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温娟娟

作品数:9 被引量:14H指数:2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深圳市科技局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细胞
  • 4篇疗效
  • 4篇急性
  • 4篇白血
  • 4篇白血病
  • 2篇原发性
  • 2篇早幼粒细胞
  • 2篇早幼粒细胞白...
  • 2篇神经系
  • 2篇神经系统
  • 2篇髓系
  • 2篇髓系白血病
  • 2篇中枢神经
  • 2篇中枢神经系统
  • 2篇粒细胞
  • 2篇粒细胞白血病
  • 2篇化疗
  • 2篇急性早幼粒
  • 2篇急性早幼粒细...
  • 2篇急性早幼粒细...

机构

  • 9篇北京大学深圳...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作者

  • 9篇温娟娟
  • 6篇钟凤鸾
  • 6篇冯佳
  • 5篇徐海婵
  • 5篇孟庆祥
  • 5篇张文丽
  • 5篇许蕾
  • 4篇张倩
  • 3篇孙丽华
  • 3篇庞丽萍
  • 3篇柳金
  • 3篇张红宇
  • 2篇覃宝珍
  • 1篇王钧
  • 1篇郭乃榄
  • 1篇张宏宇
  • 1篇姚志娟

传媒

  • 1篇工企医刊
  • 1篇广东医学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中国民族民间...
  • 1篇右江医学
  • 1篇中国实验血液...
  • 1篇中南药学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4
  • 2篇2012
  • 1篇2011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预防性鞘内注射化疗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中的疗效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探讨预防性鞘内注射化疗在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APL)患者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预防性鞘注APL缓解患者(鞘注组),与同期未行鞘注治疗27例患者作对照(非鞘注组)。随访中位时间30(6~62)个月。比较两组发生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及复发率。结果鞘注组20例无一例复发,其中鞘注组中3例高危患者CR后首次腰穿检查发现无症状单纯脑脊液压力增高,鞘注治疗后恢复正常,均随访3年以上未发生CNSL。非鞘注组27例4例复发(1例中危,3例高危),其中1例高危患者发生CNSL。结论预防性鞘内注射化疗有益于减少APL患者CNSL发生,可能有助于减少白血病复发。
冯佳柳金温娟娟钟凤鸾张文丽孟庆祥
关键词: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鞘内注射化疗
布鲁顿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老年/体弱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2024年
目的 探讨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治疗老年/体弱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并随访生存情况。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8年3月至2023年3月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收治的老年/体弱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15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接受基于BTK抑制剂的诱导或维持治疗,观察其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期(OS)和不良反应。结果 15例患者中位维持治疗时间为13(IQR 7~16)个月,6个月、12个月的PFS率分别为85.6%、66.7%,中位PFS为13个月。中位OS在随访期内未达到。有5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行BTK抑制剂联合治疗,有10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接受了BTK抑制剂单药治疗,两组患者PFS、O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本研究中,观察到的不良反应有白细胞减少、血红蛋白减少、肺部感染、复杂性尿路感染等。结论 BTK抑制剂单药或联合治疗在老年/体弱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中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且不良反应可耐受,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徐佳欢张倩冯佳孙丽华钟凤鸾张文丽许蕾徐海婵温娟娟覃宝珍蒋官忆李晋萌陈思亮吴泽华戴婧张红宇
关键词: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临床疗效安全性
成人EB病毒相关淋巴细胞增殖病克隆性转化的研究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探讨成人EB病毒相关淋巴细胞克隆性转化的实验方法,为EB病毒相关淋巴细胞增殖病的早期诊断、分类、预测转归提供客观的判断指标。方法:采集5例成人EB病毒相关的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EBV+LPD)患者的外周血标本,另采集4例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外周血标本作为阴性对照,3例急性NK细胞白血病(ANKL)的外周血标本作为阳性对照。应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淋巴细胞免疫表型、RT-PCR检测T细胞受体(TCR)基因重排,Southern blot方法鉴定EBV末端重复序列(TR)多态性,对患者外周淋巴细胞进行了克隆性分析。结果:在5例EBV-LPD患者中,FCM仅检测出1例TCRVβ表型呈克隆性;RT-PCR检测TCRVβ时在IM患者均检测出TCR受体基因重排阳性,在5例EBV-LPD患者中检测出4例阳性;在5例EBV+LPD患者中1例检测有单克隆条带,2例检测有寡克隆条带。结论:流式细胞术表型分析的敏感性较差;TCRVβ重排不能区分反应性克隆和转化型克隆;而EB病毒末端重复序列克隆性鉴定的方法,能够更客观特异地反应EB病毒相关淋巴细胞增殖的克隆性转化,有助于改善疾病的早期诊断、分类及预测临床转归。
钟凤鸾张红宇张倩冯佳张文丽许蕾徐海婵温娟娟孟庆祥
关键词:EB病毒
116例成人急性非早幼细胞髓系白血病预后因素分析
2014年
目的探讨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非APL)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北大深圳医院血液内科116例初发AML患者临床特征:年龄、初发WBC水平、骨髓细胞免疫表型特征与预后关系。结果完全缓解(CR)率:总CR率70.7%(82/116),≥60岁组58.6%(17/29),显著低于<60岁组74.7%(65/87);初发WBC≥30×109/L组52.2%(25/48),显著低于<30×109/L组83.8%(57/68);CD34阳性组59.7%(40/67),低于CD34阴性组85.7%(42/49);2年复发率:CD34阳性组76.0%(19/25),显著高于CD34阴性组14.3%(3/18)。多因素分析:≥60岁、初发WBC≥30×109/L是CR率的独立危险因素;CD34阳性是2年复发率的独立危险因素;CD34阳性是长期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CD34阳性是复发率、长期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
温娟娟柳金许蕾孙丽华钟凤鸾孟庆祥
关键词:急性髓系白血病CD34预后
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中静脉马利兰的应用被引量:1
2011年
背景:马利兰常用于骨髓或外周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其主要在肝脏代谢.目的:评价静脉应用马利兰预处理在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纳入43例患者预处理方案采用静脉剂型马利兰,观察其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中马利兰治疗相关毒性(肝脏、神经系统、口腔黏膜炎)造血干细胞植活时间、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总生存率、白血病复发情况.结果与结论:静脉应用马利兰后,谷丙转氨酶升高72%(31/43),发生不典型肝静脉闭塞综合征5%(2/43),有1例发生双手麻木.口腔黏膜炎发生率60%(26/43).中性粒细胞植活时间16 d,血小板植活时间12 d,2例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血小板延迟植活.Ⅰ~Ⅱ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63%(24/38).总生存率72%(31/43).复发率23%(10/43).提示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方案中应用静脉马利兰给药,患者耐受性好,方法安全有效.
姚志娟孟庆祥张宏宇王钧张文丽温娟娟郭乃榄
关键词:马利兰造血干细胞移植恶性血液病谷丙转氨酶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临床特点(附60例分析)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探讨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ssential thrombocythemia,ET)的临床特点及病程转归。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7月至2013年3月间诊治的60例ET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总结疾病的自然病程。结果 60例患者中,男性38例,女性22例,发病年龄21~90岁,中位发病年龄45.5岁,有出血症状者12例(20.0%),血栓症状者15例(25.0%),同时有出血及血栓者3例(5.0%),无症状者30例(50.0%)。脾肿大35例(58.3%),肝大4例(6.7%)。初诊时血小板计数(522~2384)×109/L,中位血小板计数1015×109/L,同时有白细胞升高者50例(83.3%),血红蛋白升高者20例(33.3%)。51例患者做了骨髓活检,以大而多分叶的成熟巨核细胞增生为主,其中8例(15.7%)伴有网状纤维增生。48例行染色体核型检查,3例(6.3%)有异常。38例行JAK2V617F突变检测,30例(78.9%)阳性,8例(21.1%)阴性。随访时间12~4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8个月,3例(6.7%)发展为骨髓纤维化(myelofibrosis,MF),1例转化为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其余病情稳定。结论 ET是一种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病程发展缓慢,临床症状以血栓和出血为主,无症状者比例较高,大多预后较好,主要进展为骨髓纤维化。
许蕾庞丽萍温娟娟徐海婵孙丽华覃宝珍
关键词:血小板增多症原发性病程转归
急性髓系白血病应用IA方案与DA方案治疗的疗效比较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观察急性髓系白血病应用IA诱导化疗方案与DA诱导化疗方案的疗效差异。方法:选取急性髓系白血病84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进行分组,接受IA(阿糖胞苷+去甲氧柔红霉素)方案治疗患者42例为IA组,接受DA(阿糖胞苷+柔红霉素)方案治疗患者42例为DA组,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差异。结果:IA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86%,DA组治疗总有效率为64.29%,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IA组血清PLT水平同DA组比较,明显较高,Hb及WBC水平同对照组比较,明显较低(P<0.05)。结论:诱导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应用IA方案效果明显优于DA方案。
徐海婵庞丽萍冯佳许蕾温娟娟
关键词:急性髓系白血病诱导化疗IA方案DA方案
吡柔比星巩固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疗效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吡柔比星巩固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1年8月北京大学深圳医院血液科收治的初治APL患者72例,完全缓解58例,分为TA组(吡柔比星+阿糖胞苷)26例和DA组(柔红霉素+阿糖胞苷)32例,比较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58例患者中复发5例,其中TA组1例,DA组4例,虽然无统计学差异,但TA组比DA组2年复发率更低(5.0%vs.13.0%),3年无病生存率更高(93.3%vs.76.5%)。两组血液学毒性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相似。但心脏毒性方面,TA组仅9.2%(11例)出现轻微短暂心电图T波改变,无1例出现ST-T改变、心律失常或心肌酶升高。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DA组。结论:TA与DA方案巩固治疗APL疗效相似,不良反应两组间无显著差异,吡柔比星心脏毒性更低。TA方案可作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巩固治疗化疗方案之一。
冯佳柳金庞丽萍温娟娟钟凤鸾张倩孟庆祥
关键词:吡柔比星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疗效
10例B细胞淋巴瘤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临床分析
钟凤鸾张倩张文丽张红宇冯佳徐海婵温娟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