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系统评价博纳吐单抗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循证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收集博纳吐单抗(试验组)对比传统化疗方案(对照组)治疗ALL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和队列研究,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起至2022年2月3日。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后,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员手册5.1.0推荐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评价RCT的质量,采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OS)评价队列研究的质量,采用Rev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采用证据推荐分级的评估、制订与评价(GRADE)系统对结局指标的证据质量进行评价;采用倒漏斗图进行发表偏倚分析。结果共纳入8项研究,其中3项RCT、5项队列研究,共计2841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随访1年以上的总生存率[RR=1.30,95%CI(1.14,1.48),P<0.0001]、无复发生存率[RR=1.78,95%CI(1.50,2.12),P<0.00001]、完全缓解率[RR=1.42,95%CI(1.11,1.82),P=0.006]、震颤发生率[RR=16.98,95%CI(2.17,133.12),P=0.007]、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发生率[RR=14.11,95%CI(3.43,58.01),P=0.0002]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头痛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31,95%CI(0.66,2.59),P=0.44]。试验组患者≥3级不良事件、感染、口腔炎、血小板减少症、发热性嗜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厌食、便秘、腹泻、腹痛、低血钾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咳嗽、红疹、低丙球蛋白血症、发热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总不良事件、脓毒血症、贫血、白细胞降低、嗜中性白细胞减少症、淋巴细胞减少、恶心、呕吐、高血糖、低血压、高血压、转氨酶升高、鼻衄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研究类型不同进行亚组分析的结果显示,无论是RCT还是队列研究,试验组患者随访1年以上�
目的系统评价中国药师药学服务转型的工作效果,为今后开展药学服务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数据库,收集中国药师为转型而开展药学服务、并有明确服务效果评价指标的文献,包括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和非随机干预性研究(non-randomized studies of interventions,NRSI)。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采用相关量表对纳入文献质量进行评价,采用RevMan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RCT 8篇、NRSI 43篇,共计51篇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抗菌药物的处方合理性[OR=5.17,95%CI(4.10,6.52),P<0.00001]和单药使用率[OR=2.87,95%CI(2.16,3.81),P<0.00001]、患者的依从性[OR=3.40,95%CI(1.73,6.66),P=0.0004]和满意度[OR=2.54,95%CI(1.58,4.10),P=0.000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试验组不合理处方的比例[OR=0.29,95%CI(0.22,0.37),P<0.00001]、不良反应的发生率[OR=0.17,95%CI(0.12,0.24),P<0.00001]、治疗费用和治疗时间(P<0.05)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药师开展的处方审核、用药咨询、患者用药教育、处方点评、不良反应上报等药学服务取得了显著成效,这种转型符合国家对药师队伍的要求,也可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保障。
目的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国内血药浓度监测研究的发展状况。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自建库起至2019年5月发表的有关血药浓度监测的文献,筛选出符合标准的研究,采用BICOMB 2.0软件对纳入文献的发表时间和期刊、第一作者及单位、关键词等信息进行提取和整理,并对关键词生成共现矩阵和词篇矩阵。使用Ucinet6.0软件中的NetDraw2.118和gCLUTO软件对关键词绘制网络关系图和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检索出血药浓度监测研究的中文文献共3642篇,最终纳入1267篇,相关研究最早出现于1983年,发表期刊、第一作者和单位众多但分布很不均衡。英文文献纳入106篇,相关研究最早发表于1999年。中文文献中共有1187个关键词,根据高频关键词把研究分为4个主题。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免疫抑制剂、抗肿瘤药、精神药物、抗菌药物、心血管药物等几类药物的监测上。结论国内血药浓度监测的相关研究正处于递增阶段,参与的研究者和机构较多但存在分布不均的情况,多产作者和研究机构相对较少。这需要我国药学工作者加强各地区的交流与合作,提升该领域研究的水平、扩展研究范围,实现全面精准的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