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甘浩

作品数:13 被引量:6H指数:2
供职机构:郑州师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文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5篇文学
  • 4篇小说
  • 3篇叙事
  • 3篇现代汉语文学
  • 3篇民族传统
  • 3篇汉语文学
  • 2篇世情
  • 2篇文化
  • 1篇颠倒
  • 1篇短篇
  • 1篇短篇小说
  • 1篇新启蒙运动
  • 1篇新中国文学
  • 1篇叙事特征
  • 1篇雅歌
  • 1篇延安文艺
  • 1篇忧伤
  • 1篇赵树理小说
  • 1篇阵地
  • 1篇政治文学

机构

  • 13篇郑州师范学院

作者

  • 13篇甘浩

传媒

  • 3篇环球市场信息...
  • 3篇郑州师范教育
  • 2篇岭南师范学院...
  • 1篇郑州大学学报...
  • 1篇信阳师范学院...
  • 1篇湛江师范学院...
  • 1篇黄山学院学报
  • 1篇创作与评论

年份

  • 1篇2019
  • 3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2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鄙俗时代的雅歌——评王妃的诗集《风吹香》被引量:1
2013年
王妃的诗集《风吹香》清晰地展现了诗人近几年的心路历程,明显带有王妃的生命印记。王妃善于发现和捕捉日常生活的诗性,关注个人的体验、柔情,展示自我灵魂。在一个人人追逐权、色、利的鄙俗时代,《风吹香》就如一首雅歌,用最诗性的思维与语言,把凡俗人生变成了雅致的艺术,让读者领略到了凡俗人生也富有意义与充满乐趣。
甘浩
关键词:王妃凡俗人生诗性
故事叙述与蒙太奇的组合——论《我叫刘跃进》的叙事特征
2018年
刘震云的小说《我叫刘跃进》能够在读者中引起一定的反响,很大程度是因为同名电影《我叫刘跃进》一一部被称为“中国首部作家电影”的影片.“作为一个概念,‘作家电影’在中国式中国电影集团公司的提法,是指作家拥有导演的推荐权、资金的使用权及介入发行权的新制作模式的电影.”
甘浩
关键词:《我叫刘跃进》叙事特征故事叙述蒙太奇作家
带刺的山菊——重读赵树理的短篇小说《锻炼锻炼》
2012年
赵树理的《锻炼锻炼》不是巴赫金批判的"独白型"创作,而是典型的复调小说。小说在故事表层上似乎是教育小说模式,而在实际艺术效果上却暗藏着复调小说的艺术品质。在积极配合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同时,赵树理还表达了对左倾政治现象的担忧与批评,而且在艺术上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效果。
甘浩
关键词:《锻炼锻炼》教育小说复调小说
乡村生活的本色再现与重铸——论赵树理民间叙事的特征
2018年
在现代文学中,乡村民间叙事存在着两种典型的写作,一是“丑化”叙事.这一类叙事大都出现在现代知识分子的启蒙笔锋下.“丑化与20世纪西方文化价值取向密切相关,通过对乡村诸种丑行的揭露、批判,乡村人物就成为乡村文化、社会的典型载体,成为民族传统的历史寓言.于是,对丑的审视,便潜隐勾勒出一条否定之否定的民族救亡路线以及与此相关的文化叙事策略.”二是诗化叙事.
甘浩
关键词:民间叙事乡村生活文化价值取向现代知识分子民族传统否定之否定
寻找快乐的资源——论平顶山诗人森子及其诗创作
2017年
森子是河南平顶山诗人群的代表。自1991年发起和组织诗歌民刊《阵地》起,他与《阵地》同仁经过20年的努力,使平顶山诗人群成为中国一个重要的民间诗歌群落。在特定的创作经历中,森子也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诗歌观念和写作姿态。"寻找快乐的资源"成为森子诗歌的艺术追求,也是其诗歌的艺术特性。
甘浩
游走在腐朽与进步之间——对现代汉语文学中“传统”的知识考古及其命运分析
2013年
历史进入现代,"传统"的意义指向、历史形象与古典时期已经有了很大区别。20世纪大多数时期,由于受到西方现代文化意识影响,中华民族传统典重、高贵的身份不断遭到质疑与颠覆,多被描绘为落后、陈腐或残忍的面目,从而被指认为阻碍中华民族再前进的障碍。世纪之交,新的世情变化形成了新的认知体系及价值评判系统,现代汉语文学中的传统形象再次发生了反转,中国作家不约而同地取材与取法民族传统,并以一种诗意的笔触描绘之,民族传统重新焕发出温润美丽的光泽。
甘浩
关键词:民族传统世情
穿越重大题材 探究人的存在——评莫言的长篇小说《蛙》被引量:1
2012年
莫言的长篇小说《蛙》以姑姑为叙事主线,介入计划生育这个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重要领域,表现出极大的直面当代重大题材的勇气与优异的表现能力。小说叙事虽然以姑姑为主线,但是已经不是局限为姑姑的个人传奇故事,而是通过与姑姑生命历程密切相关的生育事件,同大陆民众半个多世纪的生活对接起来。对姑姑人生故事的叙说,完全超越了个体的时空限制,联通了一个种族集体的生存时空,从中揭示出生命个体在具体"生活世界"中的生存本相以及存在奥秘。这种对重大题材的叙事方式,无疑具有示范意义。
甘浩
关键词:《蛙》重大题材
文人意趣与人文情怀——“岭南创作文丛”印象
2015年
赵金钟、张德明等七位先生的诗文合辑"岭南创作丛书",饱含了他们多年的心血,记录了他们数十年的生命印记。这些文集的价值,不在于证明他们事业的成功,而在于在不断地形成文字的过程中,表达了他们醇正的情思,享受到了生命旅程中难得的乐趣,而其中也包蕴着中国文人特有的家国情怀。
甘浩
关键词:乐趣情思襟怀
论赵树理小说民间形式的继承特征
2018年
在许多人看来,赵树理小说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是受到了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影响.然而,目前许多资料显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前,赵树理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大众文艺观.1941年他在一篇文章中指出:“通俗化也不仅仅是抗战动员的宣传手段;周文先生说:‘通俗化……的任务是在普及,是在大众能够接受,并且成为他们能够把握的新文化’”,“它应该是‘文化’和‘大众间的桥梁’是‘文化大众化’的主要道路;从而也可以说是‘新启蒙运动’一个组成部分.”
甘浩
关键词:赵树理小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文化大众化毛泽东文艺思想新启蒙运动中国气派
新中国文学的文化建构——关于《不能走那条路》的发生学考察被引量:2
2019年
《不能走那条路》是一个应该被新中国文学铭记的文本。它应该被铭记不仅仅在于小说主题突出、形象鲜明、艺术表达准确,是一个成功的文学文本,更在于它是产生于特殊历史时期的'文化史中的有意义的结构',被纳入到构建新中国的历史实践中,成为新中国文化政治的一个构成部分。正是在这种意义上,《不能走那条路》作为新中国文学'一个被挑选的文本',成为左翼文学'秩序'中另一个'艺术经典',为新中国文学建构了一个可供模仿的文学范式。
甘浩
关键词:新中国文学文化建构
共2页<12>
聚类工具0