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沈旭辉

作品数:12 被引量:38H指数:3
供职机构:辽宁省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动脉瘤
  • 4篇颅内
  • 4篇出血
  • 3篇毁损
  • 3篇毁损术
  • 2篇弹簧圈
  • 2篇动脉
  • 2篇血管
  • 2篇手术
  • 2篇栓塞
  • 2篇疼痛
  • 2篇蛛网膜
  • 2篇蛛网膜下
  • 2篇蛛网膜下腔
  • 2篇蛛网膜下腔出...
  • 2篇外科
  • 2篇顽固
  • 2篇顽固性
  • 2篇网膜
  • 2篇下腔出血

机构

  • 11篇辽宁省人民医...
  • 1篇中国医科大学...

作者

  • 11篇沈旭辉
  • 4篇刘会
  • 4篇李付勇
  • 4篇邹建军
  • 3篇王天成
  • 1篇吴安华
  • 1篇张佩斯
  • 1篇张天鹤
  • 1篇甄为
  • 1篇倪程程
  • 1篇刘婧雅

传媒

  • 2篇临床外科杂志
  • 2篇中国现代医药...
  • 1篇海南医学
  • 1篇中国微侵袭神...
  • 1篇中国医学工程
  • 1篇中国急救复苏...
  • 1篇辽宁医学院学...
  • 1篇解放军医药杂...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1
  • 3篇2018
  • 2篇2016
  • 4篇2013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颅内血肿清除术中血肿腔内止血方法效果初步对照研究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通过对比两种高血压脑出血颅内血肿清除术中血肿腔内止血方法,并进一步探讨血肿腔内止血的精确性及可靠性。方法前瞻『生研究93例高血压脑出血颅内血肿清除术中,在对血肿腔内进行止血时,试验组采取明胶海绵联合脑棉压迫出血点,对照组采取单纯双极电凝止血方法,术后次日复查CT,计算2组病例的颅内血肿清除率。术后2周行神经功能评估,判断术后2两组病例的运动功能情况。结果两种颅内血肿清除术中血肿腔内止血方法术后血肿清除率分别为87%和79%,2组患者改良Rankin评分良好率分别为72%和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颅内血肿清除手术中应用明胶海绵联合脑棉压迫出血点的止血方法优于传统的血肿腔内止血方法,能够最大程度清除血肿,同时保护神经功能。
王志超李付勇沈旭辉邹建军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止血
丘脑枕加扣带回联合毁损术治疗癌性疼痛
2013年
目的研究丘脑枕加扣带回联合毁损术治疗癌性疼痛的临床应用。方法癌性疼痛10例,包括肺癌5例,乳腺癌2例,骨癌2例,腮腺肿瘤1例,局麻下联合毁损疼痛对侧丘脑枕和双侧扣带回前部,采用直观模拟疼痛量表(VAS)和McGill疼痛问卷量表(MPQ)分别在术前和术后进行疼痛评分,同时记录手术前后患者使用止痛药物的种类和最大剂量,将术后不同时间的VAS、MPQ评分与术前评分进行比较,采用小样本自身配对t检验。结果术后患者疼痛基本消失,不需使用止痛药物。术后6个月止痛效果稳定,VAS评分、MPQ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丘脑枕加扣带回联合毁损术能有效消除癌性疼痛。
沈旭辉刘会王天成
关键词:癌痛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前循环宽颈动脉瘤疗效分析被引量:10
2018年
目的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前循环宽颈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辽宁省人民医院神经外三科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30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前循环宽颈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Solitaire AB支架进行辅助,分析支架辅助治疗的临床疗效。结果 30例动脉瘤均成功应用支架辅助进行栓塞,所有支架均一次性释放成功,术后发生脑出血1例,缺血事件3例,无患者死亡。3~12个月随访患者未再次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前循环宽颈动脉瘤可明显提高动脉瘤栓塞的成功率,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沈旭辉邹建军李付勇
关键词:颅内宽颈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前循环
CT引导下射频热凝毁损术治疗舌咽神经痛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观察CT引导下射频热凝毁损术治疗舌咽神经痛的疗效。方法 16例患者行CT引导下射频热凝毁损术,观察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3个月随访时的疼痛情况。结果 12例患者术后疼痛消失,4例患者疼痛减轻,术后3个月,12例疼痛消失者无复发,2例疼痛减轻患者疼痛消失,2例仍部分缓解。结论 CT引导下射频热凝毁损术治疗舌咽神经痛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沈旭辉刘会王天成刘婧雅
关键词:CT舌咽神经痛射频
脑动静脉畸形合并出血的外科治疗
邹建军李付勇沈旭辉王志超甄为张天鹤郭桐萁
血管内微弹簧圈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分析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探讨血管内微弹簧圈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对92例动脉瘤患者实行血管内微弹簧圈栓塞术,其中单纯微弹簧圈栓塞80例,Solitaire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12例。结果 92例动脉瘤均成功栓塞,其中完全栓塞67例,大部分栓塞17例,部分栓塞8例,术后死亡2例,皆为术前Hunt-Hess分级Ⅳ级,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1例为广泛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为大量额叶脑内血肿。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年龄、高血压及Hunt-Hess分级是影响动脉瘤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血管内微弹簧圈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可有效防止动脉瘤破裂出血,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沈旭辉吴安华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微弹簧圈
顽固性偏头痛显微血管减压术远期疗效
2024年
目的总结顽固性偏头痛行显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 decompression,MVD)治疗的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顽固性偏头痛的病例资料,均行MVD并开展7年随访;其中眶上神经痛14例,耳颞神经痛20例,枕大神经痛16例。结果MVD术后切口愈合不良1例,切口感染1例。术后即刻疗效:总治愈率为96%、总有效率为98%。长期随访结果显示:MVD对顽固性偏头痛总有效率92%,总治愈率76%。结论MVD是顽固性偏头痛确切有效治疗手段,可获得满意远期疗效。
郭桐萁沈旭辉王志超张佩斯李付勇
关键词:显微血管减压术视觉模拟评分远期随访
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免疫功能、颅内压及预后的影响被引量:14
2021年
目的探讨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免疫功能、颅内压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9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均分为观察组(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和对照组(常规骨瓣开颅术),比较2组手术前后免疫功能指标、相关因子、颅内压、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对2组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了解其预后情况。结果术后,2组CD4+、CD4+/CD8+、前白蛋白较术前升高,CD8+、髓鞘碱性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颅内压及NIHSS评分较术前降低,且以观察组改善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组植物生存率低于对照组,恢复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可改善患者免疫功能及炎性状态,对降低患者颅内压水平、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
倪程程刘妍陈园园沈旭辉
关键词:大骨瓣减压术CD4+CD8+颅内压预后
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疗效分析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前交通动脉瘤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采用翼点入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24例,所有患者均实行直接夹闭术。结果出院时治疗结果良好17例,致残5例,死亡2例,术后随访6个月~2年,未出现动脉瘤再次出血。结论熟练掌握翼点入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方法,术中可获得良好的暴露,术后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获得一个良好的转归。
沈旭辉刘会
关键词:前交通动脉瘤显微外科手术翼点入路
中脑加扣带回联合毁损术治疗顽固性疼痛效果观察
2013年
目的研究颅内核团联合毁损术治疗各种顽固性疼痛的临床应用。方法顽固性疼痛5例,包括鼻咽癌3例,丘脑出血1例,脊髓损伤1例,局麻下联合毁损疼痛对侧中脑传导束和双侧扣带回前部,采用直观模拟疼痛量表(VAS)和McGill疼痛问卷量表(MPQ)评分方法,对每例患者术前和术后不同时期的疼痛状况进行评分,通过小样本自身配对t检验将患者术后不同时期的VAS、MPQ评分与术前的评分进行比较。结果每例患者术后疼痛基本消失,停止使用止痛药物。随访术后6个月疼痛没有反复,VAS评分、MPQ评分与术前相比明显降低(P<0.01),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中脑加扣带回联合毁损术能有效消除顽固性疼痛。
沈旭辉刘会王天成
关键词:顽固性疼痛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