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东
- 作品数:11 被引量:92H指数:5
-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文化科学机械工程更多>>
- 一种步态康复训练装置
-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步态康复训练装置,包括训练鞋和步行平台,步行平台的表面设有m排*n列的矩阵凹槽,训练鞋底部设有磁铁矩阵,磁铁矩阵的间距与矩阵凹槽的间距相同,步行平台左右两端设有m个贯穿孔,贯穿孔贯穿矩阵凹槽的同一排的所...
- 杜东
- 文献传递
- 等速肌力测试在躯干核心肌群中的应用进展被引量:11
- 2019年
- 等速肌力测试目前应用于运动员、健康人群以及肌肉萎缩患者等,均取得一定效果。但由于训练部位和目的不同,训练强度和方法各异,信息零散,整体模糊,缺少较完整的等速肌力临床应用资料。本文主要综述等速肌力测试对躯干肌群各个领域的研究现状,包括腰痛、脑卒中等神经系统疾病和运动医学等。另外,也对躯干肌群和核心肌群的研究指标及影响因素进行梳理,整合一些较常用的研究方法。
- 杜东尹瑞雪何任红范建中
- 关键词:等速肌力慢性腰痛
- 不同角速度下等速躯干屈伸训练对腰痛患者核心肌群的影响被引量:13
- 2019年
- 目的观察不同角速度等速肌力训练对腰痛患者的腰背部核心肌群的训练效果,探讨改善慢性腰痛的更优角速度。方法 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本院男性慢性腰痛患者60例,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20例。A组行常规康复治疗手段;B组、C组分别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选取角速度为30°/s和90°/s的等速肌力训练,每周3次,共训练4周。训练前后进行等速肌力测试,记录峰力矩和平均功率。结果训练后,B组和C组屈、伸肌峰力矩及功率均大于A组(P <0.05),C组屈、伸肌峰力矩小于B组(P <0.05),屈、伸肌功率与B组无显著性差异(P> 0.05)。训练后,B组、C组VAS评分均明显降低(t> 4.098,P <0.01),且均低于A组(P <0.05),C组和B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 0.05)。结论等速肌力训练可提高腰痛患者的躯干屈、伸肌群的峰力矩和功率,低角速度(30°/s)等速训练效果更佳。
- 杜东范建中尹瑞雪
- 关键词:腰痛等速肌力训练角速度峰力矩
- 等速蹬踏运动中下肢肌力学特征的研究被引量:4
- 2016年
- 目的观察并分析不同速度时,下肢等速蹬踏运动时的峰力、做功和屈伸峰力比等的变化规律。方法选取健康成年人30例,采用德国产IsoMED2000型等速测试系统中的蹬踏模式(Legpress模式)对其进行测试,分别选用慢速(5cm/s)和快速(50cm/s)两种不同的速度,观察在不同速度下受试者双下肢、左下肢和右下肢的蹬踏运动,记录运动过程中峰力、做功和屈伸峰力比等力学指标。结果速度为50cm/s时,受试者左、右下肢蹬伸的峰力和做功均显著低于速度为5cm/s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速度为5cm/s时,左下肢蹬伸的峰力和做功与右下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速度为50cm/s时,受试者左、右下肢屈曲的峰力和做功均显著低于速度为5cm/s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速度为5cm/s和50cm/s时,左下肢蹬伸的峰力与右下肢同速度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速度为50cm/s时,受试者左、右和双侧别屈伸峰力比值均显著高于5cm/s时同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速度为5cm/s和50cm/s时,右下肢屈伸峰力比值分别为(0.24±0.07)和(0.28±0.08),均显著低于左下肢同速度时的(0.28±0.07)和(O.30±0.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速度时,双下肢、左下肢和右下肢蹬踏运动时的力学存在差异,在临床运动训练或康复治疗中应根据不同的目的选择不同的速度和训练模式。
- 陈楚键何任红范建中王惠娟杜东
- 关键词:做功
- 多学科诊疗下药代动力学指导重型血友病A患者截骨矫形术个体化用药1例被引量:3
- 2021年
- 药代动力学(PK)指导围术期凝血Ⅷ因子使用是近年出现的血友病新兴管理思路。南方医院多学科诊疗团队紧密协作,运用PK指导1例“右膝外翻畸形”的重型血友病A患者围术期凝血Ⅷ因子使用,根据其长半衰期(20.17 h)延长给药间隔,并制定个体化“截骨矫形术”方案。患者术程顺利,与基于体质量的截骨手术围术期凝血Ⅷ因子用量相比共节省34.4%用药量。本例旨在为血友病手术患者提供PK指导下围术期管理新思路。
- 孟蕾杜东刘飞陈滨孙竞
- 关键词:血友病A药代动力学截骨矫形术
- 腰背核心肌群在等速旋转运动中力矩和表面肌电的特征被引量:15
- 2013年
- 目的:收集腰背核心肌群在等速旋转运动中的肌力矩和表面肌电图肌电信号,加以处理分析,研究受试者背阔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在脊柱等速旋转运动中的改变,揭示其变化的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健康男性受试者24名,分别收集其在30°/s、60°/s、120°/s速度下脊柱旋转运动中的旋转力矩,以及双侧背阔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的肌电信号。结果:等速旋转运动中,左右侧等速旋转力矩均随着速度的增大略微减小,但无显著性意义,各速度下左旋/右旋力矩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左右侧等速旋转过程中背阔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肌电振幅的均方根值(RMS)亦随速度的增大而减少,30°/s与120°/s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各肌肉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值均<0.05);其中以腹外斜肌激活最为明显;速度与肌肉间存在交互效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等速旋转运动中,正常人负责产生旋转动作的肌肉主要是对侧腹外斜肌、同侧背阔肌和腹内斜肌,尤以腹外斜肌为主;左旋/右旋时峰力矩值及背阔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的RMS均随速度的增大而减少。
- 刘夏王惠娟吴红瑛杜东范建中
- 关键词:表面肌电图脊柱
- 踝关节的角度对下肢蹬踏等速肌力测试影响的研究
- 目的 研究不同踝关节的角度对下肢蹬踏等速肌力测试影响,探讨蹬踏力量最大时的踝关节最佳角度.方法 选取健康男性5名,采用德国IsoMed2000等速肌力训练系统,选择蹬踏模式,设定速度为20mm/s,观察不同踝关节角度下受...
- 杜东范建中何任红
- 踝关节的角度对下肢蹬踏等速肌力测试影响的研究
- 杜东范建中
- 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和躯干屈伸肌群表面肌电特征被引量:14
- 2017年
- 目的研究脑卒中患者在平衡仪上进行平衡测试时,竖脊肌、腹直肌肌电信号变化的特征,并观察其平衡功能。方法 2015年4月至2016年12月,脑卒中患者17例(试验组)和健康受试者13例(对照组)在平衡仪上坐位进行三种运动:睁眼/闭眼、平衡仪前后摆动10°、最大范围前后屈伸躯干。利用表面肌电记录运动时双侧竖脊肌和腹直肌肌电信号的均方根(RMS),记录受试者睁眼/闭眼坐位时质心摆动长度、质心摆动面积、X轴压力中心和Y轴压力中心。结果试验组在闭眼/睁眼坐位、最大范围前后屈伸运动时,竖脊肌RMS健侧与患侧间有显著性差异(t>2.173,P<0.05)。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睁眼/闭眼坐位下健侧竖脊肌和腹直肌RMS增加(t>2.175,P<0.05),质心摆动长度及面积均增加(t>2.760,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竖脊肌易出现两侧肌力不平衡,从而影响患者的平衡功能,康复训练时要加以重视。
- 王惠娟何任红江志锦石真润杜东范建中
- 关键词:脑卒中躯干表面肌电
- 小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吞咽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和血清神经损伤指标的影响被引量:31
- 2022年
- 目的:观察小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吞咽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吞咽功能和血清神经损伤指标的影响。方法:纳入我院于2019年10月-2021年3月期间收治的6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给予吞咽康复训练,30例)和观察组(给予小脑rTMS联合吞咽康复训练,30例),均治疗3周。观察两组治疗3周后的临床总有效率,对比两组治疗前、治疗3周后的吞咽功能、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和血清神经损伤指标。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3周后改良曼恩吞咽能力评估量表(MMASA)评分升高,且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3周后波潜伏期(Ⅰ、Ⅲ、Ⅳ)、波峰间潜伏期(Ⅰ~Ⅲ,Ⅲ~Ⅳ,Ⅰ~Ⅳ)降低,且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3周后血清视锥蛋白样蛋白1(VILIP-1)、神经肽Y(NPY)、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扣针蛋白5(Fibulin-5)水平降低,且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脑rTMS联合吞咽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减轻神经损伤,缩短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潜伏期。
- 黎继华孙嘉惠杜东张盛全范建中
- 关键词:康复训练吞咽功能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神经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