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尚斌
- 作品数:3 被引量:15H指数:3
-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基于自然植被的延河流域生物量空间分布格局评估被引量:5
- 2010年
- 研究植被的生物量分布及环境对生物量的承载状况,对于区域植被恢复规划、布局等具有重要意义。以黄土丘陵区延河流域为研究区,以自然植被为参照,利用广义相加模型(GAM,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及GIS空间分析技术预测了流域潜在生物量的分布格局;同时,利用遥感资料,预测出流域现有的植被生物量及其空间格局。以潜在生物量为参照,现实生物量为基础,通过空间分析,对流域环境的生物量承载状况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在流域东南部地区,潜在生物量高于现实生物量;而在中北部,有较多的立地环境的现实生物量大于潜在生物量,超过了环境生物量的最大现实承载能力,导致人工植被在这些立地环境条件下的退化。识别这些植被,对于流域植被的改造和利用、流域植被恢复规划与布局等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张佳温仲明杨尚斌
- 关键词:生物量广义相加模型植被指数
- 黄土丘陵区延河流域退耕还林(草)土壤固碳潜力评估
- 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也是我国生态恢复重建的重点区域。随着我国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施,该地区作为重要的碳汇区域而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研究和评估不同情境下农田退耕后的土壤固碳潜力,对于理解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及...
- 杨尚斌
- 关键词:固碳潜力有机碳密度
- 文献传递
- 基于自然植被的延河流域农田生态系统土壤固碳潜力评估被引量:7
- 2010年
- 以延河流域自然植被土壤有机碳为对照,对该区现有农田生态系统土壤固碳潜力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影响自然植被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分布的环境因子有年均降雨季节变化、坡度和年均温度季节变化;而影响农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布的环境因素则包括年均蒸发量、年均最高温度与坡向;有机碳空间分布规律方面,延河流域南部土壤有机碳密度要明显高于北部,并且呈由北向南逐渐递增的趋势;情景模拟分析表明,延河流域坡度25°以上、15°-25°以及15°以下不同类型的耕地退耕后分别可以实现的固碳效益为90.41×104t、58.52×104t、57.55×104t,而整个延河流域的农田生态系统如果全部实行退耕还林(草),其固碳潜力在206.48×104t左右。可以看出,以土地利用调整为核心的区域固碳策略对环境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 杨尚斌温仲明张佳
- 关键词:固碳潜力有机碳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