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袁飞
- 作品数:19 被引量:29H指数:4
- 供职机构: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山西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结直肠癌与结直肠息肉患者血清IGFBP7水平比较及其诊断价值分析被引量:7
- 2021年
- 目的比较结直肠癌(CRC)与结直肠息肉患者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7(IGFBP7)水平,分析IGFBP7对CRC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CRC患者46例(CRC组)、结直肠良性息肉患者20例(良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两组血清IGFBP7水平,比较CRC组及其早、晚期CRC患者与良性组血清IGFBP7水平差异;以常用CRC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为参照,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IGFBP7对CRC、早期CRC的诊断价值。结果CRC组及其早、晚期CRC患者血清IGFBP7水平均高于良性组(P均<0.05)。当以4.274 ng/mL为最佳截断值时,血清IGFBP7诊断CRC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20,敏感度为67.4%,特异度为80.0%;血清IGFBP7与CEA联合诊断CRC的AUC为0.812,敏感度为89.1%,特异度为60.0%;血清IGFBP7诊断早期CRC的AUC为0.747,敏感度为75.0%,特异度为80.0%;血清IGFBP7与CEA联合诊断早期CRC的AUC为0.769,敏感度为68.8%,特异度为85.0%。结论CRC患者血清IGFBP7高于结直肠息肉患者,血清IGFBP7在CRC尤其是早期CRC诊断中具有一定价值,与CEA联合应用可能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 李淑婷刘楠李袁飞
- 关键词:结直肠癌结直肠息肉癌胚抗原
- 肿瘤恶病质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水平与代谢指标的相关性被引量:2
- 2019年
- 目的探讨肿瘤恶病质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与代谢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18年5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院确诊的70例肿瘤恶病质患者,其中肺癌30例、消化道肿瘤35例、乳腺肿瘤5例.根据《欧洲肿瘤恶病质临床分期》标准对入选的肿瘤恶病质患者进行分组,恶病质期组21例,恶病质前期组49例,另外选取10名健康参与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分析不同癌种患者体重下降百分比、各组实验室指标以及患者血清IL-6水平与各实验室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肺癌恶病质患者体重下降百分比为(4.08±1.26)%,消化道肿瘤患者为(4.24±1.46)%,乳腺肿瘤患者为(3.52±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642,P=0.530).恶病质期组、恶病质前期组及正常对照组中β-羟丁酸的M(P25,P75)分别为0.05 (0.03,0.19)、0.06(0.02,0.15)、0.12(0.08,0.19) mmo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626,P=0.099).恶病质期组、恶病质前期组及正常对照组中血清IL-6水平[(78.89±22.26) pg/ml∶(62.98±26.07) pg/ml∶(58.72±15.54) pg/ml,F=3.819,P=0.026]、C反应蛋白(CRP)水平[(8.75±3.69) ng/ml∶(5.51±2.15) ng/ml∶(3.61±0.97) ng/ml,F=16.778,P<0.001]、血糖含量[(4.19±0.57) mmol/L∶(4.79±0.52) mmol/L∶(4.84±0.29) mmol/L,F=10.822,P<0.001]、血红蛋白含量[(102.33±12.26)g/L∶(121.55 ±20.38) g/L∶(123.30 ±3.02)g/L,F=9.904,P<0.001]、白蛋白含量[(28.20 ±4.09) g/L∶(37.12 ±4.48) g/L∶(36.80 ±4.05) g/L,F=32.488,P<0.00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各组间血清IL-6水平、CRP水平、血糖含量、血红蛋白含量、白蛋白含量进行两两比较,恶病质期组患者血清IL-6、CRP水平均明显高于恶病质前期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恶病质期组患者血糖、血红蛋白和白蛋白含量均明显低于恶病质前期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恶病质患者血清IL-6与CRP水平之问
- 刘慧莹李袁飞贾军梅刘洋
- 关键词:肿瘤恶病质白细胞介素6
- 上皮间质转化相关蛋白在结肠癌及同期肝转移组织中的表达差异被引量:2
- 2019年
- 目的研究结肠癌伴随肝转移患者原发灶及转移组织中E钙黏素,N黏黏素和波形蛋白的表达差异。方法选取62例结肠癌患者,分为3组:无转移的结肠癌组(n=42),伴肝转移的结肠癌原发灶组(n=20)和肝转移灶组(n=20)。用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法检测E钙黏素,N-钙黏素和波形蛋白的表达,及其与结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伴肝转移组结肠癌较无转移结肠癌组、E-钙黏素表达下调(P<0.01),N-钙黏素和波形蛋白表达上调(P<0.05)。结肠癌原发灶与肝转移灶相比较,E-钙黏素表达平均吸光度值0.10±0.01比0.06±0.02(P<0.01);N钙黏素表达平均吸光度值0.07±0.02比0.09±0.01(P<0.05);波形蛋白表达平均吸光度值0.06±0.01比0.09±0.02(P<0.01)。E钙黏素、N钙黏素和波形蛋白的表达与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均密切相关(P<0.05)。结论 E-钙黏素,N-钙黏素和波形蛋白在结肠癌及伴随肝转移组织的表达差异对其预后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 李袁飞朱国强马艳波李晓晴平梅李娟芳
- 关键词:结肠癌同时性肝转移波形蛋白
- 淋巴细胞亚群对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敏感性的预测被引量:1
- 2016年
- 我国2011年肿瘤年鉴显示大肠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居第五,我国每年约有10万新发直肠癌病例,其治疗效果常不能令人满意。直肠癌患者目前面临术后复发率高和非保肛术导致其术后生活质量差的困境,因而降低局部复发率和改善术后生活质量已成为当前直肠癌治疗的两大目标。新辅助放化疗可使直肠癌降级,
- 杨文慧赵和平张革红李袁飞贾军梅
- 关键词:直肠癌患者淋巴细胞亚群化疗敏感性术后生活质量新辅助放化疗术后复发率
- 肿瘤免疫评分联合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对结肠癌术后预后的价值研究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探究免疫评分(IS)单独及联合外周血炎症标志物对结肠癌病人术后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以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接受结肠癌根治术81例为研究对象,进行为期5年的跟踪随访。收集病人所有的临床病理资料,并通过免疫组化对所有病人术后病理标本进行免疫评分。行χ^(2)检验、Kaplan-Meier生存分析、Cox回归、构建列线图(nomogram)模型和时间依赖的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tROC曲线)等分析比较临床病理因素、免疫评分、外周血炎症标志物等与病人总生存期(OS)和无病生存期(DFS)的关系。结果生存分析结果显示,高免疫评分水平与病人的TNM分期(38例Ⅰ~Ⅱ期,43例Ⅲ~Ⅳ期,P=0.006)、术前糖类抗原199(64例CA199≤35μg/L,17例CA199>35μg/L,P=0.038)有关。免疫评分(IS≥3比IS<3)、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2.82比NLR>2.82)、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113.15比PLR>113.15)、术前糖类抗原199(CA199)(CA199≤35μg/L比CA199>35μg/L)是病人的独立预后因素。将有预后价值的变量整合,建立OS和DFS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模型C指数为0.79和0.76,校准曲线均表现出良好的一致性。tROC曲线也证明了该列线图模型预测结肠癌术后的预后价值高于单一指标和传统的TNM分期系统,其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8(3年OS)、0.85(5年OS)、0.84(3年DFS)、0.82(5年DFS)。结论免疫评分联合NLR、PLR、CA199对结肠癌病人术后预后有较高的预测价值,可为结肠癌预后判断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崔婧雯李袁飞
- 关键词:结肠肿瘤预后
- 在结肠癌细胞中RNA干扰TGFBR2慢病毒载体的构建及其功能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构建TGFBR2基因的RNA干扰慢病毒载体,为研究该基因在结肠癌细胞中的作用奠定基础。方法:合成TGFBR2基因特异性RNAi靶序列,与pcDNATM6.2-GW/EmGFP-miR载体连接,构建干扰载体并鉴定。与TGFBR2质粒共转染HEK293细胞,q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筛选最佳干扰序列,感染SW480细胞。10ng/ml TGF-β1和20ng/ml TNF-a共作用TGFBR2干扰后的SW480细胞和未干扰组细胞72h后,通过细胞侵袭试验计算细胞侵袭数目。结果:成功构建TGFBR2的RNA干扰载体,第4组序列效果最佳,感染SW480后,TGFBR2基因的mRNA表达抑制率为78.45%。TNF-a和TGF-β1处理干扰前后的SW480细胞,通过细胞侵袭试验显示各组细胞迁移的数目:干扰组为89.3±7.9,未干扰组为15.1±8.2,干扰组细胞明显多于对照组(P<0.01)。结论:成功构建人TGFBR2基因特异性的慢病毒干扰载体,并建立稳定的细胞株,为预防和干预结肠癌的早期转移奠定基础。初步提示在TGF-β1和TNF-a因子存在的炎症微环境中,TGFBR2基因突变的结肠癌细胞更具有侵袭性。
- 李袁飞赵和平刘静朱国强张革红贾军梅杨文慧
- 关键词:结肠癌
- 结直肠癌上皮-间充质转化与肿瘤免疫微环境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 2024年
- 远处转移是结直肠癌的主要死亡原因,虽然免疫治疗在结直肠癌中取得显著效果,但对绝大部分患者疗效仍有限。肿瘤免疫微环境(TIME)与肿瘤转移以及免疫耐药密切相关。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TIME中的各种细胞和小分子物质可通过激活信号通路促进上皮-间充质转化(EMT),而EMT也会促使TIME发生改变,两者的相互作用促进了肿瘤的发生发展,并诱导免疫治疗耐药的发生。EMT是肿瘤发生发展的重要环节,靶向EMT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是目前的研究热点,深入阐明EMT与TIME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肿瘤转移和免疫治疗耐药。本文对结直肠癌中EMT与TIME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综述。
- 贾瑞李袁飞
- 关键词:结直肠癌上皮-间充质转化
- 免疫治疗在脑转移癌中的研究进展
- 2023年
- 肿瘤是目前全球主要的死亡原因,全球约1/6的死亡是由肿瘤引起,其中,肿瘤细胞发生转移以及由此引发的多种并发症是大多数肿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相比于向外周器官的转移,肿瘤细胞的脑转移往往预示着更短的生存期。由于血脑屏障和脑微环境的特殊性,传统方法对颅内肿瘤细胞难以发挥治疗作用。因此,肿瘤细胞的脑转移成为肿瘤治疗领域的一大难点。近年来,随着肿瘤免疫疗法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免疫细胞疗法和肿瘤疫苗的突破,为脑转移癌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但临床对于肿瘤免疫药物用于脑转移癌患者的治疗仍存在一定争议。本文就免疫疗法在脑转移癌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免疫疗法在脑转移癌中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 王祎蕾李袁飞
- 关键词:脑转移癌免疫治疗黑色素瘤非小细胞肺癌
- 炎性反应微环境对结肠癌细胞上皮向间质转化的作用被引量:4
- 2014年
- 目的探讨炎性反应微环境中TNF-α和TGF-β1对结肠癌细胞上皮向间质转化的作用。方法以10#g/LTGF-β1或20μg/LTNF~α或两者混合后分别作用于人结肠癌细胞系SW480细胞、HCTll6细胞和经转化生长因子G受体2(TGFBR2)干扰的SW480细胞,单纯SW480细胞和HCTll6细胞分别设为空白对照,分别于作用24、48和72h观察各组细胞形态变化。采用实时定量RT-PCR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各组上皮钙黏素、神经钙黏素和波形蛋白的表达变化。通过细胞迁移实验检测TGFBR2干扰后细胞迁移能力的变化。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不同时间点,TGF-β1和TNF-α分别作用于sW480细胞、HCTll6细胞和经TGFBR2干扰的SW480细胞,其细胞形态均未发生明显的变化;TGF-β1和TNF-α混合作用于以上3组细胞,其中8W480细胞和经TGFBR2干扰的SW480细胞向成纤维细胞样形态变化。与TGF-β1和TNF-α混合作用的SW480组以及SW480空白组相比,经TGFBR2干扰的sw480组中上皮钙黏素mRNA表达(0.58±0.23比0.80±O.12比0.23±0.03)明显下调,神经钙黏素tuRNA表达(1.10±0.10比0.60±0.11比1.34±0.20)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6.92、47.93,P均〈0.05),而波形蛋白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GF-β1和TNF-α混合作用的HCTll6组与HcTll6空白组相比,上皮钙黏素mRNA表达(0.22±0.03比0.92±0.14)明显下调,神经钙黏素(1.40±0.05比0.46±0.02)和波形蛋白(1.60±0.12比0.78±0.11)的mRNA表达均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72.59、23.67、45.19,P均〈0.05)。各组上皮钙黏素、神经钙黏素和波形蛋白的蛋白表达与mRNA表达一致。经TGFBR2干扰的SW480组A570为102.7±8.5,TGF-β1和TNF-α混合作用的SW480组和SW480空白组分别为20.1±7.6、18.3±1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8.92,P〈0.05)。提示TG
- 李袁飞赵和平朱国强刘静贾军梅张革红郭亚荣宋彬
- 关键词:结肠肿瘤转化生长因子Β1肿瘤坏死因子Α
- MSS型结直肠癌肿瘤微环境及免疫联合治疗研究进展被引量:2
- 2023年
- 近年来,免疫治疗尤其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延长肿瘤晚期患者生存期方面显现出明显优势,肿瘤微环境是影响免疫疗效的重要因素之一。微卫星稳定型结直肠癌患者在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中表现出免疫应答。深入探索微卫星稳定型结直肠癌的肿瘤微环境特点以及应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治疗策略,可为结直肠癌免疫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 徐良富李袁飞
- 关键词:结直肠肿瘤肿瘤微环境免疫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