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海华

作品数:2 被引量:2H指数:1
供职机构:西安科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篇建筑科学

主题

  • 2篇抗震
  • 2篇抗震性
  • 2篇抗震性能
  • 2篇高层建筑
  • 1篇弹塑性
  • 1篇弹塑性分析
  • 1篇塑性分析
  • 1篇筒体
  • 1篇推覆分析
  • 1篇位移角
  • 1篇抗震性能研究
  • 1篇混凝
  • 1篇混凝土
  • 1篇混凝土墙
  • 1篇混凝土筒体
  • 1篇建筑
  • 1篇建筑结构
  • 1篇钢梁
  • 1篇高层建筑结构
  • 1篇层间位移

机构

  • 2篇西安科技大学
  • 1篇西安建筑科技...

作者

  • 2篇王海华
  • 1篇白国良
  • 1篇张淑云

传媒

  • 1篇建筑结构学报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3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钢梁-混凝土墙混合节点抗震性能研究
钢-混凝土混合结构体系不仅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而且能够充分发挥不同材料的优点,因此,在高层建筑中钢-混凝土混合结构体系被广泛地采用。钢-混凝土混合结构体系中外部框架钢梁与混凝土筒体之间的连接部位涉及内外子结构间的协同工作...
王海华
关键词:高层建筑钢梁混凝土墙抗震性能
高层组合框架-混凝土筒体混合结构抗震性能推覆分析被引量:1
2013年
为研究高层组合框架-混凝土筒体混合结构的抗震性能,以30层混合结构为分析对象,建立整体空间分析模型进行推覆分析。根据截面承载力与变形能力自定义型钢混凝土构件塑性铰特性值,利用三垂直杆元模拟剪力墙,各杆元分别考虑剪力墙轴向、剪切与弯曲变形,在推覆分析中分别按加速度常量和CQC振型组合方式施加侧向水平荷载,采用能力谱法确定结构的目标位移。结果表明:结构由弹性逐渐进入弹塑性工作状态,最大层间位移角的位置不断降低,中下部层间位移角变化显著,框架与筒体之间剪力重分布主要发生在中下部楼层;框架与混凝土筒体之间连接方式对混合结构罕遇地震性能点的状态影响显著,尤其在结构下部1/3高度范围内,筒体剪切刚度退化程度有差异,刚接模型整体刚度退化程度相比铰接模型严重。
张淑云王海华白国良
关键词:高层建筑结构弹塑性分析推覆分析抗震性能层间位移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