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斌华 作品数:7 被引量:32 H指数:4 供职机构: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江西省卫生厅科技计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新型股骨远端前外侧入路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疗效观察 被引量:8 2013年 目的与常规入路比较,探讨新型股骨远端前外侧入路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2007年7月-2009年12月,58例接受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且符合选择标准的股骨远端骨折患者纳入研究。其中28例采用新型股骨远端前外侧入路,沿大腿外侧弧形向前、向上至股四头肌扩张部,延伸至髌骨外侧达胫骨结节作切口(新型入路组),30例采用常规股骨远端外侧或前外侧入路(常规入路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侧别、骨折类型、合并症、受伤至手术时间及术前处理方法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住院时间及膝关节功能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血管、神经损伤发生;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新型入路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显著少于常规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19.8个月。X线片复查示,两组患者骨折均愈合,新型入路组骨折愈合时间为(12.62±2.34)周,常规入路组为(13.78±1.94)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78,P=0.10)。末次随访时,新型入路组膝关节HSS评分为(94.4±4.2)分,显著优于常规入路组(89.2±6.0)分(t=3.85,P=0.00)。结论与常规入路比较,采用新型股骨远端前外侧入路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中治疗股骨远端骨折,对软组织损伤小,骨折显露更充分,允许膝关节术后早期功能锻炼,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 张斌 戴闽 邹帆 骆松 李斌华 邱平 聂涛关键词:股骨远端骨折 手术入路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新型股骨远端前外侧入路治疗股骨远端C型骨折疗效分析 被引量:13 2014年 目的 通过与常规股骨远端外侧及前外侧入路比较,探讨采用新型股骨远端前外侧入路治疗股骨远端C型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1年8月收治的51例股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24例采用新型股骨远端前外侧入路联合股骨髁支持钢板固定(改良组),27例采用常规前外侧或外侧入路联合股骨髁支持钢板固定(常规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美国麻醉师协会(ASA)分级、骨折侧别、骨折分型、合并症及受伤至手术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3、6、12个月膝关节功能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改良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显著少于常规组(P〈0.05),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与常规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7个月,平均21.3个月。X线片复查示,两组骨折均愈合,改良组骨折愈合时间为(12.92±2.24)周,常规组为(13.24±2.52)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76,P=0.637)。术后3、6、12个月改良组HSS评分均高于常规组(P〈0.05)。两组膝内翻或外翻畸形、双下肢不等长、内固定物松动、膝关节屈曲障碍、创伤性膝关节炎发生率及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常规股骨远端外侧及前外侧入路比较,新型股骨远端前外侧入路治疗股骨远端C型骨折软组织损伤更小、术中暴露更充分、手术时间短、术中透视次数少、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更佳。 骆松 戴闽 丁志辉 张斌 邹帆 邱平 李斌华关键词:股骨远端 股骨髁支持钢板 骨折内固定 单双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中的作用效果对比研究 目的:研究单、双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胸腰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方法及其效果.
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1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64例共96个椎体,分为单侧穿刺组和双侧穿刺组,... 张斌 戴闽 李斌华 高松关键词:椎体压缩性骨折 骨质疏松症 临床疗效 文献传递 髋前外侧C形入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分析 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通过与传统髋外侧入路比较,探讨髋前外侧C形入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4月-2011年11月66例采用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治疗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采用髋前外侧C形入路37例(改良组),髋外侧入路29例(常规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侧别、病程、骨折分型及合并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复查X线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根据自定疗效评定标准评定髋关节功能。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7.8个月。患者骨折均达骨性愈合,愈合时间3~6个月,平均4.8个月。随访期间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发生。与常规组相比,改良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缩短,术后引流量显著减少(P<0.05);而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2个月根据自定评价标准,改良组髋关节屈伸活动恢复程度及功能评定结果均优于常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髋前外侧C形入路联合DHS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对肌肉损伤小,减少了肌纤维大量破坏所造成的瘢痕形成,有利于手术暴露及术后早期功能康复锻炼。 吴炳华 戴闽 邹帆 张斌 李斌华 骆松 邱平关键词:股骨粗隆间骨折 动力髋螺钉 老年患者 改良前外侧肌间隙入路联合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 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探讨改良肌间隙入路联合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经前外侧肌间隙入路联合动力髋螺钉对收治的37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12~24(15.8±3.2)个月的随访。所有患者均于3~6个月后骨性愈合,住院期间无死亡。术后3、6、12个月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术后时间延长,Harris功能评分逐步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疗效评分标准,优22例,良13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94.6%。术后肺部感染1例,主钉切出股骨头1例,髋内翻畸形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0.8%。结论改良肌间隙入路联合动力髋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对肌肉损伤小,减少了肌纤维大量破坏所造成的瘢痕形成,有利于手术暴露及术后早期功能康复锻炼。 吴炳华 邹帆 张斌 李斌华 骆松 邱平 戴闽关键词:肌间隙入路 股骨粗隆间骨折 动力髋螺钉 康复 不同手术入路治疗粗隆间骨折对软组织损伤的比较 2016年 目的 分析比较改良髋关节前外侧C形入路(A组)与髋关节外侧入路(B组)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对肌肉软组织创伤的血清标记物的异同.方法 对4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行切开复位DHS内固定,分别采用髋关节前外侧C形入路与髋关节外侧入路,各20例.测量两者术前、术后、即刻,以及术后1、2、4 d肌酸激酶、C反应蛋白表达水平;测量两者术中切口长度、出血量、手术时间、以及术中透视次数.结果 术前两组间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两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无统计学差异,A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显著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两组术前术后肌酸激酶、C反应蛋白无统计学差异,另外,两组术前术后的血红蛋白与红细胞压积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两组间生化标记物数值无统计学差异,这提示我们应用c形入路与外侧入路对软组织损伤程度无明显差异.但A组可以缩短手术时间以及术中透视次数,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樊建平 吴炳华 陈满华 邹帆 李斌华 骆松关键词:粗隆间骨折 手术入路 DHS 髋前外侧肌间隙入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为髋前外侧肌间隙手术入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12侧成人尸体下肢标本,模拟髋前外侧肌间隙入路对相关结构和神经血管进行解剖观测。结果臀中肌阔筋膜张肌间隙髂嵴附着处距髂前上棘距离(5.13±0.52)cm(4.25~6.30cm),在该间隙内常见臀上神经最下支以及旋股外侧动脉升支臀中肌支穿过,臀上神经最下支穿臀中肌阔筋膜张肌间隙处至股骨大转子外侧最凸点距离为(8.15±0.67)cm(7.13±9.56cm);旋股外侧动脉升支臀中肌支走行至该间隙处距离股骨大转子外侧最凸点距离为(5.57±0.39)cm(5.05~6.62cm)。结论髋前外侧肌间隙入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安全、暴露充分、软组织损伤小等特点,为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李斌华 戴闽 丁志辉 张斌 周祝建关键词:股骨转子间骨折 手术入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