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李花

作品数:12 被引量:22H指数:3
供职机构:云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天文地球
  • 11篇生物学

主题

  • 8篇中新世
  • 5篇化石
  • 4篇英文
  • 3篇晚中新世
  • 2篇动物群
  • 2篇鼢鼠
  • 2篇鹿科
  • 2篇化石研究
  • 1篇地层
  • 1篇动物群化石
  • 1篇新生代
  • 1篇亚科
  • 1篇早更新世
  • 1篇三趾马
  • 1篇三趾马动物群
  • 1篇上新世
  • 1篇上新世-早更...
  • 1篇上新统
  • 1篇生物地层
  • 1篇鼠科

机构

  • 11篇中国科学院
  • 4篇云南大学
  • 3篇赫尔辛基大学
  • 1篇教育部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12篇王李花
  • 7篇张兆群
  • 6篇刘丽萍
  • 3篇刘艳
  • 3篇郑绍华
  • 2篇崔宁
  • 1篇傅铭楷

传媒

  • 7篇古脊椎动物学...
  • 1篇科学通报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古脊椎动物学...

年份

  • 2篇2021
  • 2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4篇2011
  • 2篇2009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内蒙古大庙中新世哺乳动物群序列与环境变化被引量:10
2011年
中新世是现代地理、生态、气候格局等形成的关键时期,是研究陆生哺乳动物演化与环境变化关系的理想时段。通过对内蒙古四子王旗大庙发现的中新世哺乳动物化石的研究,试图揭示同一区域哺乳动物群落演变过程、生态类型的变化及其与环境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大庙共产出了3个时段的动物群,分别为早中新世谢家期、中中新世通古尔期以及晚中新世灞河期。从哺乳动物群落组成以及类群的演化序列上分析,大庙地区从早中新世谢家期至晚中新世灞河期生态环境相对稳定,明显不同于现代的干旱草原环境,应该是温湿的森林与开阔的草原共存的格局。
张兆群王李花Anu Kaakinen刘丽萍傅明楷
关键词:中新世哺乳动物群环境变化
记甘肃灵台晚上新世-早更新世地层中的无根鼢鼠被引量:1
2014年
记述了3属、6种采自甘肃灵台文王沟上新统-更新统剖面中的臼齿无根鼢鼠,包括凸枕型的Eospalax simplicidens sp.nov.,E.lingtaiensis sp.nov.,Allosiphneus teilhardi Kretzoi,1961和A.arvicolinus(Nehring,1883);凹枕型的Yangia omegodon(Teilhard de Chardin&Young,1931)和Y.chaoyatseni(Teilhard de Chardin&Young,1931)。对其中的新种做了详细描述,对其他属、种也进行了修订。古地磁测年表明,Eospalax,Allosiphneus和Yangia属的最早记录都在晚上新世,突破了早更新世的最早记录。Eospalax和Allosiphneus属都起源于臼齿有根、凸枕型、m1前端能演化成无珐琅质层的鼢鼠;这种鼢鼠可能是上新世初期一种较原始的Pliosiphneus。Yangia属可能起源于臼齿有根、凹枕型并且m1前端有珐琅质层的一种Mesosiphneus,即最原始的Y.omegodon在上新世晚期从最进步的M.intermedius(=M.paratingi)中分化出来。
刘丽萍郑绍华崔宁王李花
内蒙古四子王旗大庙中新世Cervoidea化石研究
记述内蒙古四子王旗大庙中新世的Cervoidea化石,通过形态描述与对比归入三个亚科,共五个属(Micromeryx Lartet,1851,Palaeomeryx von Meyer,1834,Lagomeryx Ro...
王李花
文献传递
内蒙古韩家营玄武岩夹层中三趾马动物群化石
2021年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区韩家营村附近发现了一处夹在两层玄武岩之间的三趾马动物群化石地点。通过K-Ar同位素测年,确定了上、下两层玄武岩的年代分别为6.8和7.2Ma。与中国北方其他三趾马动物群相比,韩家营三趾马动物群与山西保德、内蒙古四子王旗以及甘肃临夏盆地的三趾马动物群非常相似。保德第43、44、49地点与韩家营的动物群组成类似,表明这几个地点的时代约为7.0 Ma而不是5.5 Ma。内蒙古四子王旗乌兰花地点与韩家营的化石类群也十分相像,证实了该动物群年龄约为7 Ma。对比甘肃临夏盆地的动物群,柳树组上部的杨家山三趾马动物群与韩家营的更接近。韩家营动物群的组成和牙齿结构表明其属于中国晚中新世的西部生物区系Gazella dorcadoides动物群。
王倩刘艳王李花傅明楷张兆群
关键词:晚中新世三趾马动物群K-AR测年
陕西蓝田晚中新世新罗斯祖鹿(鹿科,偶蹄目)(英文)被引量:3
2014年
描述了陕西蓝田地区蓝田组底部发现的新罗斯祖鹿化石。该种中等大小,具三分支鹿角,主枝弯曲,角基脊延伸至额骨上;年轻个体的角环与第一分支间距离长,眉枝长且弯曲;下颊齿的古鹿褶不发育或缺失。整理中国发现的祖鹿化石,认为中国晚中新世至早更新世应该有5个种存在:新罗斯祖鹿(Cervavitus novorossiae)、山西祖鹿(C.shanxius)、化德祖鹿(C.huadeensis)、最后祖鹿(C.ultimus)和凤岐祖鹿(C.fenqii)。新的生物年代学数据以及对比分析提示祖鹿可能起源于欧洲,随着东亚夏季风的加强从保德期开始迁入中国。不同于新罗斯祖鹿,山西祖鹿为适应气候与环境改变而出现了较明显的形态改变。上新世之后冬季风的加强致使祖鹿的分布范围越来越小,到更新世早期仅在中国南方有遗存。
王李花张兆群
关键词:晚中新世
内蒙古大庙中中新世上猿化石地点的鼠兔科化石(英文)
2012年
鼠兔科虽然是地质历史时期较为繁盛的一个门类,但现在仅有一个属(鼠兔属Ochotona)。Ochotona被认为与Bellatona有密切的亲缘关系,可能是由后者衍生而来。详细描述了内蒙古大庙上猿化石地点发现的鼠兔科化石,识别出一种古老类型Desmatolagus moergenensis以及其他三个种Bellatona cf.B.forsythmajori,Bellatonoides eroli,Ochotonacf.O.lagreli。归入Bellatona,Bellatonoides和Ochotona的这三个种的p3具有相似的形态,并呈现出连续变化的特征。Bellatona的p3具有两个唇侧褶沟,但无舌侧褶沟;Bellatonoides的p3具有浅的舌侧前褶沟,但与唇侧前褶沟分开较宽;Ochotona的p3则具有深的舌侧前褶沟,与唇侧前褶沟之间仅以很窄的齿质桥连接。M2从无后突起、较小的后突起至发育的后突起,也呈现出连续变化的特征。中间颊齿则难以区分。因此,推测这三个种之间存在连续的线性演化关系,Ochotona可能直接起源于Bellatonoides。磁性地层学与生物地层学对比结果显示该地点的年代约为12Ma,与根据分子钟推测的Ochotona的分化时间基本一致。
张兆群Anu KAAKINEN王李花刘丽萍刘艳傅铭楷
关键词:中中新世鼠兔科鼠兔属
甘肃秦安晚中新世-早上新世的化石鼢鼠(Myospalacinae,Cricetidae,Rodentia)兼论鼢鼠亚科的分类被引量:2
2013年
根据头骨上间顶骨存在与否、枕盾形状和位置、臼齿带牙根与否以及带牙根臼齿的高冠程度等,将Myospalacinae分成2族9属。记述了甘肃秦安董湾剖面中的3种原鼢鼠:Prosiphneus licenti Teilhard de Chardin,1926,P.tianzuensis(Zheng&Li,1982)和P.eriksoni(Schlosser,1924);1种上新鼢鼠:Pliosiphneus cf.Pl.lyratus(Teihard de Chardin,1942);3种日进鼢鼠:Chardina sinensis(Teilhard de Chardin&Young,1931),C.gansuensis n.sp.和C.truncatus(Teilhard de Chardin,1942);3种中鼢鼠:Mesosiphneus primitivus sp.nov.,M.praetingi(Teilhard de Chardin,1942)和M.intermedius(Teilhard de Chardin&Young,1931)。修订了原鼢鼠属(Prosiphneus)、上新鼢鼠属(Pliosiphneus)、日进鼢鼠属(Chardina)和中鼢鼠属(Mesosiphneus)的属征。根据古地磁年代记录,探讨了Pr.eriksoni→Pliosiphneus cf.Pl.lyratus,Pr.eriksoni→C.sinensis,C.gansuensis→M.primitivus之间的进化关系。
刘丽萍郑绍华崔宁王李花
关键词:鼢鼠
内蒙古四子王旗大庙中新世Cervoidea化石研究
王李花
中国晚新生代猫科剑齿虎的分类述评及古生态探讨被引量:2
2021年
猫科剑齿虎类是晚新生代哺乳动物群中最常见且重要的化石组分之一,它的研究对分析和对比动物群具有极其重要的生物地层学意义和古生态意义.中国晚新生代陆相地层中出产了非常丰富的剑齿虎类化石,然而在前人的报道中,受限于有限的化石材料,一些属种的有效性有待讨论.基于对经典材料的实地观测,以及对部分近年来未受关注类群的探讨,结合最新的研究进展,中国的剑齿虎类得到了一次全面的梳理.最终确认有效属种共6属13种,分别是:恐剑齿虎Machairodus horribilis、巴氏剑齿虎Ma.palanderi、钝齿锯齿虎Homotherium crenatidens、最后锯齿虎H.ultimum、欧亚副剑齿虎Paramachaerodus transasiaticus、马氏副剑齿虎Par.maximiliani、巨颏巨颏虎Megantereon megantereon、泥河湾巨颏虎Meg.nihowanensis、意外巨颏虎Meg.inexpectatus、大后猫Metailurus major、最晚后猫Met.ultimus、横断山后猫Met.hengduanshanensis和冠恐猫Dinofelis cristata.分析了剑齿虎类尤其是那些中间形态类型的系统关系及存在的问题.结合不同地点的动物群组合特征,对中国相关剑齿虎类的古生态进行了探讨.恐剑齿虎的生态位很可能与现生虎近似,主要捕食中大型有蹄类.副剑齿虎类和巨颏虎类与现生美洲豹相似,两者分别以中小型及大型食草动物为主要取食对象,上述类群主要生活在林地环境.巴氏剑齿虎和锯齿虎类则与现生狮近似,以捕食中大型猎物为主,后猫类与现生豹近似,偏好于捕食与自身体型相当或稍大的猎物,这些类群主要生活在相对更加开阔的地带.恐猫类的生境尚不十分明了,其捕猎习性可能近似于现生的狮或虎.
李雨刘文晖王李花
关键词:晚新生代古生态
内蒙古大庙晚中新世仓鼠科—新种(英文)
2011年
晚中新世是古老仓鼠类型向现代属种演化的重要转折时期。描述了产自内蒙古四子王旗大庙村附近DM02地点新发现的仓鼠科化石一新种,吴氏微仓鼠Nannocricetus wuae。该种臼齿低冠,齿尖呈尖锥形;m1的下前边尖呈单尖,具有向唇、舌两侧延伸的脊,无下中脊或极微弱;m2下前小脊很退化,下中脊有或无;M1前边尖窄,轻度二分;M3长大于宽。不同于被归入Cricetodontinae的Megacricetodon和Democricetodon,新种显示出牙齿结构的简化,上臼齿无前尖刺、前中脊和内外侧的附尖,下臼齿无下前小脊刺和内外侧的附尖,上臼齿3个齿根,下臼齿2个齿根。新种在牙齿形态上与陕西蓝田灞河组发现的原始微仓鼠Nannocricetusprimitivus和内蒙古二登图的蒙古微仓鼠N.mongolicus最为接近,前者的m1下前边尖完全单尖,下前边尖与后面齿尖的连接完全缺失或极微弱,上下臼齿的中脊(下中脊)在部分标本上存在。这3个种皆为中国北部的地方类群,显示出明显的演化趋势:m1下前边尖的二分,M2/m2中脊(下中脊)的退化和前小脊(下前小脊)的发育。根据形态特征推测吴氏微仓鼠可能起源于众古仓鼠(Democricetodon),并在中国渐进演化出原始微仓鼠和蒙古微仓鼠。依据吴氏微仓鼠的进化水平,参照已有的化石记录,并结合共生哺乳动物化石,推测该地点的时代可能为晚中新世最早期。
张兆群王李花刘艳刘丽萍
关键词:晚中新世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