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金荣
- 作品数:7 被引量:12H指数:2
-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硼替佐米皮下注射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POEMS综合征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被引量:7
- 2013年
- POEMS综合征是发生于浆细胞增殖性疾病并可导致包括外周神经在内的多系统损害的一种症候群。目前,对POEMS综合征的治疗方案尚未取得共识,已有的治疗方案多借鉴针对浆细胞恶性疾病的治疗方案或由其改进而来。硼替佐米是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的重要新药,近年亦被报道用于POEMS综合征的治疗,但传统的静脉给药方式具有较明显的周围神经毒性,
- 曾科刘志刚杨金荣侯理羊裔明刘霆牛挺
- 关键词:POEMS综合征硼替佐米自体造血干细胞文献复习皮下注射
- F146.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合并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研究
- 李艳秋喻琴梅李军杨金荣羊裔明朱焕玲贾永前刘霆牛挺
- 文献传递
-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难治复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及其免疫细胞变化
- 景晓宇杨金荣钟旭姝杨晨露吴俣王玮郑宇欢牛挺刘霆
- Bim基因及GR基因表达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糖皮质激素抵抗相关性的研究
- 目的:通过检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ITP)糖皮质激素(GC)治疗前后促凋亡因子Bim mRNA及糖皮质激素受体(GR)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了解促凋亡因子Bim及GR基因表达与ITP患者糖皮质激素抵抗的相关性,...
- 余敏廖小梅杨金荣邓承祺牛挺
- 文献传递
- 小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慢病毒载体的构建及其在NS-1小鼠骨髓瘤细胞株中的表达
- 2013年
- 目的构建含小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VEGF)的重组慢病毒表达载体,包装成病毒颗粒后感染NS-1小鼠骨髓瘤细胞株,以便进一步探索VEGF在骨髓瘤病理生理机制中的作用。方法聚合酶链反应法扩增mVEGF基因,克隆入含嘌呤霉素抗性的pCDH慢病毒表达载体,构建出表达mVEGF的慢病毒表达载体pCDH-mVEGF;采用磷酸钙法将慢病毒系统三质粒pCDH-mVEGF、psPAX2、pMD2.G共转染293FT细胞包装病毒,分别收集转染后48 h和72 h病毒上清并感染靶细胞NS-1,初次感染72 h后开始采用嘌呤霉素筛选稳定株,筛选2周后采用ELISA法检测稳定株细胞培养上清中mVEGF的表达,建立出稳定高表达mVEGF的NS-1小鼠骨髓瘤细胞株。结果成功构建重组慢病毒表达质粒pCDH-mVEGF,并包装成慢病毒颗粒,感染NS-1细胞株后获得靶基因的稳定高表达。结论成功构建出含mVEGF的慢病毒表达载体pCDH-mVEGF,慢病毒系统能有效介导目的基因在NS-1小鼠骨髓瘤细胞株中稳定表达,病毒包装成功并能有效感染NS-1细胞,为进一步探索VEGF在骨髓瘤病理生理机制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 杨金荣曾科李军牛挺
- 诊断超声介导自制微泡造影剂联合尿激酶体外溶栓效应及参数优化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研究诊断超声介导自制微泡造影剂对体外血栓的溶解效应及探讨影响溶栓效果的主要因素,确定最优溶栓参数组合。方法制备标准化红色血栓,设计、建立体外溶栓模型。选用L16(45)正交表设计不同输出能量(因素A:5%、25%、50%、100%)、不同微泡量(因素B:50、100、200、400μL)、不同尿激酶浓度(因素C:100、200、400、800U/mL)、不同溶栓时间(因素D:10、20、30、40min)的4因素4水平实验组合,在固定诊断超声频率为1.82MHz条件下,按照组合对制备好的4种栓龄(3、6、12、24h)标准红色血栓进行体外溶栓实验。采用组织病理切片HE染色及扫描电镜观察溶栓前后血栓结构。采用溶栓前后质量减少计算溶栓率,统计学方法分析结果。结果光镜及扫描电镜下见各栓龄血栓溶栓后,血栓纤维网架被破坏。超声输出能量、微泡量、尿激酶浓度、溶栓时间4个因素对各栓龄血栓溶栓效果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尿激酶对溶栓率的影响最大,最优溶栓参数组合为C4-D4-A1-B4,即:尿激酶800U/mL、溶栓时间40min、输出能量5%、微泡量400μL;4种因素各水平对4种栓龄血栓实验结果影响的效应曲线由高到低依次为3h、6h、12h、24h;不同栓龄血栓溶栓结果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诊断超声介导微泡造影剂具有助溶作用;在超声频率为1.82 MHz、能量输出为5%时,微泡已能被破坏而增强超声空化效应;固定超声频率,在高尿激酶浓度、延长溶栓时间、增大微泡量参数条件下可获得最优溶栓效果;随着血栓栓龄的增大,溶栓效果减低。
- 喻琴梅王红孟文彤李艳秋杨金荣李军周翔牛挺
- 关键词:诊断超声微泡造影剂尿激酶体外溶栓参数优化
-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合并淋巴瘤的临床研究被引量:4
- 2012年
- 目的探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gren’s syndrome,pSS)合并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及其预后,以提高其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1年1月住院治疗的pSS合并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治疗和随访资料。结果确诊pSS合并淋巴瘤患者12例,占同期新诊断淋巴瘤的1.29%。患者pSS的特征性免疫学改变为高免疫球蛋白血症、低补体血症和CD4T细胞减少。病理类型以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为主,其中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最多。多数患者临床分期为Ⅲ~Ⅳ期,结外受累较常见。所有患者均接受联合化疗,NHL以CHOP/R-CHOP样方案化疗为主,霍奇金淋巴瘤(HL)以AVD方案化疗。中位随访时间27月(1~56月)。补体C3和C4共同下降的患者与非共同下降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总体生存率(overallsurvival,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利妥昔单抗(rituximab)联合化疗组患者与不含rituximab的联合化疗组的中位生存时间、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补体血症不能认定为pSS合并淋巴瘤预后的影响因素。pSS合并淋巴瘤的预后相对不佳,含rituximab的联合化疗没有改善患者的疗效和生存。
- 李艳秋喻琴梅李军杨金荣牛挺
- 关键词: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淋巴瘤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