。如何在趋于复杂的社会互动背景下研究一条具体道路的空间生产是揭示与反思社会发展与文化建构的重要视角。用偏于社会学的方式研究滇缅公路,结论也多与道路空间生产形塑力和路域社会实践性相关。
李容芳
关键词:滇缅公路
一致与偏离:仪式民俗与村落共同体的变迁——基于山地白族B村落的个案被引量:9
2017年
用内视力的客观性来分析"村落共同体"就意味着对"村落终结"诊断提出质疑。村落共同体变迁作为客观社会事实被解读的同时,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冲突被无限扩大,甚至被想象为非此即彼的变迁结果,这里忽略了一个宏观社会背景下的特殊性。山地少数民族村落共同体的乡土模式、村落文化、仪式民俗、生存方式在内生力与外嵌力作用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借用仪式民俗与村落共同体之间的关联因素变迁分析,可以窥见一致与偏离这样两种看似矛盾的变化。少数民族村落共同体的变迁虽然不具备独立、完整、符号化的代表意义,但在文化和本体上却可以证明外部视野的审视和本土社会的差异。
李容芳李雪萍
关键词:村落共同体社会分工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