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涛

作品数:73 被引量:753H指数:18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4篇期刊文章
  • 18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0篇天文地球
  • 8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17篇盆地
  • 16篇断层
  • 14篇地震
  • 12篇背斜
  • 9篇地质
  • 9篇第四纪
  • 9篇褶皱
  • 8篇晚第四纪
  • 7篇地表破裂
  • 7篇裂带
  • 7篇博格达山
  • 6篇新生代
  • 6篇前陆
  • 6篇隆升
  • 5篇塔里木盆地
  • 5篇逆断
  • 5篇准噶尔盆地
  • 5篇南天山
  • 5篇北缘
  • 4篇地貌

机构

  • 73篇中国地震局
  • 21篇中国地质科学...
  • 6篇中山大学
  • 4篇新疆维吾尔自...
  • 4篇中国地震应急...
  • 3篇国土资源部
  • 3篇中国矿业大学...
  • 2篇中国石油天然...
  • 2篇中国地震局地...
  • 2篇安徽省地震局
  • 2篇北京市信息资...
  • 2篇中国石油
  • 2篇应急管理部国...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河南省地质调...
  • 1篇青海省地震局
  • 1篇天津大学
  • 1篇云南大学
  • 1篇中国地震局地...

作者

  • 73篇李涛
  • 27篇陈杰
  • 23篇王宗秀
  • 12篇马宗晋
  • 7篇李文巧
  • 7篇张进
  • 7篇柳永清
  • 7篇袁兆德
  • 5篇肖伟鹏
  • 4篇卢苗安
  • 4篇刘浪涛
  • 4篇曲国胜
  • 4篇黄明达
  • 4篇杨晓东
  • 3篇姚远
  • 3篇许建红
  • 3篇李寅
  • 2篇陈桂华
  • 2篇孙建宝
  • 2篇孙浩越

传媒

  • 18篇地震地质
  • 6篇新疆石油地质
  • 5篇地学前缘
  • 4篇地质通报
  • 4篇第五届构造地...
  • 3篇第四纪研究
  • 2篇地质学报
  • 2篇地球物理学报
  • 2篇第七届构造地...
  • 1篇现代地质
  • 1篇中国地质
  • 1篇石油学报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地质论评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岩石学报
  • 1篇地震学报
  • 1篇地质力学学报
  • 1篇新疆地质
  • 1篇国际地震动态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3
  • 4篇2022
  • 5篇2021
  • 4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5篇2014
  • 3篇2013
  • 5篇2012
  • 5篇2011
  • 4篇2010
  • 5篇2009
  • 9篇2008
  • 2篇2006
  • 6篇2005
  • 3篇2004
  • 3篇2003
7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塔里木盆地及邻区岩石圈拆离解耦与盆山格局关系的天然地震分析被引量:14
2005年
与洋陆俯冲关系不同,在板内汇聚过程中,大陆岩石圈固有的多圈层、多界面结构的特点,使得地块的俯冲变形伴有多圈层顺层拆离解耦的行为,使变形结构复杂化。虽然多圈层界面拆离解耦所引发的地震点群空间分布不像洋陆俯冲关系那么规则完美,但是依据地震群与破裂位置、破裂与岩石圈分层力学特性的依次控制关系,运用深度/频次、平面密度等统计方法,再以各种地球物理实测手段得到的岩石圈结构构造数据作为界面标定依据,还是能够得出诸如拆离解耦的界面深度、界面归属和区域层间变形范围等重要的几何学信息,这些变形几何学、运动学数据是构建大陆岩石圈板内汇聚造山特别是盆山耦合模式时的关键性的依据。文中通过对塔里木盆地及周缘造山带的相关研究,在岩石圈层拆离解耦状态及其与盆山构造格局之间的关系方面得出以下几点认识:(1)塔里木盆地及周缘造山带岩石圈的主拆离解耦层均发育于中地壳,但随各区中地壳的具体深度位置不同而有所差别;(2)塔西南/西昆仑盆山构造耦合关系是构建于岩石圈尺度上的,塔北/南天山盆山耦合关系是构建于地壳尺度上的;(3)地震活动的密集程度及密集带的展布与天山的变形强度、隆升状态和地貌阶段类型的变化规律有着近乎完美的精确匹配关系;(4)塔北/南天山和塔西南/西昆仑对应于岩石圈的强拆离解耦区,塔东北/东天山和塔东南/阿尔金山之间无耦合关系,其边缘带对应于岩石圈弱拆离解耦和无拆离解耦区;(5)塔里木盆地总体上的弱变形状态与其岩石圈弱或未拆离解耦类型占据总面积90%的情形相适应;(6)塔里木地块以驱动、阻挡约束、平移滚筒约束和克拉通过渡等多重“身份”存在于相邻单元“包围”的力学环境中。
李涛王宗秀
关键词:塔里木盆地大陆岩石圈解耦盆山耦合天然地震
川东—武陵地区构造格局及其演化被引量:11
2019年
陆内变形是现今大陆动力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川东—武陵地区位于扬子地块的内部,远离板块边界,是研究陆内变形的绝佳场所。通过野外断裂构造详细的解析、褶皱构造的形态分析以及沉积地层接触关系的研究,建立了川东—武陵地区显生宙构造格局,探讨了多期构造演化过程。晚中生代以来的两次构造作用奠定了研究区的构造格架,认为滑脱层的深度及数量从根本上控制了川东—武陵地区侏罗山式褶皱变形的差异,褶皱与断裂构造几乎同时形成,川东地区的隔挡式褶皱为单层滑脱变形的结果,而武陵地区的褶皱构造是由于多层次滑脱背景下、差异隆升剥蚀造成的不同构造层次褶皱出露的结果。结合区域地质演化,提出川东—武陵地区显生宙时期主要经历了五期构造演化。晚志留—中泥盆世、石炭纪末和中、晚三叠世之交,研究区均以整体的抬升作用为主,不发育任何褶皱构造;晚侏罗—早白垩世发生大规模褶皱-逆冲作用;新生代晚期,受印度与欧亚大陆汇聚作用的影响,区内断裂带走滑方向发生反转,早期构造被强烈改造。
王宗秀李春麟李会军李会军梁明亮张林炎梁明亮李涛谭元隆郭永岩刘艳姣李涛
关键词:陆内变形滑脱层显生宙
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4.20芦山7.0级地震区的深部结构和孕震环境被引量:49
2013年
2008年汶川Mw7.9级地震后,于2009~2011年间,穿过汶川地震所在的龙门山断裂带中段和2013年芦山7.0级地震所在的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沿两条剖面开展了大地电磁观测,使用相位张量和二维反演等多种先进的分析解释方法,获得了两条剖面的可信度高的二维电性结构.通过对龙门山西南段和芦山地震区深部结构的深入研究发现,它们与龙门山断裂带中段及汶川地震区深部结构既有相同之处,也有明显差别.西南段西侧松潘-甘孜地块上地壳高阻层下约10km深度出现地壳高导层(HCL),比中段的深度小.西南段自地表到上地幔顶部也存在龙门山高阻体(HRB),但是龙门山高阻体规模比中段的小,其内既没有与西侧地壳高导层相通的低阻层,也没有像汶川地震区那样在龙门山高阻体内部震源区附近出现局部的低阻区.芦山地震发生在龙门山高阻体东侧边界附近,在双石-大川断裂附近,但是汶川地震发生在龙门山高阻体内部,这些构成了芦山地震和汶川地震孕震环境的差异.对青藏高原东部地壳高导层与地壳变形的关系,以及龙门山断裂带不同位置潜在的地震危险性进行了分析.
詹艳赵国泽UNSWORTH Martyn王立凤陈小斌李涛肖骑彬王继军汤吉蔡军涛王阎昭
关键词:龙门山断裂带孕震环境地震危险性
帕米尔-天山对冲带明尧勒背斜西南倾伏端晚第四纪褶皱变形被引量:3
2013年
褶皱在三维空间的生长包括横向缩短、垂向隆升和侧向扩展。沿褶皱走向不同位置这3个分量的比重是不同的:在背斜中段以缩短和隆升为主;靠近背斜端部,在缩短和隆升的同时也会发生强烈的侧向扩展。前人研究主要集中在褶皱中段,对端部这一相对独特的构造位置研究较少。那么褶皱端部是如何生长变形的,与褶皱中段有何不同,伴随褶皱生长同步变形的河流阶地具有怎样的发育特征?对帕米尔-天山对冲带明尧勒背斜西南倾伏端的研究表明,研究区内的4期河流阶地在垂直褶皱轴向上均发生了强烈反向掀斜,越老的阶地面掀斜角度越大,背斜在西南端的生长是以翼旋转机制进行的。据T2b,T3b,T4a的细颗粒石英光释光年龄及下伏基岩的磁性地层年龄可得46°等斜岩区在距今约0.35Ma、(93.9±18.7)ka、(82.6±16.5)ka和(19.4±2.9)ka时期旋转角度大致呈抛物线曲线函数递减,平均旋转速率依次为>(0.13±0.01)°/ka、(0.08±0.02)°/ka、(0.05±0.01)°/ka和(0.04±0.01)°/ka,呈明显减小趋势,但该等斜岩区吸收的缩短速率大致保持恒定。河流阶地在发生掀斜和抬升变形的同时,也发生了向西的侧向扩展变形:由东向西,T3a和T4a阶地面上冲沟密度、宽度和下切深度明显减小,阶地拔河高度、陡坎高度和旋转角度也呈减小趋势,这些均反映了背斜向西的侧向扩展。据喀浪勾律克河谷和背斜西南剖面的磁性地层年代学结果,背斜向西侧向加长的速率恒定为16.0~16.8mm/a。
李涛陈杰肖伟鹏
关键词:晚第四纪
川湘北西向地质大剖面构造综合研究
2010年
“川湘北西向地质大剖面”从西向东穿越了龙门山、四川盆地、川东隔档一隔槽变形带、雪峰山4个构造单元。通过系统的构造解析,结合重、磁联合解释与年代学数据,建立了中上扬子及邻区条块状深部构造格局,建立了雪峰山构造演化序列与变形表现,离定出川东地区4个主滑脱层,并建立了多层次滑脱的变形组合和变形模式,根据多层次滑脱变形特点,提出了川东“隔档一隔槽”变形带有利海相油气保存的构造圈闭类型。
王宗秀马宗晋李涛张进解国爱陈必河汤良杰秦继英
关键词:构造圈闭
塔里木西缘明尧勒背斜的弯滑褶皱作用与活动弯滑断层陡坎被引量:2
2014年
塔里木西缘明尧勒活动背斜两翼河流阶地面上多处发育活动弯滑断层陡坎.这些断坎主要分布在活动轴面附近较陡的等斜岩层(地层倾角分别为74°~89°、18° ~20°和45°~ 60°)一翼,往往成排发育在距活动轴面50~1 200m范围内,宽90~1 000m,长40~950m,随着离活动轴面的距离加大弯滑断层陡坎规模渐小.同一阶地面上发育的弯滑断层陡坎几乎以等间距或间距倍数关系产出.这些断坎走向与下伏基岩地层走向一致,基岩地层大多为中-厚层块状砂岩或粉砂岩互层,岩层间力学性质差异较小.明尧勒背斜南翼克孜勒苏河北岸T3阶地面废弃以来,单条弯滑断层的地表最大缩短速率为0.31mm/a,地表最大抬升速率为0.34mm/a.这些弯滑断层的活动具有重复性和新生性.
杨晓东陈杰李涛李文巧刘浪涛杨会丽
关键词:活动褶皱
帕米尔东北部木吉断层晚第四纪运动性质和滑动速率的约束被引量:5
2020年
帕米尔造山带是印度-欧亚大陆会聚带的西构造结。木吉断层作为中-西帕米尔与东帕米尔的最北部边界转换断层,其运动性质和滑动速率的准确限定对于理解帕米尔现今应力状态和运动学特征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木吉断层东段布拉克村北位错特征显著的冰碛台地(39.2020°N,74.3910°E)为研究对象,基于高分辨率卫星影像解译、野外地质地貌调查、差分GPS测量和冰川漂砾宇宙成因核素10Be暴露测年,获得布拉克北冰碛台地形成(16.8±3.5 ka)以来木吉断层的累积右旋位错量、垂直位错量、南北向拉张量以及最小速率分别为约190 m、105±12 m、34±12 m和11.3±2.4 mm/a、6.3±1.5 mm/a、2.0±0.8 mm/a;三者的比值约为6:3:1,水平向的总滑动速率为11.5±2.3 mm/a。与位于断层中部近乎纯走滑的阿克萨依处相比,木吉断层在布拉克北以右旋走滑为主的同时,具有明显的正断分量。断层在布拉克北的水平向总滑动速率11.5±2.3 mm/a与阿克萨依处右旋走滑速率的最大值(9.4±0.9 mm/a)大致相当;因此尽管断层沿走向的运动性质发生了显著变化,其水平向滑动速率大致保持恒定。
邓金花韩非李涛张博譞许建红许建红
关键词:滑动速率
龙门山中央带宝兴-彭灌杂岩体深部结构探测及有限应变分析
李涛王宗秀张进詹燕
2020年1月19日新疆伽师M_(W)6.0地震震中区地质灾害特点被引量:3
2021年
2020年1月19日新疆伽师M_(W)6.0地震发生在南天山柯坪塔格前陆冲断带前缘的柯坪逆断裂(KPT)上,是该区域自2003年巴楚-伽师M_(W)6.3地震后发生的最大地震。震后对震区进行了详细的实地调查、测量和无人机航拍,在极震区(Ⅷ度区)内发现了大量地震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地裂缝、砂土液化和崩塌等。文中对震区的4个观察点进行了总结,并描述了地质灾害的特征:(1)在西克尔互通立交(观察点1)区域内发育了大量纵横交错的地裂缝,对这部分地裂缝进行统计发现,其优势走向为NEE,SN向挤压抬升量为0.1~0.15m,水平位错量为0.05~0.1m;(2)地震对西克尔大坝(观察点2)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在坝顶形成最大深度为4m、长约900m的拉张性地裂缝,坝后也出现一系列砂土液化,喷砂锥的最大直径达3m;(3)西克尔库勒镇以西(观察点3),路面上发育了多段与公路平行、长约500m的地裂缝,同时沿地裂缝出现大面积砂土液化,液化物质为灰褐色泥质粉砂;(4)震中北部山口沟(观察点4)沿线发育了一系列大型、巨型的新鲜岩质崩塌,最大单体崩塌物的体积为50~100m 3,最大崩塌倒石堆的范围为200~300m 2。综合分析上述资料发现,由于观察点4位于KPT上盘,在震后未能及时对该观察点进行调查,导致2020年1月19日伽师M_(W)6.0地震北部的烈度影响范围被低估,尤其是Ⅷ度圈。结合现场调查和数值模拟分析西克尔大坝的破坏机理,认为坝后的砂土液化导致坝基出现不均匀沉降,使得坝前坡和坝后坡出现了不等的水平位移(坝前坡为22.35cm,坝后坡为29.8cm),导致大坝向下游方向旋转,故在坝顶形成了拉张性的贯通地裂缝。
姚远李涛李涛邸宁
关键词:地震地质灾害
准噶尔盆地盆山构造耦合与分段性被引量:33
2008年
自海西运动以来,准噶尔盆地边缘构造带经历了海西运动期强耦合为主阶段、中生代至新生代早期弱耦合及调整阶段、新近纪南缘单边盆山强耦合阶段;边缘构造带活动强度自海西运动期以来呈明显下降态势,至中生代为低平缓弱活动调整态,新生代造山期强度又呈回升状,但未达到海西运动期水平,呈现强-弱-强的三阶段式演化特点。准噶尔盆地的6边形边缘带划分为6个边缘构造带分段构造组合:准噶尔盆地南缘西段、南缘东段、准东隆起西缘段、乌伦古边缘构造段、加依尔山边缘段和准噶尔盆地西部边缘段。各构造段表现出明显的构造样式差异,其中,准噶尔盆地南缘西段为推覆前方无约束的舒展逆冲推覆系统;准噶尔盆地南缘东段为指向前陆的强约束逆冲推覆构造;准东隆起西缘段为隆升背景上的东西向水平挤压变形带;准噶尔盆地东北缘段(乌伦古边缘构造段)为多层滑脱面断坡控制的膝折型断阶和断坪控制的基底凹陷等;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为多期次不同规模的逆冲和推覆叠置系统,准噶尔盆地西部边缘段为隆升背景下侧向挤压的断弯-断展机制的膝折带构造。
马宗晋曲国胜李涛赵瑞斌许建东
关键词:准噶尔盆地盆山构造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