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晓卿

作品数:14 被引量:82H指数:5
供职机构:四川省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四川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1篇临床病理
  • 11篇病理
  • 9篇肿瘤
  • 6篇淋巴
  • 6篇免疫
  • 5篇临床病理分析
  • 5篇淋巴瘤
  • 5篇病理分析
  • 4篇原发性
  • 4篇细胞
  • 4篇病理学
  • 3篇预后
  • 3篇腺肿瘤
  • 3篇分子
  • 2篇遗传学
  • 2篇胰腺
  • 2篇胰腺肿瘤
  • 2篇乳腺
  • 2篇组织化学
  • 2篇细胞淋巴瘤

机构

  • 14篇四川省人民医...
  • 4篇遵义医学院
  • 1篇德昌县中医院

作者

  • 14篇王晓卿
  • 12篇徐钢
  • 6篇王雷
  • 4篇傅静
  • 4篇刘娟
  • 4篇杨旭丹
  • 4篇李科
  • 4篇刘裔莎
  • 3篇徐妍
  • 3篇董丹丹
  • 3篇代琳
  • 3篇宋林红
  • 3篇李娟
  • 1篇朱鸿
  • 1篇刘翔
  • 1篇廖治
  • 1篇张潇潇
  • 1篇黎莉
  • 1篇郑珩

传媒

  • 5篇临床与实验病...
  • 2篇诊断病理学杂...
  • 2篇实用医院临床...
  • 1篇白血病.淋巴...
  • 1篇中华病理学杂...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国际病理科学...

年份

  • 1篇2017
  • 5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1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TFE3融合基因相关肿瘤的临床病理研究进展被引量:8
2011年
转录因子E3(translocation facor E3,TFE3)位于X染色体短臂11.22,属于MiT转录因子家族成员。TFE3有许多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如参与细胞的生长与维护、DNA依赖型的转录调控、蛋白质翻译时tRNA氨基化等。目前国内外关于TFE3的研究较少,主要集中在Xp11.2易位的相关肾细胞癌、腺泡状软组织肉瘤及血管周上皮细胞肿瘤等。进一步研究TFE3在肿瘤中的作用与分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王晓卿王雷宋林红
关键词:临床病理
胰腺浆液性囊腺瘤临床病理特点分析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探讨胰腺浆液性囊腺瘤(serous cystadenoma of the pancreas,SCAP)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收集四川省人民医院病理科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12例诊断为SCAP患者的病历资料,分析SCAP的临床特点及病理学特征。结果本组12例中女性居多(83.3%),发病年龄36~73岁,平均年龄53岁。5例为体检时偶然发现,就诊时无明显临床症状。7例有不同程度的腹痛、腹胀。镜下见肿瘤由大小不等的囊腔组成,囊壁内衬扁平或富于糖原的立方上皮,细胞形态一致无异型性,胞质透明,核圆形或卵圆形,未见核分裂象,间质可见纤维组织分隔。免疫表型:12例肿瘤细胞CK7、CK19、EMA均阳性;10例不同程度地表达α-inhibin;Ki-67指数均为低表达,阳性率1%~2%。所有患者均采用手术切除治疗。随访3~55个月,12例患者均存活,无复发。结论 SCAP发病率低,影像学检查、免疫组化等辅助检查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患者手术切除肿瘤后预后好。
刘娟唐白杰徐钢王晓卿李科刘翔
关键词:胰腺肿瘤浆液性囊腺瘤免疫组织化学临床病理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研究及预后分析
刘娟王晓卿徐钢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2例临床病理学分析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探讨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post-transplant lymphoproliferative disorders,PTLD)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2例PTLD行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及EB病毒(EBV)原位分子杂交(EBER)检测,同时复习其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分析。结果 (1)2例患者均为青年人,均有急性白血病病史、异基因骨髓及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史,PTLD发生部位均为淋巴结。(2)2例病理诊断均为单形性PTLD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非生发中心B细胞来源。EBER检测均为阳性。(3)例1确诊为PTLD后予以美罗华为主的方案治疗4个疗程,患者予以缓解,随访10个月患者血清EBV-DNA水平降低,无瘤生存。例2确诊PTLD后予以抗病毒和抗CD20单抗等方案治疗后病情缓解,随访11个月患者无瘤生存。结论 PTLD是骨髓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严重的疾病之一,具有独特的临床和病理学特征。病因可能与EBV感染和免疫抑制有关,病理学组织活检是确诊的主要依据。
王晓卿徐妍徐钢董丹丹李娟代琳
关键词:EB病毒临床病理
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的分子遗传学被引量:2
2011年
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perivascular epithelioid cell tumours,PEComas)是由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上有独特表现的血管周上皮样细胞构成的间叶性肿瘤,PEComas家族包括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肺透明细胞"糖"瘤、淋巴管肌瘤病、淋巴管平滑肌瘤、镰状韧带透明细胞肌黑色素细胞性肿瘤和其他部位罕见的透明细胞肿瘤。最新研究表明结节性硬化复合物蛋白1/结节性硬化复合物蛋白2(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1/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2,TSC1/TSC2)和结合于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增强子的转录因子3(transcription factor binding to immuno-globuim heavy chain enhancer3,TFE3)等在PEComas分子遗传学上起到重要作用,而基因分型不同,预后也存在差别。由于TSC1/TSC2基因异常导致了其转录产物错构瘤蛋白和马铃薯蛋白功能的异常,从而影响了正常的细胞生成、分化和移行过程,进而形成肿瘤。TFE3基因融合与PEComas发病机制的关系,可能与其他TFE3基因融合的相关肿瘤相似。本文对TSC1/TSC2和TFE3在PEComas分子遗传学中的关联性进行综述。
王雷王晓卿宋林红
关键词:血管周细胞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生物学行为预后
淋巴瘤589例构成分析被引量:28
2011年
目的根据WHO(2008版)关于淋巴造血组织肿瘤的分类了解四川省恶性淋巴瘤的分布、分型及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复习纳入病例的临床资料、HE及免疫组化切片。病理诊断依据WHO(2008版)关于淋巴造血组织肿瘤的分类进行。结果 (1)589例淋巴瘤中,566例(96.1%)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23例(3.9%)为霍奇金淋巴瘤(HL)。68.0%NHL为B细胞性淋巴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最常见的亚型(287例,50.7%),其次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CLL/SLL)(4.9%)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MALToma)(4.9%)。181例(32.0%)为T和NK细胞淋巴瘤,结外NK/T细胞性淋巴瘤是最常见的亚型(105例,18.6%)。HL以结节硬化型HL为多(13例,56.5%)。(2)HL和NHL好发于男性,男女比为2.83∶1和1.68∶1。HL发病年龄14~74岁,平均39岁。NHL发病年龄1~96岁,平均55岁。(3)HL以颈部淋巴结最为多见(13例,56.5%)。DLBCL结外(64.5%)多于结内(35.5%),胃为结外DLBCL最常见的部位(32例,17.3%),眼眶、子宫、肝脏、软组织及骨为结外DLBCL少见发生部位。结外NK/T细胞淋巴瘤中,88例(83.8%)发生于鼻及上呼吸道;消化道(8例,47.1%)为鼻外NK/T细胞淋巴瘤的常见发病部位。结论恶性淋巴瘤患者多发于男性,男女比明显高于文献报道。组织学类型以DLBCL最常见,CLL/SLL发病率低于文献报道。结外NK/T细胞性淋巴瘤发病率较西方国家高,是T和NK细胞淋巴瘤最常见的亚型。消化道为DLBCL和鼻外NK/T细胞性淋巴瘤最常见的结外发病部位。
王晓卿徐钢李娟代琳
关键词:淋巴瘤流行病学组织学分型
双重打击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16年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是一种具有高度异质性的淋巴造血系统恶性肿瘤,目前用标准化疗方案治疗的多数DLBCL患者可以被治愈,但仍有30%~40%的DLBCL患者治疗后复发或难以治愈而死亡。双重打击淋巴瘤(double-hit lymphoma,DHL)主要发生于DLBCL及介于DLBCL和伯基特淋巴瘤(Burkitt's lymphoma,BL)之间无法分类的B细胞淋巴瘤(B-cell lymphoma unclassifiable with features intermediate between DLBCL and Burkitt's lymphoma,BCLU)为生存期短、预后差、易复发的一种独特类型,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虽然BCLU更容易发生DHL,但DLBCL是DHL最常见的淋巴瘤,因此本文旨在对双重打击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ouble hit-DLBCL,DH-DLBCL)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诊断、分子遗传学及其治疗和预后特点等方面进行综述。
刘娟徐钢王晓卿
关键词: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分子遗传学预后
乳腺原发性淋巴瘤九例临床病理分析
2014年
目的 探讨乳腺原发性淋巴瘤(PBL)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PBL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结果 患者均为女性,发病中位年龄54岁.发病部位左乳7例,右乳2例,肿块最大径2~5cm.9例病理诊断均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非特殊型,其中8例为中心母细胞形态,1例为免疫母细胞形态.免疫表型提示8例为非生发中心B细胞来源,1例为生发中心B细胞来源;EB病毒原位杂交均为阴性.治疗多以手术及化疗为主.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9个月.结论 PBL发病率低,最常见的类型为DLBCL.术前诊断困难,依靠病理活组织检查及免疫组织化学等明确诊断.
徐妍王晓卿徐钢李娟代琳董丹丹李科
关键词:乳腺肿瘤淋巴瘤免疫表型病理学
胰腺实性-假乳头瘤临床病理学观察分析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瘤(solid-pseudopapillary neoplasm of the pancreas,SPN)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收集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病理科2008年9月至2013年2月诊断的10例SPN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对其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学、免疫表型特征及预后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进行总结。结果10例患者中男1例、女9例;发病年龄15—55岁,中位年龄24岁。肿瘤发生于胰头2例、胰体尾4例、胰尾4例。3例表现为左上腹部疼痛,2例为腹部出现无痛性包块,1例上腹不适,4例为体检时CT发现胰腺占位就诊。肿瘤最大直径2—22cm,平均7.4cm;切面呈分叶状,均可见淡黄色、黄白或灰白相间的实性区,质地较细,可见明显出血、坏死及囊性变区;组织形态学表现为大小一致且黏附性差的肿瘤细胞成巢状或围绕纤细的血管周围排列呈假乳头样,可见不同程度的出血坏死。免疫表型:10例肿瘤细胞均表达Vimentin、β-catenin、CgA、CD10、α1-抗糜蛋白酶、α1-抗胰蛋白酶;还不同程度的表达pan—CK、Syn和PR;Ki-67均为低表达,阳性率1%~5%。10例患者均行肿块切除术。随访6个月至4年,10例患者均存活无复发。结论SPN为胰腺较少见肿瘤,好发于年轻女性,虽然形态学表现良性肿瘤的特征,但具有低度恶性潜能,最后诊断需靠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检测。
黎莉唐白杰王晓卿徐妍徐钢董丹丹李科
关键词:胰腺肿瘤免疫组织化学
原发性阑尾黏液性肿瘤46例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8
2016年
阑尾黏液性肿瘤分为低级别黏液性阑尾肿瘤( LAMN)和黏液腺癌,腹膜假黏液瘤( PMP)分为高级别( PMP-H)和低级别(PMP-L)[1]。局限性PMP发生在阑尾周围并通常位于右髂窝内[2]。我们对46例阑尾黏液性肿瘤及其伴发的PMP病例进行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杨旭丹王雷王晓卿傅静刘裔莎李科郑珩徐钢
关键词:黏液性肿瘤阑尾肿瘤原发性腹膜假黏液瘤PMP黏液腺癌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