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主题

  • 5篇地磁
  • 4篇南极中山站
  • 2篇地磁扰动
  • 2篇磁扰
  • 2篇Q
  • 1篇等效
  • 1篇等效电流
  • 1篇地磁变化
  • 1篇地磁场
  • 1篇电流
  • 1篇日变
  • 1篇日变化
  • 1篇射流
  • 1篇南极地区
  • 1篇极地区
  • 1篇极隙区
  • 1篇极夜
  • 1篇极昼
  • 1篇场向电流
  • 1篇磁暴

机构

  • 6篇中国科学院
  • 1篇防灾技术高等...

作者

  • 6篇汪阳
  • 4篇刘春节
  • 4篇杨友华
  • 4篇刘长发
  • 1篇王居易
  • 1篇李卫东
  • 1篇张平

传媒

  • 3篇南极研究
  • 2篇地震地磁观测...
  • 1篇1992年中...

年份

  • 3篇1996
  • 2篇1995
  • 1篇1992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南极中山站与北京地磁中心台1991年3月24日磁暴的变化特征
1996年
本文分析了1991年3月24日急始型磁暴的变化特征。分析表明,南极极隙区与中低纬区磁暴形态差异很大。中山站地磁台的磁暴急始为SC*型,无明显磁暴主相,它是由一组强烈的磁亚暴所组成。北京地磁中心台的磁暴急始为SC型,磁暴主相持续时间较短,变化较大。这次磁暴是由磁暴前太阳黑子相对数增多。
刘长发刘春节杨友华汪阳
关键词:磁暴极隙区地磁
南极中山站1991年地磁静日S_q变化
1995年
本文分析了1991年太阳活动峰年南极中山站地磁静日Sq变化,结果表明:1)地磁静日Sq变化叠加有很多扰动。Sq场是由S0q场和Spq场所组成。2)S0q场变化比较规则,其极昼月(夏季)的变幅比极夜月(冬季)大很多。在极昼月S0q(H)变化出现有双峰图象。S0q场主要是由高纬度极区电离层Sq电流体系所控制。3)Spq场的变化形态没有昼夜之分;它的变化强度为冬季小、夏季大。Spq场源主要是依赖于场向电流和电离层电导率。4)S0q(Z)变化比S0q(H)变化要大,特别是在极夜的冬季,S0q(Z)的变幅比S0q(H)大2/3倍。本文对北京地磁中心台磁静日资料也一并进行了分析。Sq变化主要是由北半球中。
刘长发刘春节焦承民汪阳
关键词:场向电流地磁变化
南极中山站极夜、极昼期间S_q^p、S_D的变化规律及特征
1996年
本文利用1991年度南极中山站的地磁资料,分析研究极夜(5、6、7月)及极昼(11、12月)期间S、SD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H、D、Z三个分量的S、SD在极夜期间的变化幅度都小于极昼期间的变化幅度,S在世界时UT6时左右出现极值。这是由于在5、6、7月的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太阳紫外辐射和X射线辐射减少,在11、12月太阳的直射点在南半球,太阳紫外线和X射线辐射增大,致使空间电高层等效电流发生变化所产生。
杨友华刘春节汪阳
关键词:地磁场极夜极昼
南极中山站和北京十三陵台标度值的讨论
1995年
通过处理南极中山站的地磁资料与北京十三陵台对比,发现在磁场扰动时,仪器的标度值S=H×2I÷N有误差产生,提出了对中山站仪器标度值误差的改进方法。减少了误差,提高了资料的准确度。
杨友华汪阳
关键词:地磁扰动磁场
南极地区地磁扰日变化S_D场特征
1996年
利用南极地磁资料研究了地磁扰日变化SD场特征。1)SD场变化不如Sq场变化规则,无明显的昼夜差异;太阳活动高年(1991年)比下降年(1994年)SD场变化更强烈。2)极隙区中山站SD场变幅比亚极光区长城站和北半球低纬区北京台的SD场变幅大10倍以上。3)中山站S0D(H)变化呈“正弦波”形态,与长城站和北京台S0D(H)变化形态相反。4)中山站S0D等效电流矢量在早晨-下午(02~15h)矢量方向为反时针西向,下午-夜间(15~02h)矢量方向为顺时针东向,这是由极区东向、西向电射流和极区电流涡旋所引起;长城站与北京台S0D等效电流矢量很小,这是由极区东向和西向电射流的影响所致。
刘长发张平杨友华刘春节汪阳
关键词:地磁扰动等效电流日变化
区域变化磁场特征的分析
<正>地球变化磁场主要是由高空电流体系(电离层与磁层电流体系)和地球内部电流体系所引起的,球内部分主要是球外部分感应的结果。内外部分之比,在地球表面约为1:3;对于一个区域变化磁场来说,高空电流体系对它的作用是相同的;只...
刘长发王居易杨永书汪阳李卫东陈传昌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