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志江

作品数:17 被引量:444H指数:10
供职机构:徐州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经济管理
  • 3篇天文地球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建筑科学
  • 1篇农业科学
  • 1篇社会学

主题

  • 4篇土地利用
  • 4篇城市
  • 3篇生态敏感性
  • 3篇生态敏感性分...
  • 3篇城市化
  • 2篇遥感
  • 2篇人口城市化
  • 2篇经济发展
  • 2篇基于GIS
  • 2篇GIS
  • 1篇动力机制
  • 1篇影响因素
  • 1篇植被
  • 1篇植被指数
  • 1篇中国高新技术...
  • 1篇中国人口
  • 1篇人口
  • 1篇省际
  • 1篇省际边缘区
  • 1篇土地利用变化

机构

  • 16篇徐州师范大学
  • 3篇南京大学
  • 2篇中国矿业大学
  • 1篇清华大学
  • 1篇江苏师范大学
  • 1篇淮海发展研究...
  • 1篇江苏沿海开发...

作者

  • 17篇李志江
  • 9篇朱传耿
  • 6篇马晓冬
  • 4篇孙姗姗
  • 3篇胡召玲
  • 2篇孟召宜
  • 1篇杜培军
  • 1篇王振波
  • 1篇陈潇潇
  • 1篇刘波
  • 1篇卞正富
  • 1篇渠爱雪
  • 1篇仇方道
  • 1篇赵昕
  • 1篇闫庆武
  • 1篇顾朝林
  • 1篇单勇兵
  • 1篇张京祥
  • 1篇张国成
  • 1篇李海权

传媒

  • 4篇地理研究
  • 2篇西安外事学院...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人口学刊
  • 1篇国土与自然资...
  • 1篇经济论坛
  • 1篇地理学报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经济地理
  • 1篇地理科学
  • 1篇徐州师范大学...
  • 1篇淮海工学院学...
  • 1篇中国地理学会...

年份

  • 3篇2011
  • 7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7
  • 3篇2006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淮海经济区人口城市化区划研究被引量:6
2008年
利用我国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及2001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的统计资料,运用SPSS软件中的主成分分析功能分析淮海经济区人口城市化的影响要素:人口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增长要素、社会发展要素相关显著,与投资要素、基础设施环境要素相关不显著;运用G IS技术,对淮海经济区人口城市化的区域划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淮海经济区大部分市县的人口城市化水平偏低,区内无高人口城市化水平地区,并存在较明显的"五区"空间格局,即东部区、南部区、西部区、北部区和中部区。
朱传耿陈潇潇顾朝林李志江
关键词:人口城市化影响因素
徐州城区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与格局被引量:44
2009年
基于1994、2003年的土地利用现状图,1987、1994、2000、2003和2007年5个时相的Landsat TM遥感影像,构建了矿业城市徐州的城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数据库,以此为基础,采用动态度、强度、开发度、耗减度等数量变化模型及重心模型、插值分析、各向异性和扇形分析等空间分析方法,揭示了徐州城区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与格局特征,并对其驱动力进行分析。研究表明:耕地的减少和建设用地的增加是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总体特征;矿产资源的分布影响城市用地格局,资源生命周期影响城市用地格局演化;城市建设用地扩展空间异性逐步增强,并呈现出阶段性演化特征;研究区土地利用格局及其演化是自然条件、矿产资源、经济因素、城市规划、交通等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渠爱雪卞正富朱传耿马晓冬孟召宜李志江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
基于GIS的新沂市生态敏感性分析被引量:19
2006年
借助先进的GIS技术,选择有区域代表性的生态因子,采用因子叠加法,对新沂市的生态敏感性进行深入分析.按生态敏感度的高低将研究区划分为极高敏感区、高敏感区、中敏感区、低敏感区和非敏感区5个等级,并提出了分区保护与建设的建议,为研究区的空间功能区划和生产力布局提供有价值的参考.研究结果表明,极高和高生态敏感区面积占研究区的28.3%,说明研究区生态敏感性很高,应对该区作合理的主体功能区划.
李志江胡召玲马晓冬孙继勇
关键词:生态敏感性GIS
中国人口城市化的影响要素与空间格局被引量:50
2008年
利用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和相关统计资料对中国人口城市化的影响要素和空间格局进行分析和研究。从城市角度分析中国人口城市化的影响要素后发现:中国城市人口规模与经济实力要素、社会发展要素和消费要素显著相关,与经济结构要素相关性不显著;运用GIS技术分析中国人口城市化的空间格局发现:中国县级人口城市化空间格局存在明显的东北、中部和西南"三元"结构,省级人口城市化体现出"三区(即京津沪区、渝鄂区和藏新区)、三带(东部带、中部带和北部带)"的空间格局。
朱传耿孙姗姗李志江
关键词:人口城市化区划
分层信息提取法在县域土地利用/覆被遥感中的应用被引量:11
2009年
高精度地获取县(或县级市)域土地利用/覆被的定性、定量信息对于维护生态环境和保障我国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针对2003年冬季所获得的江苏省新沂市的TM图像特点,选择分层信息提取法提取土地利用/覆被信息。首先对图像进行基于最大似然法的监督分类,观察分类结果,提取误分、错分比例最小的未利用地类型,然后采用光谱分析法提取出水体范围、监督分类和目视解译相结合法提取出城镇建设用地和农村居民点、归一化植被指数提取出林地,最后提取出耕地。信息提取结果与同期土地利用图相比较,整个新沂市域范围内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分类的面积精度达到96.17%,空间精度达到88.38%,表明这种方法提取遥感图像土地利用/覆被信息是可行的。
胡召玲李志江杜培军
关键词:TM图像归一化植被指数县域
基于GIS的徐州生态敏感性分析被引量:25
2011年
借助GIS技术手段,根据徐州地区的本底环境特征选用了7个因子,采用取最大值法对徐州地区生态敏感性及其空间分布进行了定量化分析,按生态敏感性的高低将研究区划分为5级:极高敏感区、高敏感区、中敏感区、低敏感区和非敏感区,可为研究区的开发建设和规划提供依据及参考。结果显示:高敏感区和极高敏感区占研究区面积的17.29%,中敏感区占9.85%,非敏感区和低敏感区占72.85%;表明徐州地区的生态敏感性总体上较低。
单勇兵李志江马晓冬
关键词:生态敏感性GIS
中国农村城市化研究的进程与展望被引量:2
2006年
农村城市化一般来说是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及农村土地转变为城市用地的过程。中国农村城市化在建国后有了长足发展,不同领域学者对这种现象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主要从中国农村城市化内涵、背景、动力机制农村城市化研究现状和研究中存在的不足等方面及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阐述。
赵昕李志江李海权张国成
关键词:农村城市化动力机制和谐社会
港口-腹地关联性测度及驱动要素研究--以连云港港口-淮海经济区为例被引量:42
2009年
在对国内外港口—腹地相互关联研究文献综述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通过计算港口—腹地经济关联发展的均值关联度,对1990-2005年连云港港口—淮海经济区关联发展效应进行定量研究,并对影响连云港港口—淮海经济区关联的驱动要素进行定性分析。主要结论有:连云港港口—港城关联发展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并具有明显的阶段性;连云港港口与淮海经济区中的苏北、鲁南、皖北和豫东4个板块之间的关联度差异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即皖北和豫东保持稳定、鲁南整体下降、苏北缓慢上升;连云港港口与淮海经济区一体化进程在关联发展总体趋势较强的基础上推进,但具有明显的弱化倾向;自然条件与区位、基础设施与交通、经济水平与政策、腹地一体化程度是影响连云港港口—淮海经济区关联的主要驱动要素。
朱传耿刘波李志江
关键词:港口腹地连云港港口
基于RS的海陆交接带土地利用格局演变研究——以盐城大丰段为例
2009年
以盐城大丰段为例,利用1992、2002年2个年份的遥感影像分析了海陆交接带的土地利用类型及其格局变化规律。研究发现,10年间,6种土地利用类型均发生变化,滩涂、垦区、耕地面积呈减少趋势,建筑用地、水体、绿地面积呈增加趋势,其中滩涂面积减少的比重最大,水体面积增加的最多,绿地面积变化最小。自然条件是促使土地变化的基础,人口压力、经济发展、政治政策等社会经济因素深刻影响了土地利用类型的变更,是促使土地格局演变的主导因素。
孙继勇李志江刘梁甄娟
关键词:土地利用RS
淮海经济区经济发展差异研究被引量:68
2009年
本文以淮海经济区126个县为研究单元,以1995年、2000年、2005年3个年份为研究时间截面,以淮海经济区所辖20个地级市的统计年鉴为数据源,综合运用SPSS和ArcGIS软件,分析淮海经济区经济发展差异的时间演变后发现:1995-2005年淮海经济区的县可分为发达型、较发达型、中等型和滞后型;淮海经济区整体发展比较滞后且经济发展差异有拉大的趋势;苏北、鲁南的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于豫东、皖北,2000年后鲁南的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快于苏北;皖北一直是淮海经济区经济发展的低谷;淮海经济区约30%的县经济发展较为稳定。在此基础上,依据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把淮海经济区分为中部发达区、南部较发达区、北部较发达区和西部滞后区。最后,从打破行政区边界壁垒、启动淮海经济区区域规划、建立全国统筹区域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等方面对淮海经济区未来发展提出建议。
孙姗姗朱传耿李志江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