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东生
- 作品数:11 被引量:27H指数:4
- 供职机构:西南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 儒家伦理与基督教伦理比较研究被引量:8
- 2009年
- 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属于两种异质文化。由于东西方地理环境、社会结构等条件的不同,两种文化按各自的"路向"走,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作为中西方传统文化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和基督教思想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是中西方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两种思想观念体系。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人被儒家思想化育,西方人则受基督教观念影响。至今二者仍然在各自的文化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 王东生
- 关键词:儒家伦理基督教伦理
- 高职院校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构建的思考被引量:4
- 2009年
- 高职院校应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以适应当前及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本文在分析高职院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以此促进高职院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
- 王东生王东红吴永祥
-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生
- 高校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探析——基于《颜氏家训》隐性教育思想视角
- 2008年
- 隐性教育主要是指依据心理和行为的规律,采用非强制性的方式方法,对受教育者实施潜在的影响,最终使人达到一种极高的道德修为作用下的自觉行为。大学生思想政治隐性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让大学生能够自觉选择科学合理的学习生活模式和成材发展模式。
- 王东生
- 关键词:《颜氏家训》高校隐性教育
- 桑弘羊经济伦理思想研究
- 伦理道德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支撑和推动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经济社会发展,并对社会经济生活与政治生活发生着潜移默化的能动作用。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应当确立怎样的伦理观念、遵循...
- 王东生
- 关键词:桑弘羊经济伦理思想伦理特征
- 文献传递
- 《颜氏家训》伦理思想解析被引量:5
- 2008年
- 介绍了《颜氏家训》产生的历史背景,阐述了《颜氏家训》关于人伦、仁义、忠君和知足戒奢、谨言慎交、读书致用的思想主张。认为《颜氏家训》为儒家学说向民间的深入架设了桥梁,为儒学民间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 王东生
- 关键词:《颜氏家训》伦理思想
- 关于“毛泽东哲学思想”的方法论追问——对“为何产生这样的毛泽东哲学思想”的方法论探析
- 2018年
- 在以往对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学术研究中,人们通常忽视了"为何产生这样的毛泽东哲学思想"这个深层次的理论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就须去追问"毛泽东哲学思想"在方法论上,是如何思考解决(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去阐释和说明,亦即去"化")中国实际中的那些重大问题的。对"毛泽东哲学思想"的方法论研究,既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毛泽东哲学思想方法论,也有助于人们更完整、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毛泽东哲学思想。
- 倪志安王东生
- 关键词:毛泽东哲学思想
- 《颜氏家训》的教育思想和隐性教育被引量:1
- 2009年
- 隐性教育主要有认知价值、激励价值、塑造人格价值、培养情感价值、行为规范价值等几个方面的价值。《颜氏家训》中环境染化、人格染化、行为染化等对当今隐性教育具有诸多启示。
- 王东生李向红
- 关键词:《颜氏家训》隐性教育
- 论谭千秋的道德人格及其现实价值
- 2009年
- 当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灾难来临之时,谭千秋的那双手臂不是急于寻求自身的安全,而是坚强不屈的担负起保护学生的职责,用血肉之躯为他的学生牢牢把守住了生命之门,让四支稚嫩的花朵得到了庇护,铸写了一代师魂的高洁,散发着夺目的人性光辉。研究谭千秋的道德人格对于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和现实价值。
- 王东生
- 关键词:谭千秋道德人格
- 加强高校学风建设机制创新研究
- 2009年
- 学风是高校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心理情感、思想行为和价值取向等都具有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作用。本文从分析高校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入手,转变观念,创新思维,着力构建"二元三层四纬"的学风建设模型,以学风建设环境和学生成材需要为基点,从学生道德品质提升、生涯发展能力提升和心智潜能开发这三个层面着手,创新学生学习能力拓展机制、学习态度引导机制、生涯发展评价机制和学习环境保障机制。以期对高校学风建设具有普遍的启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 王东红陈弘王东生
- 关键词:学风建设
- 《礼仪问答写卷》伦理思想解析被引量:2
- 2010年
- 本文介绍《礼仪问答写卷》成书的历史背景,阐述《礼仪问答写卷》中关于立身修德、为政为主、择妻尊妻、孝亲和家、养子教子、交友处事、知足致富等伦理思想。《礼仪问答写卷》直接影响了后世的藏族传统文化,是藏族伦理学史上的重要文献。
- 马琨王东生
- 关键词:《礼仪问答写卷》伦理思想历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