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青 作品数:38 被引量:584 H指数:15 供职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环境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环境科学与工程 建筑科学 文化科学 经济管理 更多>>
人行道侧渗流带 本发明属于路面径流处理系统。由渗滤沟、旁通道和渗滤区组成。渗流沟由5个结构层构成,从上至下分别为:土壤层,碎石粉层,瓜米石层,无纺布层和碎石层。除第4层外其余各层的厚度均为8-15cm。旁通道沟深为15-20cm,沟内人... 赵建伟 高勇 单保庆 李立青 张洪文献传递 生物滞留设施对城市地表径流低浓度磷吸附基质研究 被引量:14 2015年 城市地表径流是淡水水体磷的重要来源之一.国际上生物滞留设施被广泛应用于城市地表径流污染的控制,其中基质组成是影响生物滞留设施除磷效果的主要因素.本研究探讨了紫色土与河砂混合作为生物滞留设施基质吸附去除城市地表径流低浓度磷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山地城市重庆不透水地表(包括居住区道路、商业区道路、停车场以及交通干道)径流TP浓度变化范围为0.04~7.00 mg·L-1,均值为(0.75±1.08)mg·L-1;TDP浓度变化范围为0.02~0.46 mg·L-1,均值为(0.15±0.10)mg·L-1.根据重庆降雨特征与不透水地表径流磷污染特征,生物滞留设施规模为10%不透水面积,预期服务时间10a,基质对城市地表径流P的预期吸附量需达到7.5 mg·kg-1.中、酸性紫色土草酸浸提态Fe、Al含量影响P吸附能力,紫色土P吸附能力与草酸浸提态Fe和Al含量与磷含量之比(OR)呈显著正相关,20%紫色土与80%河砂混合基质可以满足重庆生物滞留设施基质对城市地表径流P的预期吸附量要求.20%紫色土与80%河砂混合基质(厚度60 cm)对P浓度0.30mg·L-1的进水长期模拟运行,出水P浓度均低于0.05 mg·L-1.利用紫色土和河砂混合基质吸附去除水文过程与水质变化情况下的城市地表径流低浓度P是可行的. 李立青 龚燕芳 颜子钦 单保庆关键词:城市地表径流 紫色土 Fenton氧化法降解甲基橙溶液的研究 被引量:7 2010年 采用Fenton氧化法降解甲基橙溶液.结果表明,H2O2浓度决定甲基橙的去除率,铁离子浓度是影响降解速率的主导因素,而随pH值降低反应速率明显增大.在UV紫外光条件下,能更好的使降解甲基橙溶液脱色,证明UV紫外光是控制光催化氧化反应速率的重要因素.通过设计正交试验,考察不同Fe2+浓度、光照、pH值以及H2O2浓度对降解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处理效果各因素的重要性大小顺序为:pH值,Fe2+浓度,H2O2浓度,降解时间.在甲基橙降解过程中pH值不断下降,反应终止时pH为2.74.初始pH为3.0时处理效果最好,过大或过小均对反应不利.在甲基橙降解的最佳条件下,甲基橙的降解遵循一级反应动力学. 高磊 陈宏 李立青关键词:甲基橙 FENTON试剂 脱色 降解 城市降水径流的污染来源与排放特征研究进展 被引量:72 2006年 综述了城市地表径流污染的成因、来源和排放特征的研究。城市降水径流污染来自3个方面:降水、城市地表和排水系统。其中,城市地表和排水系统是城市降水径流污染的主要来源。在具合流制排水系统的城市,20%~60%的径流污染(SS、COD和BOD5)来自排水系统。在一次降雨过程中,城市降雨径流污染的排放一般存在初期冲刷效应,径流中污染物浓度的峰值一般提前于径流的峰值。但是由于影响初期冲刷效应的因素多而随机,使得初期冲刷出现的频率和程度存在明显的差异,而且很难建立初期冲刷与降雨特征和流域特征的通用关系。 李立青 尹澄清 何庆慈 孔玲莉关键词:城市 降水径流 污染来源 3种生物滞留设计对城市地表径流溶解性氮的去除作用 被引量:27 2017年 城市地表径流溶解性氮(N)的有效控制具有挑战性.2015构建了3种不同设计的生物滞留设施:壤砂种植紫穗狼尾草(CB)、壤砂种植紫穗狼尾草设置饱和带(MB1)、壤砂种植紫穗狼尾草设置饱和带并添加10%木块(MB2).在模拟城市地表径流水文、水质变化条件下,研究3种生物滞留种植植物、设置饱和带以及添加碳源对城市地表径流溶解性N(NH_4^+-N、NO_3^--N)的去除作用.通过为期1年试验监测表明,在进水NH_4^+-N浓度平均值为(5.45±2.21)mg·L-1情况下,3种生物滞留对NH_4^+-N均具有显著的去除作用(去除率95%).基质吸附、硝化与植物吸收是生物滞留有效去除城市地表径流NH_4^+-N的主要途径.在进水NO_3^--N平均值为(5.88±2.32)mg·L-1情况下,CB、MB1和MB2出水NO_3^--N浓度的平均值分别为(4.04±2.64)、(0.84±1.18)和(0.26±0.48)mg·L-1,相应去除率分别为31.3%、85.7%和95.6%.生物滞留种植紫穗狼尾草、设置饱和带以及添加碳源均可显著降低出水NO_3^--N浓度,减少NO_3^--N淋溶输出,提高NO_3^--N去除率.植物吸收和微生物反硝化是生物滞留去除NO_3^--N的主要途径.进水NO_3^--N浓度、水量、间隔天数是影响生物滞留出水NO_3^--N浓度的主要因素.生物滞留种植紫穗狼尾草、设置饱和带并添加碳源,在水文、水质变化情况下,仍可有效去除城市地表径流溶解性N. 李立青 胡楠 刘雨情 涂声亮 陈华超关键词:生物滞留 饱和带 白洋淀典型区域清淤前后沉积物的氮磷扩散通量研究 被引量:8 2021年 清淤是治理湖泊内源污染、控制水体富营养化的一项重要措施.本文对白洋淀示范工程区清淤前后沉积物的上覆水与间隙水中氮磷的含量与扩散通量进行了研究,评估清淤示范工程对白洋淀内源氮磷污染负荷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清淤前,南刘庄和采蒲台示范区沉积物的表层间隙水中氨氮(NH^(+)_(4)-N)浓度分别为0.31~8.93、0.25~5.64 mg·L^(-1),磷酸盐(PO^(3-)_(4))浓度分别为0.03~1.61、0.01~0.07 mg·L^(-1),由于表层间隙水中NH^(+)_(4)-N、PO^(3-)_(4)浓度较高,导致沉积物-水界面氮磷的扩散通量较高.南刘庄和采蒲台示范区沉积物-水界面NH^(+)_(4)-N平均扩散通量分别为3.17、2.72 mg·m^(-2)·d^(-1),PO^(3-)_(4)平均扩散通量分别为0.071、0.018 mg·m^(-2)·d^(-1),表明NH^(+)_(4)-N与PO^(3-)_(4)的潜在内源释放风险很高.清淤后,示范区表层间隙水中NH^(+)_(4)-N与PO^(3-)_(4)浓度有明显的下降趋势,南刘庄和采蒲台示范区沉积物表层间隙水中NH^(+)_(4)-N浓度分别为0.19~5.50、0.43~4.33 mg·L^(-1),PO^(3-)_(4)浓度分别为0~0.07、0~0.03 mg·L^(-1).南刘庄和采蒲台示范区沉积物-水界面NH^(+)_(4)-N平均扩散通量分别为0.752、0.747 mg·m^(-2)·d^(-1),PO^(3-)_(4)平均扩散通量分别为0.011、0.003 mg·m^(-2)·d^(-1),可见清淤后NH^(+)_(4)-N与PO^(3-)_(4)的潜在释放风险显著降低.由此充分说明,清淤工程有效地控制了白洋淀沉积物的内源氮磷污染负荷. 李成瑶 程立 王同飞 李立青 廖桂英 张伟军 王东升关键词:沉积物 间隙水 扩散通量 清淤 基于国际比较的我国水资源与水环境综合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被引量:4 2010年 随着水资源与环境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我国水资源与水环境综合性人才培养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本文分析了国外人才培养的基本现状,水资源学科面临的新的需求和国外水资源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与改革。对我国各相关学科的发展态势与人才培养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结合国内外的实践情况,总结了外来的发展趋势,并针对我国的实践提出了外来水资源与水环境类人才培养的改革取向。 白永亮 吴磊 李立青 高丽关键词:水资源与水环境 海河流域主要河口区域沉积物中重金属空间分异及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40 2013年 针对海河流域河流污染严重,河口区域污染状况以及陆源河流污染对河口区域影响不明确的问题,选取海河流域10个主要人海河口为研究对象,对其表层沉积物中Pb、Cu、Zn、Cd、Cr、Ni进行总量及空间分异性研究,采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进行重金属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沉积物中6种重金属元素均有较明显的积累,含量高于海河流域主要土壤类型环境背景值,其中Cu、Ni、Pb达到环境背景值的2.3~2.6倍.重金属污染具有一定的空间分异性,Cu、Zn、Cr、Ni在永定新河、子牙新河、北排河3处的含量较高,4种元素相关系数为R_Cu-Zu=0.891、R_CU-Cr=0.927、R_Cu-Ni=0.964、R_Zn-Cr=0.842、R_Zn-Ni=0.939、R_Cr-Ni=0.879(P〈0.01),具有一定的同源性,并与流域内总人口显著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855、0.806、0.867和0.855(P〈0.01).Ph、Cd的空间差异较小,含量范围分别为23.3-95.8mg·kg-1、0.051~0.200mg·kg-1,与其它元素及流域内总人口相关性不强,反映出河口区域的Cd和Pb与陆源污染关系不大.潜在生态危害指数评价显示,海河流域河口区域整体为轻微生态风险等级(RI为33.7~116),Cd为主要污染元素,在多数河口Cd均达到中等风险等级(E i r 为18.0-48.9). 吕书丛 张洪 单保庆 李立青关键词:海河流域 表层沉积物 重金属 生态风险 武汉汉阳地区城市集水区尺度降雨径流污染过程与排放特征 被引量:74 2006年 2005年4月至8月对武汉市汉阳地区十里铺集水区进行了8次径流污染过程的水量、水质研究.结果表明,城市集水区尺度径流污染过程是降雨径流对整个集水区地表、排水系统中累积污染物的冲刷、携带过程,受集水区累积污染物数量、污染物可冲刷性和降雨径流特征的共同影响.城市降雨径流中初期污染物浓度显著高于后期,污染物浓度的峰值提前于径流的峰值,具有明显的初期冲刷效应.8次监测结果的算术平均值,初期5mm、10mm和15mm降雨径流中TSS的负荷分别占总负荷的48%、68%和78%.初期径流中TSS的负荷与晴天累积天数呈线性正相关关系. 李立青 尹澄清 何庆慈 孔玲莉 刘红磊关键词:城市径流 污染过程 初期冲刷 汉阳地区城市降雨径流污染过程与控制措施研究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在点源污染收集、处理不断完善情况下,由城市地表径流产生的非点源污染对水环境的影响正日益凸现,成为水体污染的重要来源,本文选择长江中下游,水网密布、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正处于快速城市化的武汉市汉... 李立青关键词:城市降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