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新生儿
  • 3篇综合征
  • 3篇活性
  • 3篇肺表面
  • 3篇肺表面活性
  • 3篇肺表面活性物...
  • 3篇表面活性物质
  • 2篇新生儿胎粪吸...
  • 2篇胎粪
  • 2篇胎粪吸入
  • 2篇胎粪吸入综合...
  • 2篇吸入
  • 2篇吸入综合征
  • 2篇灌洗
  • 2篇肺泡
  • 2篇肺泡灌洗
  • 1篇新生儿呼吸
  • 1篇新生儿呼吸窘...
  • 1篇新生儿呼吸窘...
  • 1篇新生儿皮下坏...

机构

  • 7篇南京医科大学

作者

  • 7篇王昌林
  • 6篇郁敏
  • 5篇王晓蕾
  • 5篇李雅雯
  • 3篇章乐
  • 2篇金未来
  • 1篇马娟
  • 1篇陈桃英
  • 1篇夏丽乔
  • 1篇李征瀛
  • 1篇孙海斌
  • 1篇孙海滨

传媒

  • 2篇江苏医药
  • 1篇吉林医学
  • 1篇现代中西医结...
  • 1篇儿科药学杂志
  • 1篇中国新生儿科...
  • 1篇医学信息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11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新生儿肝母细胞瘤一例
2011年
患儿女,15天,因"发热1天"入院。系第1胎第1产,孕40周,因宫内窘迫剖宫产出生,无窒息,无羊水过多及胎儿水肿。其母孕3个月时感冒一次,父母体健,无有毒、有害物质接触史,无宠物接触史,无遗传病史。查体:T38.4℃,P150次/min,
郁敏王晓蕾李雅雯陈桃英王昌林金未来
关键词:肝母细胞瘤新生儿胎儿水肿羊水过多遗传病史接触史
盐酸氨溴索支气管肺泡灌洗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对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的治疗效果被引量:10
2013年
目的探讨盐酸氨溴索支气管肺泡灌洗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MAS)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65例MAS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A组,32例)和对照组(B组,33例),分别在治疗0、24、72h检测两组患儿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肺表面活性蛋白(SP)A、SP-D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含量,并同时记录呼吸机参数、血气分析结果和呼吸机使用时间等临床指标。结果治疗24、48h后,A组患儿BALF中SP-A、SP-D含量逐渐升高,高于B组(P<0.05),而VEFG含量低于B组(P<0.05)。与B组相比,A组气胸发生例数、病死率、机械通气时间、氧暴露时间、住院天数均明显减少(P<0.05)。结论盐酸氨溴索支气管肺泡灌洗联合PS治疗MAS能通过促进内源性PS生成,使SP-A、SP-D含量增加,抑制VEGF的表达,从而减轻肺损伤,改善了氧合,并缩短了机械通气和氧暴露的时间,降低了病死率。
王昌林章乐王晓蕾李雅雯郁敏
关键词: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肺表面活性物质肺泡灌洗
小剂量甲状腺素片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治疗中的价值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探讨小荆量甲状腺素片对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价值。方法60例合并喂养不耐受的早产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仅为一般基础治疗,治疗组另外加用左旋甲状腺素片5μg/kg·d,监测治疗前及治疗7天后血清FT3、FT4、TSH水平及其它生化指标.同时观察两组患儿7天后的疗效。结果7天后治疗组患儿的血清FT3水平较同期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天后治疗组患儿喂养不耐受症状明显改善,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小剂量甲状腺素片对于改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症状有一定的效果.可能与FT3水平的上升有关,值得临床推广。
金未来李征瀛郁敏夏丽乔王昌林马娟
关键词: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甲状腺素
母亲梅毒治疗情况对新生儿梅毒血清学的影响被引量:10
2011年
目的探讨母亲梅毒治疗情况对新生儿梅毒血清学的影响,并对血清学结果进行随访,提高对梅毒血清学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5月—2009年5月86例女性梅毒患者(孕前治疗23例、孕期治疗26例、未治37例)分娩新生儿的梅毒血清学及其随访的特点。结果孕前治疗组中新生儿出生时RPR均阴性,TPPA阳性21例,TPPA 6个月阴转率100%。孕期治疗组中新生儿出生时RPR阳性5例,RPR 6个月阴转率100%,TPPA阳性25例,TPPA 6,9个月阴转率分别为80%,92%。未治疗组中新生儿出生时RPR阳性35例、TP-PA阳性36例,均接受治疗。RPR 6,9,12,15个月阴转率分别为74%,83%,91%,100%。TPPA 6,9,12,15个月阴转率分别为3%,8%,11%,14%。大部分患儿生长发育正常或接近正常。结论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母亲梅毒,可降低先天性梅毒的发生率。通过对梅毒血清学的随访,提高了对梅毒血清学的认识,可为临床诊断及治疗先天性梅毒提供帮助。
王昌林王晓蕾李雅雯章乐孙海斌郁敏
关键词:先天性梅毒新生儿梅毒血清学
不同通气方式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评价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研究分析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以及常规机械通气结合肺表面活性物质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效果以及安全性。方法:选择120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将其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61例进行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结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对照组59例进行常规的机械通气结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对研究组以及对照组的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进行对比。结果:研究组治疗成功55例,治疗成功率为90.2%;对照组治疗成功49例,治疗成功率为83.1%;两组的治疗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出现8例肺部感染,3例气胸,故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6%;研究组出现2例肺部感染,研究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研究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结合肺表面活性物质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发生率低,适合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王昌林
关键词: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肺表面活性物质
肺表面活性物质稀释剂肺泡灌洗治疗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的疗效及安全性被引量:15
2014年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PS)稀释剂肺泡灌洗治疗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MAS)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MAS患儿58例分为肺泡灌洗组(A组,25例)和常规治疗组(B组,33例)。ELISA法检测治疗前和治疗后24、72h两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肺表面活性蛋白(SP)-A、SP-D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含量,记录相关呼吸指标。结果治疗后,A组BALF中SP-A、SP-D含量高于B组(P<0.05);而VEFG含量低于B组(P<0.05)。A组机械通气时间和氧暴露时间为(79.0±19.6)h和(105.6±28.8)h,均少于B组的(111.9±26.1)h和(139.2±22.5)h(P<0.05)。结论 PS稀释剂肺泡灌洗治疗MAS可抑制肺部炎症,减轻肺损伤,改善预后。
王昌林章乐王晓蕾李雅雯郁敏
关键词:肺表面活性物质胎粪吸入综合征新生儿
利奈唑胺治疗严重新生儿皮下坏疽1例被引量:4
2012年
利奈唑胺是第一个用于临床的新型唑烷酮类抗生素,主要用于重症革兰阳性球菌感染。尽管早在2002年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批准,但其在儿科尤其是新生儿科应用的经验有限。现将我科应用利奈唑胺治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新生儿皮下坏疽1例报道如下。
王晓蕾孙海滨王昌林李雅雯郁敏
关键词:新生儿皮下坏疽利奈唑胺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阳性球菌感染类抗生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