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永
- 作品数:24 被引量:47H指数:3
- 供职机构:铜陵市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发展基金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建筑科学生物学更多>>
- 转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神经干细胞移植对大鼠脑缺血损伤的修复作用被引量:4
- 2006年
- 目的 探讨转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因神经干细胞移植对大鼠脑缺血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 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梗塞(tMCAO)模型,将tMCAO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注射磷酸盐缓冲液(PBS液)的PBS液对照组、接受神经干细胞(NSCs)移植的NSCs组、接受转染VEGF基因的NSCs移植的NSCs-VEGF组,采用立体定向法将相应移植物注射到tMCAO模型的右侧纹状体缺血半暗区。各组移植后2、4、6、8、10、12周进行神经功能损害程度(NSS)评分;移植后7d,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NSCs-VEGF组移植细胞的VEGF基因表达情况;12周时,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追踪NSCs-VEGF组移植细胞向神经元方向分化情况,并同时行各组移植区周围血管内皮细胞半定量计数。结果 移植后2~12周,NSCs-VEG组的NSS评分均低于其它3组,第12周时的NSS评分与其它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移植后7d,NSCs-VEGF组的移植细胞从移植点向周围迁徙,部分表达VEGF基因;移植后12周,NSCs-VEGF组部分移植细胞分化成神经元,其移植区血管内皮细胞数显著高于其它3组(P〈0.05)。结论 转染VEGF基因的神经干细胞移植对脑缺血所致的损伤具有一定的修复作用。
- 朱巍毛颖周良辅汪洋江永朱剑虹
- 关键词:干细胞移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转染脑缺血
- 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型的延续性护理在AIS患者康复中的应用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研究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型的延续性护理对AIS中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自我护理能力及建立健康行为模式的影响。方法选取铜陵市人民医院2018年1月到2019年6月收治的124例血管内治疗的AI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62人。干预组采取IMB的延续性护理,对照组患者采用神经外科常规护理。6个月后采取CSS神经功能缺损量表、自我护理能力测定表、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Ⅱ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出院后6个月干预组CSS神经功能缺损量表得分27.0±3.81分,自我护理能力测定表得分100.42±4.24分,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Ⅱ得分146.26±6.33分;对照组以上量表得分依次是30.96±4.95分,80.89±5.65分,134.90±5.26分,两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MB的延续性护理在AIS患者出院后康复期的效果显著,能够促进患者出院后的神经功能恢复、提高自我护理能力和增强患者健康行为的依从性,有利于促进患者全面康复。
- 张惠张彬陈节江永章羽
- 关键词:延续性护理脑卒中
- 转基因神经干细胞移植在缓解脑缺血性神经血管损害中的作用被引量:20
- 2005年
- 目的 评价转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基因的神经干细胞脑内移植后在宿主缺血区的神经血管保护作用。方法 建立大鼠暂时性大脑中动脉梗死模型 (tMCAO)并将其随机分成 :(1)对照组 ;(2 )细胞悬液磷酸盐缓冲液 (PBS)移植组 ;(3 )神经干细胞移植组 ;(4 )转基因神经干细胞移植组 ,每组 10例。立体定向法将BrdU标记的转基因神经干细胞移植到tMCAO大鼠的纹状体缺血半暗区。移植后 2~ 12周进行神经损害严重程度评分 (NSS)并与其他 3组比较。移植后12周 ,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转基因神经干细胞在脑内的分化、迁徙情况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各组移植区毛细血管结构 ,并计每例动物以移植点为中心的一个 10 0倍视野下内皮细胞数。结果 移植后 2~ 12周 (4 )组NSS评分均数分别为 5 .8、5 .0、4.6、4.0、4.0、3 .8,均低于其他 3组。其中第 8周显著低于 (1)、(2 )组 (P =0 .0 0 8) ,第 12周显著低于 (1)、(2 )、(3 )组 (P =0 .0 0 0 )。移植后 12周 ,转基因神经干细胞在宿主脑内存活、迁徙 ,部分分化成神经元。转基因神经干细胞移植组移植区毛细血管结构相对完整 ,血管内皮细胞数显著多于其他 3组。结论 转染VEGF基因的神经干细胞移植后对宿主局部血管和神经结构具有保护作用。
- 朱巍毛颖周良辅汪洋江永朱剑虹
- 关键词:神经干细胞移植神经血管脑内血性脑缺血
- 经岛阈后入路治疗重症高血压基底节出血的手术治疗体会被引量:2
- 2007年
- 目的探讨重症高血压基底节出血经岛阈后入路的手术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应用此术式病人的手术效果,与同期常规经颞上回或颞中回入路开颅47例此类病人进行对比,分析有关文献。结果经岛阈后入路的手术效果明显优于常规开颅手术。结论经岛阈后入路是治疗重症高血压基底节出血有效方法之一。
- 陈节江永赵霆崔明
- 关键词:基底节出血高血压性开颅手术
- 立体定向技术在基层神经外科的临床应用(附15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
- 2006年
- 目的评价立体定向技术在基层神经外科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立体定向技术以及微创开颅技术,完成15例颅内病变的手术,分析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立体定向活检3例,术后病理诊断明确;立体定向微创手术7例,病灶一次切除;立体定向穿刺引流术或血肿排空5例,术后症状明显改善。手术均一次成功,无手术并发症。结论立体定向微创手术能对病灶进行精确的定位和导向,以实现对颅内病灶的微创手术,特别对深部病灶性质的诊断和脑内小肿瘤的切除及囊性病变的引流有实际的应用价值,具有简便、易行和创伤小、费用低的优点。
- 崔明张子军赵霆江永陈节
- 关键词:立体定向技术微创手术脑肿瘤脑出血
- 乌司他丁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价值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价值。方法6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乌司他丁治疗组(n=32)和对照组(n=28),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乌司他丁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静脉滴注乌司他丁20万U,3次/d,连用10 d,观察两组的治疗第1,4,8,12 d的GCS记分及6个月后GOS评分。记录两组的血生化指标及生命体征变化。两组进行对照。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GCS记分明显升高(P<0.05),6个月后GOS评分的治疗组神经功能恢复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病死率亦明显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乌司他丁能够有效地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降低死亡风险,安全可靠。
- 张子军崔明江永左延卿
- 关键词:乌司他丁创伤重型颅脑损伤
- 经岛阈后入路在重症高血压基底节出血手术治疗体会
- 2007年
- 目前在对高血压性基底节出血的手术方法,比较多见有常规骨瓣开颅手术方法,小骨窗手术,钻颅或CT导向下微创穿刺血肿引流术,脑内镜下血肿清除术。在治疗重症脑出血尤其伴有脑疝时常规骨瓣开颅手术对这类病人有其独特优越性尤其配合使用显微镜。但常规骨瓣开颅手术多经颞上回或颞中回入路,术中牵拉水肿重,处理出血血管困难。笔者采用皮层造瘘经岛阈后入路处理这类脑出血有很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 陈节江永赵霆崔明
- 关键词:高血压基底节出血重症脑出血后入路常规骨瓣
- 神经干细胞治疗脑损伤的实验研究
- 江永崔明张子军陈节赵霆章登银左延卿王炜胡凌朋传喜
- 该项目研究外分离胚胎海马神经干细胞,并进行扩增。在此基础上应用光镜、电镜及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进行体外研究,观察神经干细胞在立体培养条件下的生存、分化与迁移的情况。以大鼠大脑中动脉脑缺血模型(MCAO)基础,应用立体定向外...
- 关键词:
- 关键词:神经干细胞海马神经干细胞脑缺血
- 尿激酶加自体血清治疗重症脑室出血的临床研究
- 赵霆左延卿崔明陈节王炜张子军江永胡凌朋传喜
- 该项目采用尿激酶加自体血清加地塞米松治疗脑室出血,其科学价值就是用尿激酶激活血清中的纤溶酶原,使之转化为纤溶酶,从而使血块中的纤维蛋白降解。该项目可以尽早促使脑脊液循环系统再通畅,早日拔除引流管,从而减少颅内感染的机会,...
- 关键词:
- 关键词:重症脑室出血尿激酶自体血清治疗
- 经岛阈后入路治疗基底核出血合并脑疝(附12例分析)
- 2007年
- 1对象与方法 我科2005年1月~2006年12月采用岛阈后入路治疗12例基底核出血合并脑疝病人,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45~66岁,平均56.2岁。术前瞳孔一侧散大10例,双侧散大2例。术前CT示血肿量均〉60ml。全麻,头偏向对侧60°、后仰20°。翼点入路开颅,先穿刺释放部分液态血肿,再打开硬膜。从外侧裂根部向后分开蛛网膜2.5~4.0cm,将侧裂静脉分至额侧。显微镜下在近颞极动脉处环形切除颞上中回,形成2.5cm×2.5cm皮质瘘口,暴露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及岛阈。从岛阈后方1cm近下方动脉处切开岛叶皮质,暴露血肿,沿下界边吸除血肿边寻找外侧豆纹动脉。
- 陈节江永赵霆崔明
- 关键词:脑血管基底神经节出血脑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